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纪论治儿科常见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潜心幼科,重视科研

1978年底史纪调入河南省卫生厅医学会工作。由于他工作认真勤奋,不怕吃苦,对自己能严格要求,对领导和同志们尊重、热情,受到机关同志们的赞扬。这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时常接触到省内各科的著名专家教授,像高保谦、沈琼、魏太星、席雨人、李振华、乔保钧、武明钦等,并有机会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这些教授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追求医学事业的执着精神,严谨认真的学术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他学习的好机会,使他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也让史纪更加怀念和留恋以往从事的医疗工作,丢不下多年来从事的中医临床,便向领导提出调动的请求。机关同志一再挽留,后来在导师郑颉云的帮助下,于1981年6月调回了母校,在儿科教研室当了一名教师。

在那个时候不少人争着进机关,而史纪反而要求下到医疗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医的缘分和情怀”。到了学校以后,工作环境变了,专业要求更高了,自己感觉到和老教师、老学长的差距很大。别人从教从医那么多年了,业务成熟,经验丰富,你一个刚从基层上来的医生,专业的差距可想而知,所以一刻也不敢放松。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优秀专业教师,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只有加倍努力赶上去。那几年每天晚上十二点之前从来没有休息过,看书、学习、查资料、写讲稿、备课,白天仍坚持上临床、上讲台。那种苦和累只有自己知道。夫人是医院的临床医生,尽管工作也很忙、很累,为了让丈夫能安心搞好工作,总是默默地全力支持着他的工作,几乎承担了家庭的全部事务。

史纪没有让领导、老师和家人失望,很快赶了上来,每年都圆满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和临床工作。1983年入了党,晋升了讲师,多次被学校和附属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带教老师,成为教研室的骨干教师。医教工作中他十分注意潜心总结教学及医疗活动的心得和经验,进行汇集归纳,找出要领,筛选出精华,撰写学习心悟,每年都发表一二篇专业论文。1982年参加了省卫生厅组织的《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一书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成书62万多字,该书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医药部分)二等奖;另外还参加了《黄河医话》《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等书籍的整理编写工作。1984年9月到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全国中医儿科师资班进修学习半年。1992年、2001年两次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培训中心短期培训。这几次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南京中医学院的全国儿科师资班学习,令史纪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他对中医儿科的认识更深刻、系统了。江育仁、王萍芬、汪受传等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中医和北协和的老师们对学术的执着、敬业的境界、工作的认真也给了他很大的启迪。

1989年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成立,为了支持二附院的创办和开展工作,学院党委安排学校各临床教研室,除儿科留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附院)外,内、外、妇、骨伤、眼、耳鼻喉等教研室全部放在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二附院)。在临床部主任孙建芝教授的协调下,史纪去了二附院。二附院地处郊区,建院之初,周边环境很差,条件非常艰苦,生活、交通也很不便,没有公交车,又常常因为工作赶不上医院班车,他只能每天骑自行车从学校跑近20里路,风吹日晒去医院上班,跑一趟夏天满身是汗,冬天浑身冻透。但他作为一个老教师,一个科室临时负责人(第二年正式任命为科主任),不怕苦,不怕累,带领科室同志从零做起,克服种种困难,把儿科门诊、儿科急诊、儿童保健门诊、儿科病房都建立起来,当年即开展起了正常的门急诊医疗和病房收治工作。后来又经过大家的努力儿科很快形成了规模,发挥了很好的医疗保障作用和社会效益,为二附院儿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2月史纪调离二附院,到一附院任医院党委副书记。

1996年全国中医儿科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困难低潮的状态,有一些医院出现了儿科病房缩减,甚至撤销、合并的情况。一附院儿科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各项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床位使用率不足百分之十,人心涣散。在这种情况下,一附院党委委派史纪去儿科兼任科主任,负责协调整顿儿科的工作。在当时形势下,这可是个苦差事,一方面自己原来分管的医院工作不能放松,另一方面还要接管一个问题诸多亟待整顿的下滑滞后科室。一附院是河南省组建中医儿科病房最早的单位,也是老百姓最喜欢就诊的医院,儿科的医疗优势更是家喻户晓,如果儿科跨了下来,其负面影响不敢想象,到那时候你就成了历史罪人,担子不轻啊。

