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漫画
项目负责人:陆璇
项目组成员:王菊 岑蒙莎
指导老师:徐福洁
摘要: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它是造成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的主因之一,并已逐渐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现阶段共有丙肝感染者约980万人,但关于丙肝的科普却非常稀缺,导致大众对丙肝产生恐惧和误解。本项目利用科普漫画的形式,设计了丙肝病毒和它在体内的生存环境等,展示了丙肝的传播途径、疾病进展、疾病检测、治疗方法及高危人群等,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方位地对丙肝进行介绍,将通过网络以及在医院、体检场所等区域投放的方式,使普通群众对丙肝有基本的了解,使高危人群能及时进行丙肝筛查及治疗。
一 项目概述
(一)研究背景
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它是造成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的主因之一,并已逐渐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范围内约有1.8亿名丙肝感染者,在中国,这个数字约为980万。丙肝患者初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丙肝病毒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是随着疾病进展,其可导致严重的肝脏问题。感染丙肝病毒后,有75%~80%的患者会演变为慢性丙肝,而慢性丙肝如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有10%~30%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丙肝肝硬化患者中又有3%~10%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细胞癌,故丙肝病毒感染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等途径传播,它并不会通过拥抱、接吻、共用餐具或哺乳传播。而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作用。
随着全口服的治疗方案的简化和治疗费用的大幅降低,消除丙肝已经成为全球战略。在2016年的欧洲肝病年会上,来自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的肝病学会主席,共同签署了一份宣言,希望全球各地共同合作,在2030年消灭病毒性肝炎。2017年9月3日,中国清除丙肝联盟公益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项目将在政府领导下,通过肝病专家指导、基层医院落地的方式,开展丙肝防控公众宣传、患者筛查检测、医生培训交流,推进国际主流口服抗丙肝病毒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提高患者的就诊率和治愈率,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到2030年消除丙肝的战略目标。近二三年,新药上市的改革为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实质性的进步。维建乐(奥比帕利片)联合易奇瑞(达塞布韦钠片)丙肝治疗方案已于2018年3月2日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其治疗基因1b型、初治、轻度至中度肝纤维化(F0-F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程可缩短至8周,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8周治疗方案。这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同时全口服的治疗方案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国家对于丙肝的重视不止于此,2018年8月30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丙肝患者的福星之药——丙通沙,刚在中国上市就进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说明国家逐步提高了对于丙肝患者的实际保障能力。
丙肝尚无有效疫苗,我国暂未将其列入常规体检项目,各人群丙肝检测率均较低,但其危害严重。因此提高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对丙肝的认识,是实现成功防控的第一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于2009年针对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了丙肝知识、行为与宣传材料的需求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调查对象从未听说过丙肝,对丙肝的认知也仅限于对乙肝、甲肝等肝炎知识的推测。丙肝传播途径知晓率依次为吸毒人员(8.3%)、暗娼(5.5%)、城市居民(1.8%)、流动人口(0.6%)。丙肝预防方法知晓率依次为城市居民(3.6%)、吸毒人员(0.9%)、流动人口(0%)、暗娼(0%)。丙肝高危行为普遍存在,一般人群为做牙科治疗、做内窥镜检查、做手术等的人;高危人群主要为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有多名性伴侣等的人。90%以上的调查对象没有接触过丙肝防治的宣传资料,而各类人群都渴望通过宣传资料了解更多有关丙肝防治的知识。
