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剂型的现代传承发展:丸、散、膏、丹、汤(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丸、散、膏、丹、汤的历史渊源考证

1.丸剂 丸剂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剂型之一,在《五十二病方》中就出现了“丸”和“稍丸”的名称,对此虽解读不同,而且不是以剂型命名,但是也已大约具备后世丸剂的形态。根据制作丸剂所用赋形剂的不同,有油脂丸、酒丸、醋丸之分。《黄帝内经》中首次将丸剂作为一种剂型名称出现,并开始对名称、原料、黏合剂、加工方法、规格、剂量、服法等各有关方面进行概述,后在汉代,丸剂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传统中药剂型。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曰:“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

因制作方法和赋形剂的不同,派生出多种丸剂。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记载有蜜丸和糊丸,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载有蜜蜡丸、浓缩丸,唐代出现了蜡丸、包衣丸、蜡壳丸和煎丸,宋代出现水丸、糊丸。明代开始丸剂包衣逐渐丰富,出现朱砂包衣,清代开始用川蜡为衣料以起到缓释或肠溶作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蜜丸是使用较广泛的一种,蜜丸即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散剂 散剂在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秦汉时期正式出现了以散命名的方剂;《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伤寒论》《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古籍中也有散剂的相关内容。关于散剂的粉碎方法,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即散剂有见效快和吸收快的特点。散剂在宋金元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散剂亦有使用。在明代以前,散剂均以内服散剂为主,清代随着外治法的发展,中医内病外治得到空前的重视,外用散剂逐渐占据了绝对地位。

3.膏药 以膏药命名的膏药制剂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武威汉代医简》中,书简中有三个以“膏药”命名的方子,分别为“千金膏药方”“治妇人膏药方”和“百病膏药方”。经考证,该膏药应当是软膏,基质采用的是猪脂,用的油煎法,可涂抹,也可内服,反映了早期膏剂的特点。

伴随魏晋时期炼丹术的盛行,含铅的黑膏药开始出现。黑膏药在葛洪撰著的《肘后备急方》首次出现,此时的黑膏药药物组成较少,炼制工艺相对简单。从三国至唐代留存不多的几个黑膏药制法来看,配方组成开始增多,黑膏药的炼制工艺也开始由简单变得复杂,诸多工艺步骤逐渐明确,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

从宋代开始,黑膏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方剂数量大大增加。在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和明代大型方书《普济方》中都有大量黑膏药的记载。到了清代,黑膏药发展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此时黑膏药已经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治疗外科疾病尤其是皮肤科疾病的主要疗法。而且膏药的相关理论得到系统整理,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论述膏药的专著——《理瀹骈文》,使膏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黑膏药作为中医特有的外用药剂型之一,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丹剂 在丹剂之前,炼丹术早已出现,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期炼丹家将神丹、金液视为成仙不死的手段,在上层和方士中采用。丹剂是随着冶炼技术及医疗实践认知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制剂。从某种意义上说,丹剂是炼丹术的产物,历史上中药的任何一个剂型都没有像丹剂这样受到政治、宗教、文化等非医学因素的影响。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后在郑康成的注中写到:“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渣,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之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者,鸡羽扫取用以注疮,恶肉破骨则尽出也。”这是对丹剂制作方法的最早描写。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集汉魏以来的炼丹术之大成,书中记载了不少烧丹炼汞的实验方法、炼丹设备及丹方等化学知识。炼丹术在唐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在《太清丹经要诀》中介绍了自己“亲经试炼”的经历,表达了以丹剂治疾“报施功效”的意愿。唐代中后期,炼丹家在丹方医用方面的探索明显增多,许多丹方被应用于医学。宋代是丹药医用的鼎盛时期,医家吸收唐代炼丹术的成果,创作了大量医用丹剂,而且在这一时期,丹药主要作内服。随着人们对丹药认识的逐渐深入,尤其是随着对金石类药物毒性的深入了解,丹药的应用日趋合理,特别是明清以后,丹剂在内科日渐衰落,主要用于伤科外用,并沿用至今,在中医伤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汤剂 相传汤剂始于商代,伊尹为创始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水煮药物煎汁”的记载。汤剂是《伤寒论》中出现较多的剂型,可见其在汉代应用已极为广泛。历代医家对汤剂的作用多有论述,东汉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一书中有“若欲治疾,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之说。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曰:“汤: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生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之,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可见汤剂与其他剂型相比,具有扫荡病邪、药力强大、起效迅速的作用。古人多用于治疗病情急重的患者,是中医治疗急性病证的首选药物剂型。

汤剂历史悠久,留存文献十分丰富。从商代伊尹创制汤液,春秋战国之际《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以“汤”命名的汤剂,如半夏汤。到汉代《伤寒杂病论》,汤剂成为治疗中出现最多的剂型。发展至3世纪末至4世纪初,汤剂的一种特殊形式——煮散,第一次出现在《肘后备急方》中。随后煮散盛行于宋代,成为当时的主要剂型。随着金元时期饮片的推广使用,煮散逐渐式微。明清两代方书数量不断增多,汤剂的数量、制法、服法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尤其在清代考据风气盛行的影响下,从理论角度对汤剂组方的剖析大大增加,关于汤剂制法、服法的理论分析也随之增多。汤剂的发展经历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疗效颇为显著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仍具有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