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表里先后辨
本节原文主要论述外感病在表里同病时的治疗原则,如何正确运用表里同治、先表后里或急当救里等治疗大法,并举出典型的证候与代表性的方剂(桂枝汤与四逆汤)加以说明。本节所论是对表里同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大纲,至于具体复杂的证候与方药,可结合其他相关条文进行探讨。
[原文]
本发汗,而复(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太阳病中篇第90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纠正、治疗)里;后身疼痛,清(圊)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91条)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太阳病中篇第92条)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太阳病中篇第93条)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太阳病中篇第94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太阳病中篇第95条)
[发微]
(一)主旨
表里同病时,一般可以表里同治,但并不尽然。本节原文指出,一般宜先解表,里证属明显的虚寒证时应急当救里,里证属实热证时也可先用下法。总之,具体证候具体分析。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
(二)具体证候具体分析,勿为先表后里之说所拘
原文第90条明确指出,应该发汗的证候反而用攻下法是错误的,应该用攻下法的证候反而用发汗法也是错误的。治法应该根据具体证候而定,这就是辨证论治。在此前学习过的条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第一章第25条,服桂枝汤后,虽然大汗出之后,见脉洪大,但表证仍在,仍可解表。第26条,同样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见“大烦渴不解”的里热证,便应清泄里热。第二章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证明显而阳明证轻缓,故先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汗解之后再论阳明里证。在此后的原文第四章第208条,太阳表证未罢,虽然“其热不潮”,但其他阳明见症突出,“腹大满不通”,权衡轻重缓急,还是应该用攻下法,只是不用大承气汤,改用小承气汤而已。
(三)“急当救里”不限于用四逆汤治阳衰里虚寒之证
原文第91条,以身疼痛代表表证,以下利清谷代表里虚寒证,如果兼有二者的表里同病,应该用四逆汤急当救里,阳气恢复之后,如有表证再用桂枝汤解表。这是举例而言,阳回之后的解表,应该用轻缓的解表剂,桂枝汤可以作为代表,但未必一定要用桂枝汤。急当救里,温振阳气,也未必一定要用四逆汤。就此前的原文而言,第一章第20条的阳虚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汤已是急当救里之法。第29条的甘草干姜汤也可看做是急当救里。第二章第82条,表证发热不解,里证阳虚水泛已显,用真武汤温阳化水,无疑是急当救里。可见急当救里不限于四逆汤。
原文第92条对第91条作出一个重要的补充,即表里同病里证虚寒时,如里虚寒证较轻,可以先用温阳解表同治之法(参阅下文少阴病篇第301条与第302条),如用之不愈,那就必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原文“若不差”三字是有一定意义的。
(四)表里同病,里证属实热,何时可用攻下法,应以正气盛衰为依据
原文第93条指出,汗下治疗不当,损伤正气(表里俱虚是指内外俱虚),阳气不能上荣,因而出现冒(轻者头晕目眩,重者晕厥,本条为轻者)。此时不可用攻下法,须待正气恢复(汗出、头晕目眩消失)之后,才能攻下实热。
原文第94条的基本意义与第93条相同。表里同病兼有正气不足之征(脉阴阳俱微),此时也不可随便用攻下法,须待汗出表解,正气恢复,里实未去(尺脉实),才能攻下实热。由于正气曾受损伤,攻下不宜用重剂大承气汤,宜用调胃承气汤。
(五)发热、汗出,表里疑似之间,宜加细辨
原文第95条指出,外感病发热、汗出而恶寒不明显,在表里疑似之间,应仔细辨证,才能正确施治。如发热、汗出而恶寒不明显甚或无恶寒,不要轻易诊为里实热证,可能仍为太阳表证,营卫不和而致发热汗出。参照本章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与本条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
