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本书研究经济状态理论。该理论是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成果,从状态角度分析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导论对该理论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进行阐述。
一、研究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在批判地吸收魁奈的再生产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产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代表,将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建立再生产模型,分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提供了国民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对于指导实际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也是极其重要和新颖的。”(1)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时重要的工作。在此背景下,我国掀起了一轮学习《资本论》(第2卷)再生产理论的热潮,这对于当时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引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处于低潮。学者们在研究宏观经济时,主要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发进行分析思考,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很少被提及。党的十八大之后,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的新一轮热潮再度兴起。
本书研究经济状态理论,就是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批判继承西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实现条件抽象化、现实化,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本书试图从三个方面研究经济状态理论:一是构建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马克思给出了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本书在借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些条件进行进一步抽象,从而构建平衡增长模型。二是构建经济状态理论。在构建平衡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出发,将经济状态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非平衡态包括供给不足型经济、需求不足型经济、投资推动型经济和消费拉动型经济四种状态。三是对各种类型经济状态进行具体分析。以全球经济、中国、美国、苏联经济为例,探讨每一种经济状态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在此基础上,对四种经济状态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中美两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势进行展望。
二、研究对象
经济状态理论以国民经济状态为研究对象。对于该研究对象,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经济状态研究国民(宏观)经济,而不研究微观的企业经济和中观的产业经济。不论是微观、中观还是宏观经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状态,本书只研究宏观的国民经济状态。
(2)经济状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流通问题。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将社会资本流通作为国民经济的研究对象。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就要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能够顺利进行。同样,经济状态理论也是将流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流通,社会资本生产的产品才能得到实现。只有实现了社会总产品,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流通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相互关联的枢纽,因此,必须以流通为核心,分析国民经济运行规律。
(3)经济状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一种经济状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论是何种生产力水平,都存在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问题。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不同国家的经济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同样,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有各自的特征,同一社会内部,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也有不同的类型。不论是何种体制,也都存在社会总供求平衡问题。不同体制下,不同国家的经济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采用先理论后应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分析思路,构建经济状态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应用该框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四种非平衡态经济,比较不同状态的异同点,研究不同经济状态下的调控政策,从而推进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西方宏观经济学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演绎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书从假设前提出发,首先,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条件为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构建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进而得出经济状态理论。其次,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四种经济失衡状态,比较四种经济状态的异同点,从而将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机结合。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以中国、美国和苏联经济为例,对每一种经济状态的现实表现形式、成因和利弊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对全球经济总状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当前经济发展状态和经济政策进行评析,并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两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
四、研究框架
本书研究路线如图0-1所示。
五、创新之处
本书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以投资和消费关系为核心构建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国民经济要正常发展,就要求两大部类之间的投资和消费要保持按比例协调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以投资和消费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从而推进社会再生产理论创新。

图0-1 研究框架
第二,构建经济状态理论。本书尝试性地提出“经济运行有几种状态?”这个问题,并尝试从空间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经济状态有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分。非平衡态又有总量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之分。从非平衡态出发,可以将经济分为四种类型:供给不足型经济、需求不足型经济、投资推动型经济和消费拉动型经济。每一种经济状态都是积累—消费周期运动的累积结果,每一种经济状态都有各自的特征、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不同经济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第三,应用经济状态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从实证角度出发,指出当前美国经济处于消费拉动型状态,中国经济处于投资推动型状态,全球经济处于投资推动型状态。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外部冲击,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状态从投资推动型转向需求不足型。
(1)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