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需要有众多健康的机构投资者。积极引导保险机构作为规模大和投资稳定的“积极的监督者”,从而服务实体经济、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进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2019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提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是我国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在市场长期资金来源方面,保险机构将加大保险资金投资优质上市公司的力度,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保险资金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在短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市场信心不足的环境下,其积极发挥价值并配置长期优质标的,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伴随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总量在不断提升。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2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05%,相较于2004年的1.07万亿元,增长了约25.32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2.58%。其中,债券投资占据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3.6%。相比之下,保险资金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占比仅为14%左右。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但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比,现阶段我国保险资金的股权投资占比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以美国保险业2020年数据为例,其高达8.2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中,权益资产规模占比约30%。相较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在股票投资占比常年在15%左右,我国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业务仍有较为广阔的增长空间。
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具有规模大、来源稳、长久期的特性,是除养老金外金融市场少有的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它形成了与长期资金优势相匹配的投资风格和投资专长,使其能够作为“积极的监督者”,更好地解决中小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搭便车”问题。因此,保险资金有动力和能力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事实上,这也是各监管机构积极引导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题中之义,对于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护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银保监会于2018年10月25日发布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18〕65号)明确指出,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保险资金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2019年1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的《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的公告,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鼓励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得保险资金在A股投资市场有了更多的资金配额。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提出,降低对负债久期长的保险品种偿付能力要求,进一步引导“长钱长投”。
与实务迅猛发展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相对应的是,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对上市公司行为和资本市场起的稳定作用。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从保险机构投资者持股上市公司的角度,探讨保险机构投资者如何影响上市公司会计、财务与治理行为,且尚未达成一致的研究结论。一方面,部分学者指出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发挥的治理效应,具体表现为其可以凭借资本运作经验等专业优势帮助上市公司制定更加合理的经营管理决策,提升上市公司价值(Cyert et al.,2002),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市场信息效率(Diamond,1984;付从荣 等,2014;Khanna et al.,2007),降低公司违规风险(许荣 等,2019),减少大股东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刘汉民 等,2019),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余海宗 等,2019),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王秀丽 等,2017),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刘冬姣 等,2021)和提高公司投资决策效率(玄宇豪 等,2023)等。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则认为保险公司往往与投资的上市公司存在显性或隐性的业务联系,从而导致保险公司更容易与公司大股东或经理人达成“合谋”,这将对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吴先聪,2015)、现金分红(姚靠华 等,2015;彭利达 等,2016)和公司业绩(信恒占,2017)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保险机构持股易引发投资者的跟风炒作,导致市场情绪高涨和股价高估,成为公司股价崩盘的“加速器”(夏常源 等,2020)。
现有保险资金与上市公司治理相关研究未能达成一致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已有研究多着重于简单分析保险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财务与治理行为的相互关系,忽视了对保险机构投资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路径和实际过程的充分讨论。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同质性机构投资者治理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未对保险机构投资者如何影响上市公司治理进行单独的理论建构和经验分析,因而难以很好地识别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特点和行为偏好,从而使现有研究难以有效观测到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最终导致现有相关研究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
因此,如何更为直接地观测保险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现实渠道和作用路径,成为解答保险机构投资者能否发挥稳定资本市场效应的关键所在,而蓬勃发展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契机。根据手工整理的上市公司年报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数据,2007—2018年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活动从2007年的45次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1929次(如图1.1所示),实地调研成为保险机构投资者筛选投资标的、获取公司信息的关键渠道。在实地调研中,保险机构能够直接接触被调研公司的管理层和雇员,通过口头访谈可深入了解其所关心的问题,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实地调研活动,投资者还可以实地观察公司的运营生产,从而了解年报中一些未披露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更多公司运营现状、前景和风险隐患等相关信息(Cheng et al.,2016)。
图1.1 2007—2018年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活动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其长期稳定的负债资金来源具有长周期和逆周期配置的特殊性(Timmer,2018),在收益上既要满足负债端预定利率的成本要求,同时也要保障赔付支出与退保时的资金流动性,因此资产整体配置风格稳健,需要确保投资具备跨越周期获取稳定收益的持续性(刘璐 等,2019)。其一,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与拟投资公司经理人进行私下沟通以获取相关信息,对于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的投研策略和股票投资具有重要价值,这也为笔者直接分析保险机构投资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观测方式。其二,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要充分发挥其作为风险保障者、资金融通者和社会风险管理者的重要作用。保险资金投资仍以“稳”为首要目标,注重有效防控自身风险。其三,保险机构投资者不管从最初的“激进的投资者”,还是到现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乃至“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定阶段重要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郑志刚 等,2019),“谨守财务投资者”都是其扮演股东角色的重要原则。因此,分析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通过与上市公司私下沟通的形式能否发挥信息治理效应,不仅能为现有有关保险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会计、财务与治理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也能指导我国监管机构如何引导保险机构投资者更好地扮演长期稳定“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共享公司增长红利,并作为市场长期稳定的推动力,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本书将从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出发,重点观测保险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实地调研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本书利用保险机构投资者持股数据,从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特点出发,探究其权益性投资是否存在“本地偏好”;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年报和“互动易”网站公开披露的保险类机构投资者调研信息,探讨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是否能对自身投资收益产生影响;最终从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股票流动性和市场定价效率三个维度研究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否发挥信息治理效应,达到稳定资本市场的目的。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探讨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是否存在“本地偏好”,及其动机是源于嵌入本地社会网络而来的信息优势效应,还是源于熟悉本地的认知偏误?②探讨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行为对上市公司及保险机构投资者自身的价值影响,明晰实地调研对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自身投资收益的影响机理。③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否通过与经理人的私下沟通对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发挥治理效应?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又是如何?④本书将视角从信息提供者的信息披露行为拓展到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上,进一步分析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否通过吸引投资者注意力,形成“眼球效应”并提升公司股票流动性?⑤本书将视角从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转换到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基于宏观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是由微观企业价格效率构成的逻辑,从股价反应时滞和股价信息含量两个维度测算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并检验保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否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并区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股票流动性两种作用机制,展开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