(六)四逆汤配伍与功效的分析
1.生附子与制附子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由附子、干姜与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主药当然是附子。在《伤寒论》中,温阳散寒或较轻的阳虚证大多用熟附子,回阳救逆多用生附子,剂量为1枚(约重10g)。由于生附子有毒,煎煮方法不当,有中毒的可能,近年大多用熟附子。生附子应按剧毒药的规定使用。近年实验研究发现,附子的强心成分为消旋去甲乌药碱,稀释至10亿分之一仍有活性,可见附子用于强心剂量不必太大。还发现附子经炮制,使有毒的乌头碱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因耐热而仍保留,因此用熟附子可明显消解毒性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至于《伤寒论》中何以在风湿证中用大剂量炮附子,将在有关条文中论及。
2.四逆汤的配伍
附子辛甘大热,温振阳气,温散阴寒,当然是四逆汤中的主药,特别是温振心肾阳气之功效,在中药之中是首选的。附子还有一个重要功效,能温散阴寒之邪,其走散之力很强,古人谓其能通行十二经。这对治疗风寒湿痹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主要作用,但是对阳气虚衰的病人来说,恐其促使虚阳散越,便是一个副作用了。因此,须通过配伍以减轻附子的走散作用。首先配炙甘草,甘草甘能守中,减少附子的走散;甘草能益气,补附子之不足;甘草的解毒作用可以略为减轻附子的毒性。再配干姜,干姜辛热,可以加强附子的温热作用,古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足以说明二者在温热方面的协同作用。附子能温全身之阳气,主要温心肾之阳,干姜能温肺脾之阳,二者在所温脏腑方面有补充作用。这是以中医传统理论分析四逆汤配伍的精密,近年对中药所进行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发现,熟附片的生物碱在与甘草、干姜共同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使附子的毒性大为降低,而其强心、升压作用更加明显。
3.四逆汤的功效
本方的主要功能是温振阳气、回阳救逆,用于治疗阳气虚衰、阴寒邪盛的厥脱重证。其作用是全身性的,而温振心肾元阳则具有其他药物难以替代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本方如与人参同用则功效更为明显。本方也具有温振脾阳以治疗虚寒性脾胃病证的功能。本方还具有温散寒湿、温通经络筋肉以治疗痹证的功能。实验研究发现,本方能升高血压、强心、改善微循环,又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从而能对抗多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动物实验发现,附子在一定条件下,能扩张肢体血管而不影响心脏,这可能是本方治疗“四肢厥逆”的实验依据。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本方能缓解肠道平滑肌的痉挛,从而调整肠胃功能。附子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附子的祛寒作用可能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知觉神经末梢及兴奋周围血管神经多方面作用所致。总之,对于四逆汤的功效,实验研究的结果与中医传统认识是一致的。
四逆汤在《伤寒论》中以至后世有许多加减变化。在此前的条文中已有干姜附子汤与茯苓四逆汤二方,之后的加减方以及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将在第九章中综述。
[医案医话选]
(一)急当救里,先里后表案
病人男性,49岁。炎暑天气,赤身犹汗流不息,至夜凉风渐起,难免受凉,复夫妻同房。次日感头晕痛,全身酸痛,懒于起床。先以感冒论治,服发汗退热药后,全身出汗不止,气急,嗜卧不能起床,尿失禁,面㿠唇绀,神倦至极。脉沉弱无力,全身仍汗出如油,声微气促,舌淡苦白滑。身虽热而不愿去毛毯,此乃阳虚体质,复犯房劳,虽有外感,《伤寒论》有急当救里、后治其表的明训,今当先用四逆汤加味回阳敛汗:炮附子30g,炙甘草15g,干姜24g,生龙骨30g,煅牡蛎30g,桂枝6g,白芍6g,急服1剂。药后半小时,汗止,气不促,索米汤饮服,身痛减,脉转浮数,病人安然入睡。嘱醒后服第2煎。
二诊:病人一夜安睡,面色恢复正常,体温37.8℃,身痛未尽,仍恶风寒,舌淡滑,苔薄白,脉沉迟。拟桂枝加附子汤新加汤合剂: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红枣10g,党参10g,炮附子9g。服2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四逆汤类方》)
