黄巢挽天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风波暂息

礼部侍郎李景让缓缓抬手,摘下头顶官帽,双手捧着,对着皇帝李炎跪地叩首,决然的声音中满是愧疚:

“圣上,臣有负圣恩,致使科举之事生出这般乱象,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去官职,以谢天下。”

李炎眉头微蹙,摆了摆手,和声说道:

“李爱卿,此事尚在调查之中,你不必如此。”

然而,仇士良怎会轻易放过这绝佳的机会。

“你且说说,黄巢告发在前,大理寺举证在后,这么关键的时刻,你作为知贡举的礼部侍郎,为何闷不吭声?”

仇士良的声音陡然拔高:

“依我看呐,你就是故意为了陷害老臣,才处心积虑地把一个白卷考生点为进士。到底是谁在背后给你撑腰?”

李景让缓缓抬头,毫无惧色地迎上仇士良的视线,一字一顿地说道:

“此事皆因我个人而起,并无他人指使。

“老夫向来憎恶宦官乱政,这一点朝堂上下无人不知。

“我看那黄巢虽说交了半张白卷,可另外半张字字泣血,句句都是对科举弊案的痛陈。

“这才生出抬举之念,欲在大理寺同僚的帮助下,当着圣上的面,好好整顿这乌烟瘴气的科场,还天下学子一个公平!

“你若想报复,尽管冲着老夫来,莫要肆意攀咬,诬陷他人!”

“糊涂!”

大唐宰相李德裕神色冷峻,转身训斥道:

“你身为朝廷要员,即便有心整顿科弊,也应遵循朝廷规制,走中书省行文,光明正大地将此事呈于圣上御前。怎可擅自妄为,以身乱法?”

言罢,李德裕双手高高举起玉笏,向李炎奏请:

“陛下,李景让此举有失朝廷官员的风范,德不配位。臣恳请圣上削其礼部侍郎之职,降为礼部郎中,以儆效尤。”

李德裕的这项请求,看似是在严惩李景让,实则是以快刀之势,迅速给李景让的错误定下基调。

如此一来,便能避免仇士良借机兴风作浪,进一步将事态扩大。

李炎身为帝王,自然洞悉李德裕的深意,微微颔首:

“准了。”

仇士良对此颇感不满,心中暗自斟酌着措辞,企图再次发难。

李炎余光瞥见他的脸色,当即转过头,目光投向发起今日这场风波的中心人物:

“黄巢,你不满科场乱象,误会仇家士子养望求名,故而在考卷上写信告发,朕尚可念你一片赤诚。

“朕不解的是,其余试题,你为何要以空白作答?”

黄巢闻言,向前一步,神色坦然地说道:

“陛下容禀,草民实是在家父的逼迫之下,才不得不参加此次科举。

“这些年,草民亲眼目睹了我大唐官场的种种黑暗。

“庙堂之上,请恕草民见识浅薄。

“但地方官场腐败丛生,官员们只知搜刮民脂民膏,不顾百姓死活,冤假错案堆积如山。

“草民虽出身卑微,却也有自己的操守和底线,实在不愿同流合污。

“故以白卷表明己心。”

李炎何等敏锐,自然听出了黄巢的言外之意:

倘若他愿意放弃原则,同流合污,凭他的才学,也能顺利进士及第,来到这宣政殿上。

‘此人既不像李德裕的党羽,也不似牛僧孺布置的手笔……’

纵观黄巢今日的种种表现,自始至终举止得体、张弛有度,面对诸多质疑刁难,依旧自信不疑。

李炎暗自思忖:

‘莫非……此人当真是一心向正的清流人物?’

不过,黄巢这番答话倒是给了李炎灵感,让他想到如何打发仇士良,消弭今日这场朝堂纷争。

李炎神色平静,不疾不徐地开口:

“朕念你告发科举弊端,其心可嘉,虽行事有失偏颇,然与邱慕阳之间,不过是一场误会。

“朕特恩准你继续参加殿试,以彰我朝宽仁。

“然国有国法,科举乃朝廷抡才大典,你二人皆有违规,理应受罚。

“朕今定夺,此番殿试,你二人若排名未入前二十,便黜落进士之身,以使天下士子莫敢再犯。”

言罢,李炎目光平和地看向仇士良,又转头看向李德裕,和声问道: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

仇士良自然觉得此举不妥,可李炎这番话,已然是将黄巢与邱慕阳拴在了一起。

若他坚持反对黄巢参加殿试,就等于变相承认,同样违反科举规则的邱慕阳也无资格。

仇士良心中快速权衡利弊,终究还是低头应道:

“圣上英明。”

李德裕亦拱手施礼:

“臣也以为可。”

李炎从御座上方起身,扫视殿下众人,高声宣布:

“既如此,殿试便重新开始,望诸位爱卿与应试士子各安其职,莫要再生事端。”

他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让宣政殿的气氛有了些许缓和。

百余名参加殿试的考生,虽对邱慕阳与黄巢的特殊待遇有所不满;

可一想到黄巢交白卷的怯弱之举,怎么可能在才子如云的殿试中,闯进前二十呢?

实在没必要为了此事再去争辩,徒惹麻烦。

于是,众人只是暗自腹诽,面上默认了皇帝的安排,各自寻位。

不一会儿,所有考生皆坐在案前。

殿内只剩下笔墨摩挲、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黄举天深吸一口气。

他看似神色冷静,实则背上早已布了层冷汗。

‘总算闯过第一关了。’

风波伊始,黄举天便综合所有已知信息,判断自己已沦为李德裕手中利用的一枚棋子。

那时他便下定决心,绝不能任由李德裕摆布,遵循对方预设的套路。

李德裕可能取胜,自己却注定是输家。

最坏的情况是:

黄举天任由李德裕行事,待发难结束,仇士良定会想尽办法——不,是轻而易举地对他施展报复。

即便是往好的方面设想,就算李德裕有心保他,甚至还在日后对他加以提携;

那张空白考卷,将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政治污点,成为李党拿捏他的有力把柄,让他在未来的官场生涯中如履薄冰,受制于人。

因此——

黄举天不仅要将刚正不阿的清流人设贯彻到底,更得寻得时机,当着众人的面,主动揭露自己的“污点”。

目的只有一个。

那便是赢得皇帝李炎的格外关注,为自己离开长安谋得转机。

‘只有先活下来,才能对造反之事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