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9章 决战之时(终)
“大家快跑!”
当这声惊叫在半空中乍响之时,李亨终于回过神来。
与此同时,方圆十米或者更远的地方,凡是能够听到这声多少有些类似于“劝告”的话语的人,无一不用视线牢牢锁定住那道从战争开始就一直未离开过原地的身影。
现在摆在李亨面前的就只有三个选择:
往后跑——极大可能丧失军心从而导致大溃败,但百分之一百能保住性命。
站在原地不动——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干可能有奇效,但眼下什么都不干无疑是最傻的做法,呆愣在原地不动的后果就是被同罗的骑兵队伍冲散。
迎上去——主帅的身先士卒都能极大地激励士卒,更遑论皇帝呢?
敌寡我众,敌疲惫不堪而我以逸待劳,这当然是上上之选,可这个选择当中蕴含着一个极为致命的问题:皇帝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就像是阿史那从礼蛮横不讲礼的穿过重重防线来到李亨面前一样,在历经沧海桑田的地球里,任何比小说更加奇幻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诚然李亨要是选择逃跑,估计在场没人敢阻拦他——且不说周围几百人都是极忠于他的御前班直,就算还有郭子仪专门留下的让自己长子郭曜统领的几千御营中军精锐在,没有足够份量的人物在场的情况下,谁又敢站出来违逆一位天子呢?
历代统治者们在面临这样抉择的时候,多数会选择逃亡,大抵是因为他们眼里心中全是自己,而完全忽视了底层士卒们的付出。,或者说即使他们看见了,也根本不在意。
但李亨在意。
无数思绪在脑海中翻腾,李亨一把甩开李静忠拉扯住他袖袍想要将他向后拽的手,力量之大甚至让这位没能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的大宦官一屁股坐在地上。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在一旁持着笔惊呆了的杨绾看见皇帝大跨几步,径直来到了那面因无风而始终耷拉着的龙旗面前,双手紧紧扣住旗杆将其举起,似乎是想要挥动旗帜。
但许是因为从小太过养尊处优的缘故,竟然非但没摇动,反而差点将自己晃倒。
杨绾不由得打了个激灵,立马清醒过来,毫不迟疑地丢下手中记录的纸笔,冲上去就帮皇帝扶住旗杆的另一侧。
两相合力之下,旗帜终于在半空中沉重地转了个圈,然后便像缓缓展开的画卷一般,首先露出了龙尾,接着是龙身,最后是那额角高高耸立、瞳孔闪烁着璀璨光芒的龙头。
——好似神龙从沉睡中醒来!
“郭曜!”
明明是人的声音,却仿若龙吟一般惊魄,
“接旗,代朕迎敌!”
性格本就木讷沉稳的郭曜什么话也没说,立马向前几步,从皇帝的手中接过那面龙旗,然后便折返上马,毫不迟疑地朝着同罗骑兵冲锋的方向迎去。
要知道,整个御营中军大约有两万多头的军马,而骑兵又分为两部,仆固怀恩领一部,剩下的一部就是郭曜领着。
虽然战马数量多,但骑兵的数量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毕竟一个骑士至少要配两匹马,其中优秀的,不乏有配三、四匹的,所以郭曜所部的数量,也不过三四千出头。
别看数量少,对上人人带伤的两千同罗骑兵倒还是绰绰有余的。
郭曜单手持旗,另一只手握住缰绳,身下马儿在他的操控下来去自如,速度越来越快。
旗借风势,也飘扬得越来越肆意,配上那狰狞的龙首,远远望去,还真像一头在半空中张牙舞爪的巨龙。
不知人数的大唐骑兵如溪水汇入大江般聚集到这面龙旗之下,以其为顶点组成了一根锐利的锋矢。
时间不等人,几百米的距离对于已经将速度提起来的骑兵来说简直是转瞬即逝,在这样近的距离里,两边的主帅都来不及根据对面的情况做出任何微调,两只锋矢的尖端就已经狠狠地刺在了一起。
“接着!”