(二)先表后里,表里合治,专治里热案
陈某,男,4岁半。9日前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昏迷而急诊入院。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等措施……尚能食半流质,腹胀不硬,不呕吐,无汗,四肢清冷,神志不清,呈半昏迷状态,膈部扇动,呼吸促,面色灰暗,小便黄,脉右沉濡,左弦大急,唇淡,舌质不红,苔薄白腻。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里结表郁,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病已8日,而午前寒战,午后高热无汗,若单治里,伏邪不得外越,必然内结,邪愈结而正愈虚,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幸胃气尚存,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肌表汗孔之闭,达邪外出,以解里急,拟用桂枝加葛根汤。
处方:粉葛根二钱,桂枝一钱,白芍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慢火煎180ml,每4小时服30ml,服1剂。另用炒粳米加荷叶煮稀粥,药后服。仿桂枝汤法以助汗。
二诊:服药后,是夜汗出,从头部至上肢、手心达大腿,但小腿以下仍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和,今晨已无寒战,午后又发热39.6℃,大便昨日共22次,为脓血,有里急后重,呼吸仍促,头部有微汗,胃纳尚可,小便黄而少,脉转沉数,舌淡苔薄白腻,此表气略通,因正虚不能达邪,以致汗出不彻,邪不透达。治宜扶正祛邪,表里合治。
处方:党参一钱,生扁豆二钱,砂仁五分,杏仁一钱,木瓜八分,香薷五分,藿香八分,粉葛根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煎服法同上,服1剂。
三诊:服昨方后,遍身微汗透彻至足,体温波动在36~39.5℃,昨日大便减为14次,呈绿脓样酱色便,里急后重已不显,腹满减轻,精神好转,面黄,脉右沉濡,左沉弦,舌淡,苔转黄腻少津。至此表气已通,里热渐露,治宜生津益气,兼清湿热。
处方:玉竹一钱,生扁豆二钱,茯苓三钱,香木瓜八分,杏仁一钱五分,厚朴一钱,茵陈二钱,滑石三钱,生稻芽二钱,藿香五分,通草一钱,荷叶二钱,服2剂。(四诊、五诊略)
原书按:中医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重在先解其表,不使邪气深入和内陷,表里和,营卫通,则邪有外出之路。本例乃治变救逆而施,非治痢之常法,但达邪外出之旨,仍不失中医治病理法,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三)表里两解案
韩某,男,6岁。入院前2日开始发烧,头痛头晕,嗜睡,食欲不振,入院前10小时内抽风2次,曾用解热剂无效,病情逐渐转重,体温升高达40℃,嗜睡明显(西医诊断为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医学各项检验略),入院后即用西药治疗,仍不见大效,第二日请蒲老会诊:症见高热无汗,面潮红,嗜睡明显,偶有烦躁,舌质红,苔白中挟黄,脉弦数。此为暑湿挟风,表里两闭之象,治宜清暑祛风,表里两解。
处方:香薷一钱五分,扁豆花二钱,川厚朴一钱五分,金银花二钱,淡豆豉四钱,炒僵蚕二钱,淡竹叶二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葱白三寸(后下),六一散四钱(包煎),紫雪丹一钱。分5次冲服。
复诊:体温基本正常,偶有低热,能坐起吃饭,大小便基本正常……前方续服1剂,不再用紫雪,服后诸证皆平。(《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四)俞根初论“两感于寒”
《素问》谓两感于寒者必死,不治。仲景谓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朱肱谓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然就余所验,禀有虚实,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可治。法当先温其里,附子理中汤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钱半),俟里温阳回则下利止而手足转温,若犹头身俱痛,恶塞筋急者,则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通阳气以解表。表解而胃口不开者,则以香砂二陈汤温运中阳以健胃,其病自愈。(《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