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人类历史上的货币演进
从货币的材质来看,大体分为三类,分别是金属铸币、纸质货币和电子货币(也可以称为数字货币),其中金属铸币长期作为人类社会主流的货币,纸质货币进入20世纪后才成为各国现钞的主体,金属铸币则退居次要地位。计算机技术问世之后,电子货币开始问世。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后,数字货币开始出现。
专栏3-1
金属铸币:东西方两大体系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属铸币发展的历史演变大体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西方货币体系根植于地中海周边发达的商业经济,起源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之后延伸到希腊、罗马,并影响了古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以及阿拉伯世界,最终形成西方货币体系。其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货币造型主要是圆饼无孔;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打压制成,货币上的图案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展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精湛的造型艺术;货币上的铭文多记载地名、王名、年代及宗教颂词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
东方货币体系以古代中国为中心,影响范围覆盖朝鲜、日本、琉球以及越南、菲律宾、暹罗等东南亚国家。东方货币文化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货币造型最初由农具演变而来,之后演变为圆形方孔的造型;币材多为铜、铁等贱金属,从制作工艺来看,由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钱币上铸有不同书体的汉文字,且以币值、年号及地点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范一飞,2016[1])。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前,“货”与“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货”与“币”组成词组来使用,则是近代从日本引进的。“货”最初指珠贝,贝币的单位是“朋”,相传五贝为一朋。还有一说是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即十贝为一朋。因为中国的货币最早采用贝,所以与钱财相关的许多汉字都有贝字偏旁,如财、购、账、贷、贪、贺、贡、赏、贾、贿、赂、赊、赎等(买、卖、宝的繁体字也有贝字偏旁)。殷周时期是天然海贝流行的时代,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葬品中就有这样的贝币。由于天然的贝壳难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以陶土、玉石和金属制作的仿贝。河南安阳大司空村的商代墓穴里就有几枚锈蚀的铜贝,这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金属钱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蚁鼻钱也是一种仿贝,这种钱币又被称为鬼脸钱。与商周时期的贝币最大的差异是表面有文字。“币”主要指皮币,是以兽皮制成的货币,典型的如汉武帝时期的白鹿皮币。汉武帝在位期间发动了汉匈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迫在眉睫。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解决财政收支缺口,在御史张汤(历史上有名的酷吏)的建议下开始发行白鹿皮币。当时汉朝的宫苑之中有白鹿,朝廷收集了许多鹿皮作币材,在一尺见方的鹿皮上饰以彩画,标价为40万枚半两钱,规定王侯宗室要朝觐天子或祭祀时必须献上这种白鹿皮币。通过发行这种白鹿皮币,诸侯国的财富很快就转移到朝廷,后因其作价太高,不久被废止。截至目前,白鹿皮币只是存在于文献典籍当中,考古发掘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实物。当然,白鹿皮币的物理特性也决定了其无法保存两千多年。
纵观世界各国,其货币最终都过渡到了以金银为代表的金属货币,这主要是由金属货币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战国秦汉时期,币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金,称为“上币”;另一类是铜,称为“下币”。这可以从最近海昏侯墓出土的货币中得到验证。2015年,在江西南昌新建县发现了海昏侯墓,随后挖掘出土了大量的汉代货币。堆积如山的五铢钱(材质主要是铜)有近200万枚,重约10吨。出土的金饼有385件,金的纯度达到99.9%,大多数金饼的重量为250克左右,这与汉代黄金以斤为单位的制度基本一致。这些金饼呈圆形,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形状非常类似柿子,因此民间又俗称为“柿子金”。汉代的文献正式称之为“饼金”。将生金铸成一定重量的饼金,并流通全国,这一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汉代尤盛。在汉代,黄金的使用非常广泛。例如,政府对酎金[2]、市租等收取黄金,犯罪可以用钱进行赎罪,但也必须是用黄金,皇帝赏赐臣下也使用黄金。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至少在西汉时期,流通中的黄金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流通领域较广。在交易的时候,饼金可以进行任意切割,所以汉代的黄金仍然处于较为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还有褭(niǎo)蹄金、麟趾金73件,并且有“上”“中”“下”的铭文。所谓褭蹄金、麟趾金,非常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币。《汉书·武帝纪》中曾经记载:“(太始二年),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马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表述就是:在公元前95年,因为有麒麟和天马这样的祥瑞出现,汉武帝以此为由下令制作褭蹄金和麟趾金以示纪念,并将其赏赐给各诸侯王。诸侯王能够受到这样的赏赐也是其荣誉和身份的象征。汉武帝天汉、太始年间,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频发,长期对匈奴作战使得人口减少,此时出现麒麟和天马的祥兆,汉武帝因此铸行褭蹄金、麟趾金实际上是其粉饰太平的作秀。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批褭蹄金和麟趾金文物,造型精美,差异仅仅是两者底部不同,麟趾金为椭圆底,褭蹄金为圆底。它们在重量、成色使用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至今经济学家们仍然难以解释的是,从东汉开始,黄金为什么从中国的货币流通中消失了?
