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财富金融进化史
早年国外的教科书喜欢将公司金融业务叫作批发银行业务,将个人金融业务叫作零售银行业务。这是因为批发银行业务针对大企业、集团、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欧美发达国家的批发银行业务涵盖了银团贷款、收购兼并、公司项目融资和证券承销等投资银行品种,范围很广。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业务。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零售银行业务逐渐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负债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信用卡存款、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资产业务包括消费信贷(包括汽车贷款、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信用卡融资或透支等。中间业务包括个人汇兑结算、个人信托、个人租赁、个人保管箱、个人票据托收、代理支付、个人咨询及理财业务、个人外汇买卖及外币兑换业务等。零售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个人客户,交易零星分散,金额较小,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要比批发银行的高,流动性比批发银行强,但贷款风险也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历程有五个重要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传统储蓄业务:从1950年开始,代表产品有四大国有银行提供的定活期储蓄存折、存单服务。第二个标志是电子化产品:从1985年开始,代表产品有ATM机、借记卡及信用卡服务,比如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国银行的长城卡等。第三个标志是个人贷款:从1992年开始,代表产品有楼宇按揭、汽车贷款、装修贷款、卡分期等。第四个标志是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从1997年开始,代表产品有招商银行一网通,工商银行的金融@家等。第五个标志是财富管理:从2002年开始,代表产品有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保险基金代销、家族信托等。自此,国内零售银行业务逐渐迈向大财富管理时代。
在国外发达国家,零售银行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从它们的发展轨迹来看,来自零售银行业务的利润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无论是全球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是专业性银行还是综合性银行,没有一家银行是不开展零售业务的。在美国,私人银行业务利润率可以高达35%~40%,花旗银行、恒生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的零售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分别占到了总利润的69%、51.25%、54.4%、46%。这些数据表明,零售银行业务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早在2000年的时候,银行间就流传着一句话,“不干公司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干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一语成谶,时间证实了这句话。根据波士顿研究报告,2014—2020年,全球银行业零售银行收入总体复合增长率为11.4%,而批发银行收入总体增速只有9.6%,零售银行的收入占比由33%上升至35%,而批发银行则是由48%下降至46%。而在中国,截至2021年底,前六大银行中,有五家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收入超过了批发银行收入。
回顾20多年中国银行业进化史,只要是抓住财富金融服务这块业务的银行,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比如工商银行,在国内有着发展零售业务的“天赋”,深耕各类居民客群,拥有最大的个人客户体量和业务规模。农业银行在“三农”经济的助力下,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抓住了广大乡村农民和城镇新市民等新兴财富客群,个别零售业务指标超越了工行。招商银行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很早就将战略重心向个人金融业务倾斜,获得了一批年轻、高端投资者的青睐,并在此后不断强化大财富发展阵形,锁定了私人银行财富客群的塔尖生态。2021年招商银行实现大财富管理收入达521.30亿元,同比劲增33.91%,零售管理客户总资产(AUM)也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未来,个人财富管理业务不仅会在银行金融服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从多维度看都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当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不仅规模庞大,增长潜力也非常巨大。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达115万亿元,但与潜在200万亿元的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相比,甚至与500万亿元的房地产市值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计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未来10年将以10.6%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银行财富管理服务也面临着诸多变数和挑战。
首先,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参与主体会越来越多,生态圈也越来越完善。以前我们只会关注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如今市场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私募、信托、期货、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以及QFLP、QDIE、WFOE PFM等新兴财富机构,与此同时,国际化的税务、会计、律师等服务机构也在持续增加。我国百花齐放、多元化的财富管理渠道格局逐渐成熟,但银行龙头地位依然稳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初见成效。根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大众客户非储蓄类投资渠道中,银行占74%,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占19%,券商占4%。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银行是财富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进取的竞争者。据了解,截至2022年10月末,微众银行已与超110家财富管理机构深入合作,向客户提供涵盖全市场优质银行理财、基金、券商资管、保险等丰富的金融产品,为不同资金状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不同投资理财需求的用户精选各类产品,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选择,满足了客户一站式、纯线上化的财富服务需求。微众银行2021年年报披露,该行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1.5万亿元。
其次,财富管理产品也更加丰富。除了境内理财产品外,国家也给予了政策支持,多家银行试点推出多种跨境理财通产品,个人的跨境投资渠道不断扩宽,比如QFII、QFLP、QDII、港股通、基金互认、沪伦通等,而跨境保险服务也在研究探索当中。此外,绿色产品也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存续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有116只。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寻找高收益资产成为摆在稳健投资者面前的难题,而FOF类产品表现出的低波动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有望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焦点,FOF类产品或将成为财富管理机构业务拓展的新战场。
再次,个人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收益和安全方面,同时对数字化、个性化、专业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方面,客户对于财富管理的便利性要求是没有止境的,能够利用手机线上解决的问题尽量线上解决。BCG研究报告表明,过去六年,中国数字财富管理渗透率已经从2016年的24%攀升至51%;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万亿元,渗透率也将提升到67%。在个性化方面,不同类型的客群需要开发不同的产品,比如关注高收益的客群需要银行提供更多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选择,关注养老的客群则是更关注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在专业化方面,财富管理的客户经理需要拥有更高、更多的知识技能,方能获得客户的认同。财富管理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从基本的投资理财需求、保障需求,到子女教育、税务筹划、出国留学需求,再到财富传承、家业传承、家族事务管理等,需求链意味着商机链,这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商机无限。
最后,由于国内财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相互间打价格战拼抢客户,在产品创新与销售过程中也容易触碰到监管的合规底线。近年来,监管升级对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比如打破刚兑、向标准化产品转型、对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禁止多层嵌套、严禁违规资金池等,对资产端提出了高要求,整个产品结构、产品逻辑等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银行理财存量业务整改基本完成,但产品底层资产依然比较复杂。根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银保监规〔2022〕20号),穿透性监管要求势必更加严格,一些资金池业务面临整改风险。此外,中国监管机构更加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资管新规”时代以来财富管理行业合规监管日趋精细化,不断重申和强化金融行业持牌经营要求,采取多项措施封堵灰色业务空间,密集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等。2021年11月以来,基金投顾业务指引文件密集发布,投顾业务监管法规体系加速成型。因此,对于财富销售端,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展业,严禁误导、欺骗。监管升级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未来十年,中国财富市场增长速度仍将超过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三个领域会是兵家必争之地,竞争更为激烈。一是“职业财富”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达到了4亿人,2002年还只有736万人,20年增长约54倍,而这一规模在未来10~20年有望再翻一番(王军,2022)。中等收入人群代表着广大职场打工族,每年有着固定的财富收入,职业经理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将是银行高端财富金融潜力最大且最稳定的一块增量市场。二是“股权财富”市场。中国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上市企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的创富效应愈加明显。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4955家,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139家、2702家、114家,境外主要市场中国概念上市公司1594家(含重复上市企业)。上海交通大学朱宁表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与完备制度,资本市场具有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财富增加两大重要作用。在各路资本的推动下,创业者们将通过持有某种专利或公司上市,短时间内聚积大量财富,甚至在企业还没有形成利润以前,个人就能实现股权价值增值或变现财富。三是“土地财富”市场。中国核心、重要城市的土地空间短缺现象无法改变,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的步伐有可能会加快,预计“十四五”期间的城市更新实施用地面积会进一步增加,旧城改造加速推进,将造福大批原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