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企业1989-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汇率的剧烈震荡令日本企业陷入困境

1993年,日本经济以0.2%的增长率下探到谷底,此后有所恢复,到1996年重返3.1%。日经平均指数也同样在1993年下探到谷底后开始反弹,逐渐维持在20 000点的水平。作为背景,这一时期日本央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是日本经济向好的体现。为了解决泡沫经济的遗留问题,此时的日本央行显得有些急躁,将央行的贴现率从1990年的6.0%急降至1995年的0.5%。另外,政府还出台了一些紧急经济应对政策。考虑到这些应对政策的总体支持力度,也许我们应该反思为何1996年的日本只有3.1%的经济增长呢?!

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生于1993年至1995年期间的日元急剧升值。汇率月平均数据显示,1993年1月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125.0日元,到了1995年4月,1美元兑换83.5日元,日元升值率达到了33%。我们来看一下单日最高值,1995年4月,单日最高值冲到1美元兑换79.8日元,这个纪录在此后的十六年间一直未被打破。

但是日元汇率自1995年创下历史最高值后,到1998年的三年间却又转入了贬值轨道。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日元贬值率竟然超过了七成,创下了1美元兑换144.8日元的贬值纪录。日本的经济运营竟然被置于如此大的汇率震荡环境中,放眼世界,也只有日本的汇率变动如此异常。

如此激烈的汇率变动,给日本企业在制定汇率对策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升值基调的话,当然会有相应的对策,相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贬值基调的话,也会有相应的对策,但是在短时间里变动如此剧烈,使处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最低潮的一年(1993年)的日本企业痛苦万分。在金融层面上,从银行借贷变得困难重重;在需求层面上,受资产紧缩的影响,消费低迷。这时,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犹如雪上加霜。

提起日元升值,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应当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但是从1993年至1995年的这次日元升值,对日本的影响同样巨大。从1985年至1987年的两年间,日元升值幅度为39%,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这次升值幅度为33%,其规模足以匹敌上一次升值了。在第一次日元升值重压下,日本的产业通过降低国内生产成本、扩大商品出口等努力勉强支撑了下来,但第二次日元升值的来袭让以前尝试过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了,它也成了压倒日本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的日本企业便如遭遇了雪崩一般,大步地转向了海外生产的经营策略。

根据日本通商产业省(简称“通产省”,是经济产业省的前身)的海外事业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单在亚洲设立当地法人公司这一项,其数量便从1993年的334家上升至1995年的715家,这段时间是一个高峰期,此后稍有减少。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率也由1993年的18.3%迅速上升至1997年的31.2%,日本企业的海外销售占比也从1993年的29.7%上升到1997年的58.3%。这些数据在1993年以前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在1993年后的数年间急剧上升。看得出,日本企业以第二次日元升值为契机,使出了浑身解数拓展海外事业。可日本企业随后又受到了日元急剧贬值的巨大冲击,企业经营者大概也只能长叹一声了吧。

受日本企业海外事业拓展及第二次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的出口总额在1993年转向递减,1994年也只停留在40万亿日元的规模。但从1995年的后半年起,受日元贬值的影响又开始有所增加,直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到来前,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从表面上看,1993年至1995年出口出现了停滞,但仅凭此就说“日本的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的话则太过武断,因为大多数的出口停滞是由于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替代了原本的海外需求。这一点不管是在汽车产业还是在电子产业都有明显体现,应该说日本本土的出口输给了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

尽管出现了海外替代的状况,但日本的出口总额仍没有太多减少,这一结果本身才更让人称奇。一边奋力开拓海外事业,一边千方百计确保国内出口,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的基本姿态。正是由于这些努力,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整体营业利润率并不低,从1993年的2.2%上升到了1997年的2.3%,业利润率总体保持不变。另外,净资产收益率在1993年由于受到金融费用负担增加的影响下降至1.5%,但在利率下降的1997年仍恢复到了3.2%。

就这样,从1993年至1997年,在泡沫经济破灭的“疾风”过后,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努力维持着“小康”水平。如果经济照此继续恢复,土地价格再有所回涨的话,不良债权也将渐渐消失,也许那时也有过如此这般的“乐观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