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态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应用研究文献评述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发表后,应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现实经济进行分析成为其理论应用的重要方面,这种应用对于推进经济状态理论的现实应用具有重要启示。

一、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8)

列宁指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假设技术进步不变,在存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v︰(c+v)在逐步减小,这就会得出生产资料比消费品增长得快的结论。

假设第一年:

Ⅰ4000c+1000v+1000m=6000 v︰(c+v)=20%

Ⅱ1500c+750v+750m=3000 v︰(c+v)=33.3%

假设第Ⅰ部类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积累。在进行资本积累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Ⅰ500m=450c+50v v︰(c+v)=10%

Ⅱ60m=50c+10v v︰(c+v)=1/6

由此可得,要使两大部类再生产正常进行,则:

Ⅰ4450c+1050v+500m=6000

Ⅱ1550c+760v+690m=3000

则通过扩大再生产,第二年的社会总产值表示如下:

Ⅰ4450c+1050v+1050m=6550 v︰(c+v)=19.2%

Ⅱ1550c+760v+760m=3070 v︰(c+v)=32.9%

假设第二年在进行资本积累时,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

Ⅰ525m=500c+25v v︰(c+v)=约1/21

Ⅱ28m=25c+3v v︰(c+v)=约1/9

两大部类再生产要正常进行,社会总产品要按如下比例进行分配:

Ⅰ4950c+1075v+525m=6550

Ⅱ1602c+766v+702m=3070

通过再生产,可得第三年的社会总产值:

Ⅰ4950c+1075v+1075m=7100 v︰(c+v)=17.8%

Ⅱ1602c+766v+766m=3134 v︰(c+v)=32.3%

因此,随着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从第一年的4000增长到第二年的4450,再增长到第三年的4950,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11.25%,第三年与第一年相比增长23.75%;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从第一年的2000增长到第二年的2100,再增长到第三年的2150,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5%,第三年比第一年增长7.5%;消费资料从第一年的3000增长到第二年的3070,再增长到第三年的3134,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2%,第三年比第一年增长4%。“这样,我们看到,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增长,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9)

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是与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适应的一种客观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增长能够绝对地、无条件地快于消费资料增长。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资料优先增长也具有客观必然性。若一味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只会导致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被打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二、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储蓄率递增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

杨继国指出,要放弃马克思的假设前提,将社会再生产模型动态化。他考虑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储蓄率全部递增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如表1-1所示。(10)

表1-1 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储蓄率全部递增的扩大再生产

续表

注:“Ⅰ”“Ⅱ”分别表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GNP”表示总值,“NI”表示国民收入。

通过研究,他认为,在放弃马克思的假设前提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仍然成立。同时,马克思假定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是经济保持长期均衡增长的条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这就导致宏观经济均衡增长条件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存在周期性变化。

杨继国从现象出发,观察出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是经济保持长期均衡增长的条件,但是,由于其未将该观察模型化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导致其未能抽象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般均衡条件。同时,他认为,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储蓄率递增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会下降。实际上,当三者同时增长时,如果剩余价值率的增长速度超过资本有机构成和储蓄率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

三、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率变化趋势的验证

由于两大部类积累率不变,故平均利润率不变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的重要假设条件。国内学者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研究利润率的长期变化趋势。

李民骐和朱安东计算了1869—2000年美国私人部门的利润率。他们认为,利润率是利润与资本量之比。利润的计算方法是用国内生产净值减去工资成本(劳动者报酬)和税收成本(包括间接税和公司所得税),也等于资本家阶级的全部税前个人收入(红利、利息、租金和非公司企业利润之和);资本则采用私人部门的全部非住宅固定资本净值。通过计算,他们给出了美国长期利润率的变化规律(11),如图1-3所示。

图1-3 1869—2000年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

通过测算,他们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第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00年,美国的利润率经历了四次长波,第一次是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是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第三次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四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四次长波有两次是比较完整的,它们从上升阶段到下降阶段,再到危机的时间大约是40年。将这四次长波与当时资本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特征联系起来,可以分别称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长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长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波和新自由主义长波。第二,利润率存在长期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比较第一个长波、第二个长波和第三个长波,可以看到利润率在这三次长波中逐步下降。

分析李民骐、朱安东的结论,首先,他们将利润率变化与资本主义具体制度特征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率从长期看存在下降趋势,这是针对前三个长波而言的,但他们的计算表明,第四个长波的平均利润率为12.7%,高于第三个长波的11.9%。这说明,从该计算中难以得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结论。最后,在他们的利润率计算公式中,资本采用私人部门的全部非住宅固定资本净值作为代表,可能存在高估利润率的可能性。

因此,上述学者应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于我们构建经济状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的结论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苏联应用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同样,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规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各种因素。因此,利润率下降只是趋势,现实经济中利润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这是更加符合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状态,这也表明资本主义还具有相当强的活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学者对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得以构建经济状态理论。


(1)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416页。

(2) 程恩富、马艳:《高级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239页。

(3) 哈罗德:《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 Robert M.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69.

(5)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第二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22页。

(6) Robert M.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9-70.

(7)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第二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8-52页。

(8) 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68页。

(9) 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10) 杨继国:《对扩大再生产模型的“扩展”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看宏观经济均衡增长条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66页。

(11) 李民骐、朱安东:《当前世界的基本状况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5期,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