郭曜将龙旗递给始终跟在身旁的亲卫,言简意赅,
“旗倒,人亡。”
说完,还没等亲卫有所回应,就抽出背后的长刀,径直朝着阿史那从礼的方向冲了过去。
紧接着,微微落后的骑士们也策马相撞在一起。
要是准确来说,在这样的相撞下,大唐骑兵是略略有些吃亏的,这当然不是骑术、战术上的问题,而是冲刺距离的问题。
——在相撞之前,同罗的骑士们明显利用更长的距离积攒了更快的加速度。
相撞之后的场面一度十分混乱,但是不管如何,同罗的这波冲势到底是被遏制住了。
而冲势被遏制住,也就理所当然地意味着由阿史那从礼领导的此次惊绝天人的军事行动的失败——不论如何,同罗的骑士们到底还是人,没有脱离肉体凡胎的限制,三番两次的冲锋早已耗尽了他们的体力,眼下能支持到这里,全然是心中还有口气在撑着罢了。
现在这股气被打散,自然没有就没有所谓再次提气的可能。
阿史那从礼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提着刀微微喘着粗气,眼神空洞而无力。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么个结果,明明他已经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情,明明距离复现张文远的奇迹只隔着几百步的距离。
是的,只差几百步。
他将目光投向那只剩下一面绣着“唐”字的高台,好像能看见那之上大唐皇帝得意与讥讽的表情。
几百步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
突然,阿史那从礼眼神一凝,极迅速地从失神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下意识地抬手举刀以图能抵挡住那明显是朝着他来的迅猛的攻击。
但来人的力量实在太大,只这一击,他的长刀就被蛮横地挑飞了出去。
该死!要是在还没开战前,他岂会如此轻易地被缴械?
阿史那从礼一边在心中暗骂着,一边往后倒下,直到让后背紧贴住马背,才险之又险地躲过追击的刀光。
正当他想抽出挂在侧腰的备用武器之时候,却感到自己身下的大马发出一声哀鸣,然后下一刻便有一股沛然大力传来,将他甩飞出去足足有几米的距离。
阿史那从礼在半空中努力调整自己的姿势,力求使用双脚落地,可等到他好不容易重新接触土地,却愕然地发现,原本环绕在自己周围的亲卫已经被尽数解决,不下十数位唐兵将其团团包围,长枪指向其中孤立无援的他。
这时,代表的阿史那从礼的白耗牛旗轰然坍塌,左右两侧各有马匹点地的震颤声传来,带有“仆固”字样的大旗迎风飘扬。
显然是唐军已经完成了内外转换,将原本在外游巡,当做秘密武器发出制胜一击的骑兵放了进来。
当然,他们此刻也确实对同罗发起了致命一击,但却完全是以一种‘捡便宜’的动作完成的。
不管如何,三面包夹之下,同罗再无翻盘的机会。
阿史那从礼仰天长笑,用周围唐兵听不懂的语言不知说了些什么,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过数柄长矛当中的其中一柄,半点恐惧也没有地用最脆弱的脖颈靠了上去。
他的速度太快,又十分出其不意,以至于根本没有人反应过来。
“让开!”
听到命令,围着阿史那从礼的唐兵轰然散开,郭曜的壮硕的大体格出现,毫无疑问,方才挑飞阿史那从礼武器的就是他。
他凝视着阿史那从礼死也没有闭上的双眼,眉头微微皱了皱,表情耐人寻味,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可要是熟悉他的人在这里,一定会对此嗤之以鼻,这货根本没表现出来的这么高深莫测,看到尸体的内心活动也很可能是这样的:
啊?自杀了?等下应该怎么和陛下交代呢?哎呀好难啊不想了,应该顶多挨几鞭子吧?
……
……
“叶护太子,还请催促下士卒,让他们再快些。”
崔祐甫面上带着一丝极深的倦怠,却强行让自己打起精神,以忧心忡忡的语气对着身侧之人请求道。
这叶护太子,当然就是崔祐甫此行出使的回纥国的太子。
要说崔祐甫这一趟出使的行程,不可谓不惊险,首先在去时的路上,使团当中就有人因受不了长途跋涉而染病——关键是染病还不是别人,正是被赋予了联姻这项重大任务的敦煌王李承寀(cǎi)。
这怎么说,要是让回纥人知道这件事,不会认为唐朝派个病秧子同他们联姻是对他们不尊重?
