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心灵密码:实用心理学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遗传机制: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容易紧张,还是非常镇定?你的性格是腼腆内向,还是开朗外向?你更多的是富于冒险精神,还是追求稳定舒适?你比较合群,还是相对孤僻?你是乐观,还是悲观?你经常自卑,还是自信?你是勤奋的人,还是懒惰的人?当然,问题的关键是,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

是环境造就人吗

相信大多数人在回答至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将原因归结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他们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身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或者是身边某一个人对自己的非常深刻的影响,又或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发生的某件让自己彻底改变或者有了极大收获的事情,等等。无论如何,这些的确是对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属于环境因素。

大概很少有人能回答,我生来就是这样的,这是我的基因决定的。我们习惯承认的,不过是我们的肤色、毛发、身高、体形以及眼睛的颜色等体态特征来自父母的遗传。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意识到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息息相关,但是关于心性的形成,我们还是存在着很严重的“环境偏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心理学领域在长达50年的时间内都被一种行为主义的人性理论所统治,这种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环境塑造和左右的,人们普遍相信人性的形成基本是因为经验。而所谓的遗传,由于不能进行直接观测,所以很难有说服力。

重要的原因还有一点,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基因在自己人格的形成中占据着主要位置,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希望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是自己在成长中所进行的种种选择最终造就的。

不容忽视的遗传因素

不过还是有人对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鲍查德和戴维德·莱肯在1979年开始了一项研究——关于遗传在人的行为和性格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要想验证遗传的作用,只要能够完全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分离开来,就能知道结果。那么如何进行结果的对照比较呢?这就需要至少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人,从出生的时候就人为地将他们分开,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养育。在他们成人之后,性格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分就是遗传导致的。

具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两个人就非同卵双胞胎莫属了。他们寻访了很多地方的收养机构,发现大部分被抛弃的同卵双胞胎通过收养机构最后都走进了不同的家庭。尽管收养机构都努力将双胞胎放在一起,但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有时候必须面对分离。也就是说,很多双胞胎从小就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一方甚至不知道另一方的存在。这对于同卵双胞胎来说是不幸的,但是恰好成了实验的最佳对象。

研究者从1983年就开始寻找、鉴定同卵双胞胎,最终确定了56对被分开养育并且生存环境差别很大的同卵双胞胎,他们分别来自8个不同的国家,并且都同意参加为期一周的心理测量和生理测量。同时参加测量的还有一些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他们的资料主要用来进行对照。

总共的测量时间长达50小时,测量的问题几乎涵盖了你能想象到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会单独接受测量评定,以防止双胞胎之间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影响。

在进行评定之前有一个假设前提,如果个体差异是由环境造就的,那么在相同环境里成长的双胞胎肯定要比那些在不同环境里成长的双胞胎的个体特征更为相似。但结果并非如此,对于同卵双胞胎来说,生活在一起和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各项评定的相关系数竟然惊人的相似。那些被分开抚养的孩子,尽管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但是他们不管在外貌上,还是基本心理特征和人格上依然非常相像。

最后,托马斯·鲍查德和戴维德·莱肯对这项“挑战权威”的研究作出了解释。在智力方面,遗传的确占据了70%的作用,但是还有30%的可塑性仰仗于环境的塑造。也就是说,人性的形成其实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并非像传统观念那样认为的是环境影响着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