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倒退的吗?
老子对所谓的人类文明史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悲观地认定一切都是在堕落而不是在进步: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
大道被废弃了,就提倡“仁义”;人的聪明智慧多了,就出现了大量人为的弊端;六亲关系不和睦了,就有人提倡孝慈了。
他这样预言: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
道丢失了,然后才出现德;德丢失了,才出现仁;仁丢失了,才出现义;义丢失了,又出现了礼。这个礼,就是忠信的消亡,混乱的开始。
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就其道德而言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就其文化而言,更是一个衰退的过程,而不是发展的过程。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所谓文化“创造”,只不过是对堕落人性的被动适应,是对人性中恶欲步步退却的结果。所以,人类要自赎,要保持淳朴的道德人性,必须反过来,逆向行走,去追溯本源的“道”。“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人类本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
根除了圣明和智慧,对老百姓而言,是百倍有利的事;根除了仁与义,人民就会孝顺和慈爱;根除了机巧与利用,盗贼也就消失了。
这就是道家有名的反知识论的最早、最经典的表述。显然,老子看到,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人类传统道德渐趋崩溃。智力的发达往往与人性中的淳朴善良的丧失同步。生产力的进步、物质的积累,仅仅满足了人类动物性的肉体欲望,而不能促进人性的真善美。
从某种角度看,道德确实好像更适宜于在艰苦与匮乏中培养与体现。正如庄子后来观察到的,即便是鱼,在泉水干涸时,也会“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而一旦泉水充足,则往往“相忘于江湖”。如何既保持人类的淳朴德性和不争不竞的秩序,又能满足人的物质欲望,提升人的文化水平,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答案,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两千多年前的老子。
思想家往往是与时代不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往之社会道德状况。超前的思想家发现当代所缺,恋往的思想家发现当代所失。他们发现当代的缺与失,并对之进行批判。唯其批判,才是文化。文化的本质使命即是批判。老子就是这样一位恋往的思想家。
老子的思想,即是这种批判哲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把老子的真实思想及独特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出来。老子的很多话,不过是批判现实的愤激之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