肩上担负着艰巨的责任让崔祐甫不得不从各个方面仔细认真地考虑这件事已经或者即将触发的各种后果。
迫不得已大唐与回纥的边境停留了两天后,李承寀的病在当地医师的救助下竟然莫名痊愈,顾不得让这位尊贵的藩王再休息休息,崔祐甫作为名义上的副使、实际上的主使,立马就决定上路。
回纥如今的尚在执政的可汗名为磨延啜,是整个回纥的第二任可汗,历史上他在乾元元年被唐肃宗封为“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但现在还多以“葛勒可汗”的名义出现在两国交往的文书当中。
让崔祐甫感到意外的是,这位葛勒可汗并没有因唐朝遭逢大难就轻视唐使或者生出不该有的野心,反而谨守着宗属国的本分,对于与唐朝联姻这件事十分上心。
甚至没等崔祐甫主动开口,他就做主将自己可敦(皇后)的妹妹嫁予这位敦煌王。
在听说崔祐甫的来意后,更是想要自将五千骑兵去援助唐军,后在周围群臣的劝说下才偃旗息鼓,转而派出了整个国家的二号人物,目前回纥的继承人太子叶护领兵跟从崔祐甫前去救人。
谢绝了葛勒可汗多留几日的好意,崔祐甫一刻也不敢停留,马上请求出发,路上又几次请求叶护加快行军速度。
好在这叶护太子自小在几个汉人老师的教导下长大,本身也是极好汉文化,对崔祐甫这样的汉人士大夫态度不错,所以也屡次答应了崔祐甫的请求。
不过此时,这位叶护太子苦笑着摇了摇头:“贻孙有所不知,先前地形复杂,如今进了河西又没有舆图,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日行百里的速度已是极为不易,更何况还要时刻防范有可能出现的敌人呢?”
崔祐甫也知道自己这一路上颇有些强人所难,也幸好这位太子为人彬彬有礼,是个君子,同时知道他心情如此急切的原因,没有同他一般计较。
叶护看着崔祐甫的脸色,心里想着那唐朝皇帝何其幸运,竟然有这样为他着想的臣子,而自己身为一国之太子,却连几个交心之人都找不到……
面上却是出言安慰:“贻孙也不必太过忧虑,大唐泱泱大国,疆域辽阔,即使骤遭磨难,单只朔方一部,也不是区区同罗可以轻易挑衅的。”
话当然是这么说,崔祐甫心中又想起自己去到灵武之后皇帝的种种举动,不由得又有些忧心起来。
这种忧心肯定不是担心皇帝会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什么差错,而是担忧皇帝会不会受到什么伤害——毕竟他已经认定新皇是能够带领大唐重新走向复兴的贤明之君。
想到这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那驾十分豪华,时不时传出女子嬉笑声的马车,微微闭上双眼不忍直视。
为了两国关系的友好,敦煌王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叶护察觉到崔祐甫的目光,顿时有些尴尬地说道:“我这姑姑不知怎的,明明与娘亲是一母同胞所生,却体格彪悍,显得格外不同。”
“不过贻孙大可放心,虽然姑姑其貌不扬,但性格是极好的。”
见崔祐甫表情玩味,似是不信的样子,叶护正要以他姑姑的一些“英勇”事迹来论证“性格极好”这件事,却突然有骑士策马而来,小声地在他耳旁禀告。
“我知道了,你自去军司处报功便是。”
这回轮到叶护的表情有些玩味了,
“这一路上,贻孙一直同我说大唐新皇如何如何贤明、如何如何勇武,我还尚存疑虑,现在看来,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崔祐甫几乎是在瞬间意识到了方才来的骑士就是叶护前几日派出去先行打探情况的其中一人,立马急切地问道:“情况如何了?”
“贻孙这几日都白白担心……”
看着崔祐甫紧盯住自己的双眼,叶护终于不再打哑谜,将部下禀告的情况一一道来,
“唐军已经战胜了同罗,阿史那从礼被俘后自杀……”
“听说是大唐皇帝亲自领军在前冲锋,以至于将士无不用命,同罗毫无抵抗之力……”
果然是成王败寇,胜利者书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