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的理念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理念
柏拉图说:“看见七弦琴,就想起琴的主人;看见一张肖像画,就想起画上的本人。”因为当感觉进入灵魂之后,就不容易消失了,就算是出现了一些遗忘,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进行恢复。记忆要依赖联想来进行活动。
爱学习的孩子柏拉图
柏拉图具体出生的日期没有人能够说得准确,据推算他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左右。柏拉图出身于富裕的贵族家庭,在家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
柏拉图的原名叫做亚里斯多克勒斯,后来因为他的身躯比较强壮而改名为柏拉图,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是平坦、宽阔的意思。不过后来有争议说,柏拉图的名字应该是来源于他的前额较宽广,而且口才很好。传说当柏拉图还只是个婴儿的时候,曾经有采过蜜的蜜蜂停留在他的唇边,所以他的口才才会如此甜蜜流畅。
柏拉图自小就是一个学习能力非常出色的孩子,以至于古希腊人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随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学习,有八年之久,他的思想深受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待到恩师被处死之后,他游学各地,希望把老师会同自己的思想传播开去。然而过程却很不顺利,由于得罪了管事人,他曾经被售卖成为奴隶,因为朋友的帮助才被赎回雅典。
柏拉图试图用理念论来解释灵魂的本质。他认为世界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知的理念世界,另一部分是可见的现实世界。同时他又认为所有事物都不是真实的,最真实的东西只有理念,即灵魂创造的事物。理念世界才是世界的原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倒映出来的影子罢了。
最早的回忆说
有一个著名的例证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和一个无知的奴隶讨论几何学,一番对话之后,苏格拉底引导着这个奴隶得出了一个定律,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之间的比例关系定理。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教给他关于这部分的知识,只是帮助他回忆起了藏在脑海中但已经被他遗忘了的定理而已。由此可见,学习、知识、心理的形成都不过是回忆。
柏拉图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其实已经真实地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它是独立的,并不受任何肉身的操控和主宰。它随同神游,和理念打交道,既自由,又洞悉一切,但是它却需要投胎托生,在这个过程中,灵魂受到肉体的玷污,被扰乱了它洞察一切的智慧,于是暂时忘掉了那些早已掌握的知识。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感觉经验使人的灵魂重新唤起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在古希腊时期最著名的回忆说。
关于记忆,柏拉图认为记忆的历程有两种,第一种是感觉的录印,就像是刻在蜡版上,以便保存。第二种是回忆,回忆就是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感觉一旦进入了灵魂,就不容易消失,就算是出现了遗忘,最终也是能够恢复的。
关于灵魂
在柏拉图的思想里,灵魂的结构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非理性的部分,这个部分包含了低级的欲望以及高尚的勇气和抱负。另一个部分是纯理性的部分,它是最高级的、永垂不朽的,而且能够转世轮回。
为了解释他的思想,柏拉图还引用了一个故事。一架马车上套着两匹马,赶车的人想要让这两匹马将自己带到目的地。这个地方赶车人很熟悉,但是两匹马都不熟悉。两匹马中,一匹长得很难看,野性十足,还未被驯服,它不顾一切朝前冲,跑自己的路,根本不听吆喝。另一匹马则相反,它已经受过训练,是温驯的良种马,听从驾驭。以这样的条件来看,赶车人想要快点到达目的地其实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故事中,马车象征了灵魂的理性部分,而两匹马则象征着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受过训练的良种马代表了高级的非理性,野性的马则代表了低级的非理性。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即人的心理不但有着感性和理性的差别,而且在理性当中还有着高低之分。
柏拉图有一本著名的著作叫做《理想国》,在他的心理学思想当中,以理想国为背景提出了三种灵魂角色论,他认为灵魂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是哲学王和执政者,他们是社会的核心,他们的灵魂是最高等级的理性,在最上方,相当于头部。第二个等级是武士,他们的灵魂是勇气,属于高级的非理性部分,位于胸部。第三个等级是农民,商人和工匠,他们的灵魂是情欲,在人体的横膈膜之下。
哲学家用武士去控制平民,其实就像是理性会用意志去控制欲望。灵魂三级各自不同,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它们安安分分,人也就是安分的人、正义的人。
柏拉图对于感觉也有不少的论述,他曾经举过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这个例子在几世纪之后才得到了实验证明。
取三桶温度不同的水,分别为热水、温水和冷水。然后让同一个人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当中。过一会儿,双手同时拿出来放到温水中去,两只手的感受是不相同的,从热水里过来的那只手会觉得这桶水很凉,而从冷水中过来的那只手会觉得这桶水很热。分明温水只有一桶,是一个温度,为什么一个人却产生了两种对温度的感觉呢?
柏拉图对这个例子所作出的解释是,感觉是感官促使外在的动和灵魂的动互动起来而产生的,任何感觉都与主体现有的状态有关,感觉是存在相对性的,并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