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马逸旻:中国画
从元太祖的不可一世,到清朝的没落,我们民族的文化,在经过历史的淘洗,民族的共融后,终于凝成了中国画这样的国粹。不管是如水的江南,还是豪放的东北,它都能画出她们的灵秀与壮阔。然而要学会这种多变的绘画风格,可是需要一番努力的。
最初认识国画,是在学校的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用笔时笔锋的走向,控制墨色的浓淡层次,各种画法以及表现形式。看得舒服,听得舒服,然而画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
一开始学国画时,我准备好了一切工具。原先是要画株白菜的,但一下笔,墨水就渗透开来,白菜变成了煤块。由于叶片与叶片之间无空隙,没层次感,一株简单的白菜被我画得像做了发型一样怪诞。
第二次画画,我吸取上前次的教训,把笔毫挤得干干的再下手。这次画的是梅花。我认真地画好枝干、青苔,又画好梅花。乍一看,还真有点大师的画风。飘飘然之后,我又忘记了先前的教训(题字时没调好墨),那么好的书法基础,挺好的一张画,又毁在我的手里了……
然而,在品味了大师的画作后,又是另一种感受了。它不同于自己制作的自豪或是遗憾,而是开阔的,沧桑的,或是如江南般细腻的。其中,我最喜爱的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这幅画的下方,有几座土坡。满山的树,秋意盎然,山涧旁隐约一支旅队走过。山中的悠闲,把动物们都感染了,马儿的步子也慢了,坦悠悠的。穿过林子向上看去,你会看到那座挺拔的不能再挺拔的山,和之前的景致一对比,像是刚从地里钻出来的。在重叠的石棱后面,一股清泉如细丝般地,从几块青石板中泻下,甘甜,激起满山洪波的向往。我本人是不常动脑筋的,也不爱分析什么深邃的思想,但在这里,我却轻易地看出了画家向往高处,向往天空,愿与自然融于一体的美好向往。
而就在这实践与感悟中,国画,增添了我生活的乐趣,开扩了我人生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