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学医学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扶正培本与免疫

// 1978.4.21

所谓“免疫”,顾名思义是免患疾病之义。机体自身具有这种功能,谓免疫功能。这种功能是在进入机体的抗原刺激下,机体自身抗体形成而产生的。这种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能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的相对稳定,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发挥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以防止突变细胞的增生和转移。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古籍中就有了类似免疫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述之“真气”“正气”能祛除病邪,使机体免于生病,说明中医学的“真气”“正气”相当于机体的免疫系统。这种系统既可以免除传染性疾患(外因),又可以免患非传染性疾患(内因)。能免患传染性疾患(外因)的免疫功能相当于卫气,能够免除非传染性疾患(内因)的免疫功能相当于元气,二者统属于正气(真气)。关于气的概念,中医学的传统观点如下:

《灵枢·本脏》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可见卫气具有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一旦屏障作用减弱,外邪入侵,卫气奋起抗邪,与之相斗则为病,《素问·疟论》曰:“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若外邪侵入皮肤分肉之间,卫气可立即将外邪包围,则局部可形成痈疡,正如《素问·风论》所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img而有疡。”《素问·痈疽》也指出:“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上述经文说明,卫气具有抵抗外邪的功能。结合西医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中医学的卫气和西医学的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结等具有相似的作用。卫气除了具有卫外的作用外,对机体内在的组织脏器也有温熏保护的作用。如《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的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枢·卫气行》曰:“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这说明五脏六腑均有卫气循行,如遇病邪则与之相斗。病邪太盛,卫气不能战胜,谓“逆其气”则病;病邪不盛,卫气胜之,谓“从其气”则愈。总之,卫气的作用,相当于西医学“抗传染免疫”的作用。至于非传染免疫,中医学则认为,主要系正气中的元气在起作用。

元气即原气,是先天之肾气,有元阴、元阳两类。它肩负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大任。《黄帝内经》谓“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散”,这说明阴阳的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内在因素。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致病,治疗原则就在于调理阴阳,而调理阴阳的中枢为肾,肾通过肾阴、肾阳,即元阴、元阳的作用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西医学认为,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性系与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密切联系的。脑垂体是免疫反应的主要环节,它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发挥作用。该激素系抑制和减少免疫反应的根本物质。同时垂体还分泌生长激素,借以促进和增加免疫反应。这样机体的免疫功能便能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还受到神经系统、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等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医之肾,在很大程度上系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谓肾阳增加抗体,即代表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反应的作用;所谓肾阴延长抗体生存时间,即代表降低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反应的作用。根据近年研究成果,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来源和中医的肾不无关系。免疫活性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其可分化成不同的T细胞、B细胞,而它们是机体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肾生骨髓”的论述,说明肾与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是有关系的。《黄帝内经》中有“卫出下焦”之说,即卫气源于中焦脾胃水谷之精微,但要经过肾的转化才能变成具有防御作用的物质。如果说卫气在某种程度上指白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则“卫出下焦”的论断,确有一定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人体的免疫功能统称正气(真气),正气中有卫气、元气之分。卫气,司腠理,主开阖,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循行脉外,其性慓悍,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相当于西医学的免疫防御功能。元气有元阴、元阳之分,发源于肾,藏于丹田,系人身阴阳之总司,乃先天之本也。以西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下丘脑-垂体系统。卫气具有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的作用。元气相当于下丘脑-垂体系统,二者均与骨髓干细胞的生成有关,因此《黄帝内经》中所谓“肾生骨髓”的论点系正确的。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已发现人体中有5种免疫球蛋白,即IgA、IgG、IgD、IgE、IgM。IgG是典型的沉淀抗体,由浆细胞形成,进入血液。它系血清中抗体的主要成分,占成人血清抗体的80%左右,对各种病毒、细菌、毒素、真菌、寄生虫等都有活性。

从免疫学角度来说,机体受到抗原物质的刺激,可出现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系一种生理反应,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抗御病原体的侵袭,发挥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正常的免疫反应,必须要在机体正气旺盛、阴阳调和的情况下才可实现;反之就可出现异常反应,即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可呈现两种情况:①过高反应:表现为自身免疫性疾患。②过低反应:表现丧失抵抗力,反复患病。由此可见,异常免疫反应,才能引起疾病。过低反应,往往系正气虚弱,机体反应性低下所致;过高反应,往往系邪气旺盛,病原的致病增强。治疗前者则着重于扶正,对于后者则着重于祛邪。另外,尚有表现为免疫功能失调者,即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是为攻补兼施之法。

实验证明,扶正的中草药多具有增加、促进免疫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多糖类植物,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如人参、五味子、灵芝、党参、黄芪、沙参、玉竹、麦冬、何首乌、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茯苓都含有生物活性多糖,故可称为免疫中草药,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力。中医补肾方法,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免疫状态,而且能调节体内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有研究者对肾阳虚患者,进行反应免疫水平的玫瑰花结试验,发现T细胞比值很低,在给予补肾中药后,T细胞比值逐步上升,临床症状也相应改善。也有人从体液免疫的角度,测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中IgA含量,发现服用兔胎片等补肾药物治疗后,患者痰内IgA含量有升高的倾向。原成都军区门诊部又对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SK-SD皮肤试验,检查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结果有70%的患者玫瑰花结试验为阳性;同时做了40例健康对照,其中有80%以上为阴性反应。在治疗上,原成都军区门诊部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用温补肾阳的药物贴脐治疗,其中出现明显疗效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玫瑰花结阳性率降为20%。上海中医研究所肿瘤小组,以粗制胎儿甲种球蛋白作抗原,使家兔引起免疫反应,发现补阳药物能使该抗体的形成提前,养阴药物能使该抗体的存在时间延长。上海第一医学院在防治慢性气管炎的实践中发现,经补肾治疗后,肾阳虚型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与血清免疫球蛋(IgA、IgM)均有所提高;并指出调节肾阴肾阳的药物有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的作用。因此,用补肾阴和肾阳的方法可以调节免疫的过高或过低反应。

以上说明中医的扶正疗法对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作用,且有宝贵的潜力可挖。中医的祛邪,多能控制免疫作用,特别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多可抑制免疫反应,似可称为中草药的免疫抑制剂。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所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患,通常系免疫反应过高所致,急需抑制,西药则可应用6-巯基嘌呤(6-MP)、环磷酰胺(CTX)等。此类疾患常见者有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皮肌炎、硬皮病等。此种疾患的发病,系机体自身内部产生的抗原-抗体反应,这时机体免疫系统失去了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区别能力。还有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可以减轻用马血清致敏的豚鼠膝关节腔内所产生的变态反应程度,说明此类药物可抑制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病理损害。山西医学院用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类药治疗慢性肾炎取得了较高的疗效,其机理就是抑制了免疫反应。有人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等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上述药物对幼鼠胸腺萎缩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说明此类药物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