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旨在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2年,经过各方面综合评价和择优遴选,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147所高校和454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行公布自主建设学科)学科入选,实现了“双一流”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长效化和融合化。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传承发展。新时代在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战略中,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交流,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生态系统集群建设,重视“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主旨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破五唯”要求科学评价“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和建设成效。
大学评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专门学问;大学评价是国家话语权的标志之一,也是国家教育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大学是“国之成均”,也是世界各国拔尖创新人才竞争战略的要地和高地,但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如何评价“双一流”大学、评价“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等核心概念,学术界并未形成足够的共识。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双一流”大学评价的项目成十上百、著作成百上千、论文成千上万,但按年度、成系列、较系统和可持续的研究成果不多。冯用军教授现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曾师从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可谓名师出高徒。本人作为外审专家受邀参加了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出站报告评审和答辩,在相关学会和学术会议上也多有合作与交流,对其研究兴趣和学术专长有所了解。最近适逢其新作《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2022报告》)即将付梓,邀我作序,遂欣然应允。
众所周知,大学评价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科学化与可行性是摆在大学评价者面前的“两难问题”,众多评价者一直在努力破解这个“两难问题”,并力图交上“自己的答卷”。《2022报告》在大学评价的科学化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大学评价学、计算教育学、教育计量学、元宇宙教育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利用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调查项目(CHESP)大数据AI解决方案和云计算EM开放平台,全面分析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解读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法理依据,精准监测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长绩效,系统构建中国“双一流”大学德治善治治理体系和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案,预研预判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未来态势和省域“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行动案。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大学的历史有多长,大学评价的历史和大学评价研究的历史就有多长。用军教授涉研领域宏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从2002年就开始从事大学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示范,《2022报告》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学术专长和研究特色。统揽全书,分析的视角较宏阔、运用的方法较多元、论述的内容较丰富,既有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充分借鉴,又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如在界定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提下,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十个标准(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特色、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技成果、一流的校园文化、一流的校长和卓越管理团队、一流的毕业生校友、一流的生源质量和校友服务工作、一流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十大特征(一流学术团队、一流教育教学、一流科技研发、一流学术声誉、一流毕业校友、一流创新创业、一流咨询服务、一流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流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流社会影响)等。《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人曾经提出,基于内在合法性和外在合法性两个维度,可以归纳出世界一流学科的五个标准: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学术声誉和一流的社会贡献。用军教授的认识与本人的观点可谓殊途同归、不约而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始终是不变的,况且在开放社会科学的场域,无论哪种论述,只要大学评价围绕大学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算一家之说。另外,《2022报告》作为“80后教育学人”研究“双一流”建设评价的新作,尚存在海外文献挖掘不全面、基础理论支撑不给力、评价模型建构待完善、第三轮“双一流”名单预测有待验证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研究领域,从而使大学评价研究系列成果不断同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希望用军教授以此书为新起点,在“双一流”建设思想指导下,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的宏伟蓝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精神实质,积极与全国、全球教育评价、大学评价学术同仁一道,遵循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的科学化、公开性和可行性导向,坚持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的主体性、国际化和中国特色,推动中国和世界教育评价、大学评价改革和改进工作,形成更多的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理论和实践共识,在国际上讲好中国大学评价故事、传播中国大学评价声音,为全球提供教育评价、大学评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价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助力中国大学集群聚焦主责主业,转向以“优”“强”“好”“高”为战略目标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轨道,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人才支撑、科技支撑。
远朋驰翰墨,胜地写丹青。值此佳作出版之际,略撰数言,是以为序。
2022年10月18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1]周光礼,男,湖南武冈人,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院校战略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与管理、大学发展与评价、院校管理与院校规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等;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或被转载论文150余篇,出版《迈向社会问责的教育督导:大学评价体系研究》《教育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之路》《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基于U/H大学的案例分析》《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科教融合理念及其模式建构》等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等4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