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导读:“双一流”战略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早日建成一批文明文化意义而非大学排行榜意义上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努力奋斗的“教育梦”。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柱石,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提供一流本科教育、一流研究生教育等的关键平台,是支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世界强国的核心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实现,客观上要求建成若干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与专业,开展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和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范畴架构前提下,对中国大学进行客观分类和特征化,进而积极探索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有助于为国家公开遴选和动态评估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推动一流学前教育、一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等提供参考借鉴。

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本科建设等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议题。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精气神,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培育拔尖人才的“秘诀”。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一流校友),一流校友成就一流大学,一流人才造就一流国家和一流民族,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组织等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博弈。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国家、世界一流民族的重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既创造了辉煌的先发内生型古代高等教育体系,也经历了坎坷的后发外生型近代高等教育变迁,建成若干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批一流学科是中国人民的百年重大梦想之一,是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助力中国“和平崛起”和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更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内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2017年5月14—15日,北京市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开始进入“中国时间”,标志着中国高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然要求有一流教育、一流科技和一流人才支撑。建设和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让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由优变特,任重道远。只有先扎扎实实建成高等教育强省,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并孕育出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毫无疑问,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然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中国历史名校一样,诞生于“中国土壤”“中国空气”“中国生态”“中国场域”,进而从中国大学集团中成长出享誉世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大学,让全世界最卓越师生都向往的“稷下学宫”。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期许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双一流”战略顶层设计下,中国高等教育集团对“为什么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什么样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何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些问题,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双一流”大学这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必须以特色为统领、以贡献为先导、以潜力为依规,做出回应、做好回答。[1]哲学社会科学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开展“双一流”大学基础性理论研究,要搞清楚“双一流”大学概念框架、分类特征,在遵循社会进步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等基础上科学构建“双一流”大学评估标准,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和评价战略学说,从而为党、政府和大学等开展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咨询。

2015年8月18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获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坚定决心、指导方针、战略目标、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颁行,重申要持续提升大学教学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使一批大学与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2]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双一流”战略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日益完善,9月20日正式名单“出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一流大学、学科和专业的遴选是动态开放的,“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3]此后,涉及“双一流”大学的评价等,党和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