从明朝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潮流。中国本身并不产银,为什么白银成为明清两朝大额交易的货币呢?这和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特征有关。中国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有茶叶、瓷器、丝绸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这些商品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他们用美洲产的白银与中国进行交换,白银才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到明朝中晚期,白银才逐渐确定了在中国货币领域中的主流地位。
造纸术和印刷术诞生之后,纸币的问世才有了技术上的可能。顾名思义,纸币就是纸质的货币。在北宋年间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从最初的私人部门发行到后来的官方部门发行,中国是世界上政府介入货币发行最早的国家。元朝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远距离的商品交换,中国流通的全部是纸币,明朝前期也是如此。当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之后,中国逐渐开启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向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咸丰朝时期户部发行的纸币,如官票、宝钞,也有中国私人金融机构(如票号、钱庄)发行的银两票或银元票,还有光绪朝国家银行(如户部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如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还有外国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在早期,这些银行券上都印有“××银行兑换券”的字样,表明该银行券可以与多少枚银币或多重的银两兑换。民国初年,中国的货币发行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除了使用“货”“币”之外,多用“钱币”一词,也有称为“货泉”“钱钞”等,还有“钱法”“钞法”等词汇。直到清朝末年,中国政府拟设立银行和改革币制的时候,“货币”一词才较为广泛地使用。我们现在一般将“Banknote”译作“银行券”“现钞”“钞票”,主要是因为这种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从英文构词法来看,“Banknote”还与银行有关联,因此译为“银行券”比较恰当。现在,“Banknote”常常被译为“现钞”“钞票”。从汉语字面来看,我们已经无法将其与银行联系起来。在银行诞生之前,出现的纸币如果是由政府的财政部发行的,如中国咸丰朝的官票、宝钞,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绿背钞票,则在英文中对应的术语为“State Note”或“Government Note”,译作“政府现钞”更为恰当。从汉语词汇“钞票”来看,实际上是官票、宝钞的合称,从字面上并不能看出其与发行机构之间的关系。当然,由于中央银行也是政府所有,所以“政府现钞”这个词汇也容易引起歧义。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2版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教材中,纸币被定义为“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强制行使并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者货币符号,但可以执行货币的部分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马克思所指的货币是指商品货币,此时的纸币是由财政部发行的。
在现代社会,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占全社会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重通常不足5%。纵观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验,即便控制了广义货币供应量,也未必能保持物价稳定,更遑论仅仅控制中央银行的现钞发行量了。为控制通货膨胀,人类社会为何最终选择采用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钞票的制度?对中央银行的发钞职能又做出过哪些限制?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专栏3-2
钱币学和货币学的差异
在英文中,钱币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术语。美国钱币学会的英文是“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中国钱币博物馆的英译是“China Numismatic Museum”,中国钱币学会的英译是“China Numismatic Society”,期刊《中国钱币》的英文就是“China Numismatics”。在英文中,涉及货币的单词有不少,如“Money”“Currency”“Cash”“Bank-note”“Coin”等,很少用“Numismatics”这个术语。钱币学,顾名思义是研究铸币的科学,主要研究铸币的制造工艺及其文化内涵,如铸币的重量、纯度、比价关系、外观及形制、制作过程和工艺等,是文物考古学的一部分,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例如,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主要采用浇铸法。浇铸法又分为范铸法和翻砂法。在中国隋朝以前,钱币的制作主要采用范铸法,范是指钱范,具体流程是首先做出“阳文”的“模”,再用“模”翻铸出“阴文”的“范”,最后将青铜水浇注在“范”中,冷却之后形成“阳文”的钱币。钱范的采用使得钱币的铸造规范化和标准化。钱范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印钞机。王莽篡汉时期和东汉前后,中国古代工匠又创造出叠铸法。所谓叠铸法,就是将许多个钱范垂直叠放后一次性浇铸,由此大大提高了钱币铸造的生产效率。唐宋之后,中国钱币的铸造主要采用翻砂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铸币多采用冲压打制的方法(锻造法),生产效率远高于中国的范铸法,目前世界各国硬币的生产工艺就是沿袭了西方锻造工艺的原理。类似这些问题的研究属于钱币学的范畴。货币学是研究货币发行和流通经济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学的子学科,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二者之间有所区别又有交叉。
通常,经济学家们将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定义为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也就是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相符的足值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将黄金称为货币商品,并且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马克思还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不论是金还是银,都不仅有价值,而且也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货币从足值货币(商品货币)过渡到不足值货币(信用货币),从有形货币(纸质货币、塑料货币)过渡到无形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当然,许多教科书还从货币职能的角度进行分析。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货币发行者的角度来认识货币以及中央银行。本章将以中国为例,梳理中国历史上较为典型的铸币和纸币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