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国以义为利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解读】这是《大学》收笔结尾的一章,从“生财有大道”说起,实际上还是讲治国平天下仁义为上,民生为本,“先慎乎德”。与开篇的三纲八目相呼应,“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文章说:生财有原则、有方法,要行正道。国无闲人,生财者众,吃闲饭的少;使民以义,劳动生产率高;节用爱民,财用有度。那么国家财力就富裕恒常。
有仁德的人修己安百姓,发扬自己的仁德;没有仁德的人一心为自己谋利聚财,为富不仁而不惜害德丧身。没有君王好仁,而臣下不好义的,没有好义而办不成事的,更不会有国库的财富是不义之财的(这就是生财有大道)。
鲁国的贤大夫孟献子说:“食禄充裕的大夫家,就不要再计较养鸡养猪谋利,比较富裕的官吏家,不要去养牛羊谋利,有百乘采邑的邑宰,没有必要为自己养一个敛聚民财的家臣,与其养个敛财的家臣,还不如养个盗贼。”(敛财的家臣以搜刮民财为务,盗贼只是偷自己家的财物,宁愿自家损失财物,而不能伤害百姓,这就是仁义、仁德。)所以说:国家(包括国君及其臣属)不能以利为利,与民争利,而应该与民仁义,以义为利(利为义之和)。执掌国政,一心以谋利聚财为务,是没有仁德的小人。国君发政施仁,却任用谋利聚财的小人执掌国政,必然灾祸并至,祸国殃民,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再有仁德善治之士,也无可奈何了。所以说:国家不能以利为利,与民争利,而必须与民仁义,以义为利啊!
结尾一句,振聋发聩,治国平天下仁义为上,以义为利,仁民亲民,止于至善。
曾参著《大学》结尾一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百多年后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完整地继承了曾子的思想,《大学》结尾,正是《孟子》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