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开启我的电影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拍短片?

有苏予的肯定和帮助,吕杨的转系手续没几天就办好了。

就是田友良在签字的时候不断嘀咕着:“亏大了,亏大了。”

但都是小事,从下学期开始,吕杨就是98级导演专业的学生了。

不过苏予明显也有吹牛的成分,暑假作业的短片吕杨最后还是得拍,不然其他学生会有意见,但也没之前那么严,能及格就行。

为了感谢苏予的帮助,吕杨在宿舍花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将《驴得水》的剧本写出来了。

为此,他和邓眧原本去跑龙套的计划被迫流产。

邓眧愤愤地拿着《驴得水》的剧本一边看一边说道:“驴子,要是这剧本有机会开拍的话,里面要是没有我,你就死定了!”

吕杨一边换衣服,一边赏给他一个白眼:“你丫的行了,从我写剧本那天就念叨到现在,你腻不腻?我耳朵都听起茧了,你叫声爹,我就考虑考虑。”

“驴爹!”

“你还真不要脸,还有,把前面那个驴字去掉!”

“混这行还要是什么脸啊。”

“你特么就是不提驴字是吧?”

“多亲切啊~驴爹!”

“滚你个蛋蛋,行了,到时候有机会拍的话肯定会叫上你的。”

“那就行。”

邓眧将看完的剧本合上,叹道:“不过这剧本是真的好,看来你还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这里面的名字~你还说你不是驴?这故事不会是你自己的故事吧?。”

“那是随便想的,我要是驴,你就是驴儿子!”

换好衣服的吕杨一把从他手里夺过剧本,然后走出宿舍。

“等你爹的剧本过了,回来请你吃大餐啊驴儿子。”

“慢走啊,驴爹。”

“滚!”

···

“好!好!好!写得真好,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写出来了,而且一点都不像是个新人的作品,写得非常老道。”

办公室里,苏予看完剧本后不断地夸赞吕杨。

“没让您失望就行。”、

吕杨面上很是谦虚。

能不好嘛,梦里的记忆到现在都还清晰地刻在脑海中,完全忘不掉,《驴得水》的剧本他只是稍微修改一下就照搬了下来。

苏予把剧本小心地放在桌子上,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

“小吕,你这个剧本我非常看好,你有什么打算吗?”

最好的打算当然是自己拍了。

不过吕杨现在也不过是个准备读大二的学生,他哪里有钱来拍?

靠家里?他是桂省邕城人,如今整个省都穷得要死,更何况他家不过是开小饭馆的了,供他读大学已经很勉强了,哪来的钱给他拍电影?

至于拉投资,人家也不会认一个大二学生不是。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将剧本卖个好价钱,拿到第一笔启动资金再说。

“可以的话我当然是想自己拍,但如果有导演看中了这个剧本,我也可以把它卖掉。”

苏予点点头:“那你这个故事刊登到报纸或杂志上吧。”

吕杨想了一下就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年头娱乐产业低下,电脑网络刚刚起步。

现在大家平时的消遣渠道无非就是电视、报纸、杂志、小说。

又因为电视的普及还不够多,报纸、杂志、小说这种便宜的消遣方式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也是现下最主要的宣传方式之一。

所以在这个年代想出名最快的方式就是上这些刊物。

要论这年头谁最有钱,除了那些大老板,就是那些成名的作家了。

别看作家属于文艺圈的,但在90年代作家才是内地影视圈的主角。

作家的地位在圈内可是非常高的,现在大部分的电影还是以文艺片为主,这些剧本全都出自这些作家之手,而且都还集中在那几位大作家身上。

就连电影局的审核部门都有这些作家的身影。(这个时间应该叫广电,但为了方便还是叫这个名字吧)

说他们2000年之前垄断了影视圈90%以上的剧本也不为过。

冯晓钢牛吧,97年一部《甲方乙方》开启了内地电影贺岁档,98年又是一部《不见不散》连续两年拿到国产电影票房的前三名,一样被这些作家喷得死死的,把他压得头都抬不起。

一直到几年后老谋子的一部《英雄》横空出世,开启了内地商业片时代才将这种格局打破。

咳咳~

扯远了。

所以吕杨和《驴得水》想快点出圈,那就得登上这些刊物才行。

打不过就加入。

赚钱嘛~不寒碜。

不过上哪一家刊物好吕杨对这方面一窍不通。

苏予见他挠头,便笑呵呵地说道:“我前两天和《人民文学》的编辑主任谢名清吃饭,聊到你的《驴得水》,他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

吕杨闻言激动道:“我也能上《人民文学》?”

“你回去好好把《驴得水》修改一下,弄成个短篇,送到我这来,剩下的你就不用管了。”

“我马上去改!”

话还没说完,吕杨就立马站起来风风火火地离开了办公室。

到底是年轻人啊,苏予轻笑着摇摇头,然后看向留下的那份剧本。

中戏导演专业好不容易出个人才,不帮帮忙怎么行。

苏予收拾好东西,然后把剧本小心地放进公文包,然后挂在身上急匆匆地出门。

···

吕杨回到宿舍后,花了几天的时间就把《驴得水》修改成短篇小说,然后交给苏予就没管了。

他现在思考的是短片该拍什么。

摄影机和胶卷学校的器材室会提供,场地费和一些服装道具什么的费用到时候拿发票回来学校会报销的,但操作人员和演员这些就得自己找了。

拍《万万没想到》?

不可能的,别说时代不同,这种恶搞的表现方式就不是学院派能接受的。

拍《老男孩》或者《父亲》?

行到是行,但是这两个短片都在30分钟以上,光是胶卷的钱就得花个十几二十万,器材室那边根本不可能批得下来。

一个作业而已,哪里值得花这么多钱。

吕杨思考良久,突然想到一首歌,眼睛顿时一亮。

这个可以啊,这首歌的背景故事稍微添加一下,就能做成一个完整的短片,而且故事立意也不差,大不了就当拍了个加长版的MV。

就这个了!

吕杨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在草稿上写下剧本的名字:《赤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