他到任后经过调研交流,认真分析,深入查找原因,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案,进行了人员的调整,业务上除了进一步发挥传统病种的治疗优势,还积极协调开展小儿肾病和小儿肾穿业务。虽然儿科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当时已显现出发展的苗头,但是肾穿刺技术一直是困扰一附院儿科的重大问题,当时儿科医生还没有掌握肾穿技术,一遇到疑难病问题,就只能把患者转到上级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附院肾病患者就诊率和信任度。史纪和科内同志经过积极努力和协调,把当时开展小儿肾穿技术比较成熟的北京医科大一附院的刘景诚教授请进门来言传身教。在刘教授的热情指导和手把手传授下,科里几个年轻骨干大夫都很快掌握了小儿肾穿技术,使一附院儿科成为省内较早开展肾穿业务的单位。不仅提升了科内大夫的处置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提高了整体的素质。同时史纪还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和特色专业推介,联系省内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并组织科内骨干医生专业讲座。经过多方努力,史纪联系到中央电视台四套《健康之路》栏目,在电视栏目上对儿科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专题报道和讲座。使医院儿科走出河南,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出风采。让广大患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医院儿科的诊疗特色和优势,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带领儿科整体发展。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制止了儿科业务下滑的势头,提高了门诊量和住院床位占用率,还为儿科呼吸、肾病、脑瘫等多学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儿科出现向好的势头,开始恢复往年那种紧张繁忙的景象,之后在史纪教授的建议和帮助下,儿科成立了以丁樱教授为主任的科室领导班子。

医院儿科脑病防治工作当时还处于一个启蒙阶段,在全国也仅有东北的少数几家医院开展。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任何基础和设备器材,相关人才稀缺,仅有马丙祥教授一人,起步十分艰难。史纪教授看准了这一学科良好的发展态势,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对改善科室专业结构、提升科室综合发展规模,突出科室中医特色优势很有帮助,于是就大力扶持脑病专业的成立和发展,在人员和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尽力为马丙祥教授创造最适宜的条件和发展空间,调动马丙祥教授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以马丙祥教授为首的“脑瘫治疗小组”成立了。在以后的几年中,脑瘫专业发展形势非常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形成河南省小儿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而且吸引了全国甚至海外的很多患者前来就医。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享誉国内外、国内领先、技术全面、实力强劲的专业团队和医教研基地。

史纪教授在担任一附院领导工作后,虽然人不在专业一线,但仍然坚持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中尽力抽出时间学习业务,经常和业务院长一起查房,关心医院的业务建设和发展。经常带领医疗队下乡到农村义诊服务。为了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拓宽医院服务范围,通过多方努力与河南报业集团等省内多家主要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各主要报纸、电视台栏目宣传推介医院的发展状态、特色优势、专科专家等。后来在郑玉玲院长的支持下还和中央电视台四台取得了联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年间,通过《健康之路》栏目这个大平台先后为医院周围血管科、肛肠科、消化内科、儿科、心血管科等科室做了专题讲座。把这些科室的突出优势和中医治疗特色、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家推到全国人民面前。并通过四套节目的国际频道,把医院的中医特色和著名专家展示到世界华人的视野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受到中央电视台栏目组的好评。史纪教授还主持参与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的建设工作,鼓励退休老专家们到国医堂发挥余热,把国医堂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医院国医堂门诊后来被省委组织部和省老干部局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同时,他还投身于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带领医院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几年间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对自己所喜爱的儿科专业也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和更高的追求。

多年来史纪教授勤于临床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科研和经验总结,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2部,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2年参加河南省卫生厅组织的《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及《黄河医话》《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的整理编写工作。史纪教授的临床和管理工作为医院儿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自己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