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离开

在家乡,八岁的秋雨有过一次“失踪”。他在一首诗中写到这件事,又预告着由于父亲的安排,自己将离开故乡。

那年秋色正浓,

我有一次荒唐的失踪。

照例哪家找孩子喊几声就行,

但是喊得太久就会全村惶恐。

因为只剩下了两种可能,

一是落水,二是遇到了野熊。

我是村里“第一秀才”,

因为代写书信而被大家看重。

于是各门各户一起着急,

找遍了每一间废屋,每一个树洞。

我终于现身时还两眼惺忪,

原来在灶膛边的暗角睡着了,

祖母没看见,堆了一束干松,

我做了一个又暖又长的梦。

这件小事让我触类旁通,

世人的惶恐背后,很可能藏着从容。

天下有太多可能,

不会轻易失踪。

但是,难道真的不会失踪?

就在失踪事件的那个寒冬,

爸爸从上海回乡宣布,

已经开始搬家的行动。

那么,我还是要失踪。

失踪于乡亲,

失踪于田垄。

失踪于学步的泥路,

失踪于小学的课钟。

失踪于清洗墨迹的小河,

失踪于同村伙伴的笑容。

失踪于寻找妈妈的山道,

失踪于代写书信的灯盅。

失踪于那么多大槐和小树,

失踪于那么多茅屋和烟囱……

就连这些都可以割弃,

还有哪里不可以失踪?

失踪是泪,

失踪是痛。

然而若非此处断然拜别,

岂有别处机缘相逢?

若非此处风消雨歇,

岂有别处潮起浪涌?

我注定是永远的失踪者,

刚刚安身,离心又动,

衣带飘飘,行色匆匆。

小学毕业了。

父母亲决定,要送秋雨去上海读中学。因此,九岁的他来到了上海。

秋雨到上海后,父亲担心,从尼姑庵小学出来的他,能不能考入上海的中学,便请在安徽工作的叔叔过来辅导。

叔叔余志士,当时二十多岁,是个玉树临风的美男子。他曾在上海接受良好的教育,通晓中英文,酷爱《红楼梦》。他不做任何辅导,只带着秋雨在上海各处闲逛。

那天,他们走进了福州路的一家旧书店。一进门,九岁的孩子就被店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排排垒起来的书山惊呆了。

叔叔以前经常光顾这家书店,对各类书籍的摆放位置了如指掌。他领着秋雨观看各个门类,指点著名作家的代表作。

在一排排书架下,秋雨问了叔叔很多问题。

除了去书店,还看电影。有一次他独自花了几分钱,看了两部片子。是苏联拍的,一部叫《第十二夜》,另一部叫《奥赛罗》,都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那时候,他才十来岁,当然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却被一种神秘的美吸引了。这种美,不仅在于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更是一个陌生而辽阔的世界。

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他终生投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