目前在中国拥有较多用户的微信、微博及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中,关于丙肝的科普内容较少。在丁香园、《肝博士》等医学专业科普网站及杂志中,已有的关于丙肝的宣传内容也大多局限于文字直接讲解,大片的医学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普通群众而言较难理解,甚至在某些平台上出现搜索“丙肝”话题后下方出现关于“乙肝”的内容及留言,可见群众对丙肝的概念较为模糊。除了文字解释外,科普丙肝的方式还包括科教片、动画片、挂历、扑克牌等,但就可读性、易得性、传播性而言,以漫画方式制作成的纸质版和网络版的宣传资料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如何利用医疗场所及公众号等平台,以漫画形式科普丙肝的传播、检测、治疗和预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国在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宣传效果较为显著,丙肝的宣传可借助这二者的成功经验。医学知识、检验途径、治疗方案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较为抽象,因此使用漫画图文的方式,将丙肝的传播途径、疾病进展过程、检验方式、治疗过程直观地展现在群众面前,提高群众对丙肝的认知,从而使患者能积极就医、遵循医嘱,加强患者与医者之间的互相理解,更加有助于打好治愈丙肝这一攻坚战。
(二)研究过程
一是收集需要进行科普的资料,包括丙肝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检测手段、疾病进展、治疗方法等。
二是向漫画绘制者及时传达任务书内容,分享科普资料,商议画风、主题等。
三是制作严格的项目进度表(见表1)。
四是完成漫画剧本。
五是进行初步人物设计。
六是完成漫画分镜。
表1 丙肝科普漫画项目进度
(三)主要内容
以科技图文的形式向群众展示丙肝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检验手法、发展过程、治疗手段及治愈故事。主要采用分卷彩色漫画手法,用分格漫画将丙肝病毒拟人化,展示其存在于患者体内的生存环境及发展趋势,使群众对丙肝病毒能有直观印象。配以对话形式的文字解说,将复杂的疾病发展、治疗过程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对话讲解,以更生活化的方式使之更易被群众接受。漫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故事背景、肝脏的常识、丙肝的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根据WHO要求,到2030年,新发慢性丙肝减少90%,丙肝死亡率降低65%,慢性丙肝治疗覆盖80%的患者。我国HCV感染人数众多,现有HCV感染者约有980万例,近60%的患者为基因1型HCV感染,为了达到WHO清除丙肝的目标,在2030年前,我国需要治疗800万例患者,意味着每年至少需要治疗约57万例患者,丙肝防治任务繁重。这些背景将以画外音的方式向读者展示。
接下来将简明地介绍肝脏的功能、所处部位等信息,给读者提供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
了解丙肝的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对丙肝的预防十分重要。漫画将展示丙肝病毒是如何通过输血、共用针筒、不安全性行为等方式进入人体的,同时也将介绍易引起人群误会但不会引起传播的各种行为。高危人群将通过丙肝病毒在人体内“遇到”其他细菌或病毒,在未完全消毒或重复使用的手术仪器、针筒等处存活等方式体现。
2.丙肝的疾病进展及检测手段,突出“沉默的杀手”
恐慌来自未知,轻视也来自未知,了解丙肝的疾病进展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病情的认知及对丙肝严重性的理解,从而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疾病的进展主要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过程,可逐步体现,将每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机体变化,通过与丙肝病毒同处一处的身体各个细胞组织表现出来。这些细胞组织在漫画中也将进行拟人化处理,在感染丙肝病毒后它们与机体同时“生病”,过程中出现炎症水肿、纤维化、癌变等现象,从而“患者”这一个整体也出现了相对应的症状,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层面展示疾病进展。
丙肝的检测手段包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筛查、丙肝病毒RNA的检测、转氨酶的检测、肝脏活检等。普通人群一生进行一次丙肝病毒抗体筛查,如为阳性再进一步进行病毒RNA的检测。高危人群在进行高危行为之后的6~12月内进行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这部分内容对于没有受过医学相关教育的人而言较为枯燥难懂,漫画也将其进行拟人化处理。丙肝病毒抗体与丙肝病毒处于敌对阵营,病毒RNA则为丙肝的心脏,转氨酶为肝细胞“死亡”后“吐出”的“血液”。
3.丙肝的治疗方法,突出“抗病毒神药”
这一部分应为患者和高危人群最关注的内容。目前丙肝的口服治疗方案最短可在8周内实现病毒学的治愈,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需要12周,已极大地缩短了治愈所需时间,且部分药物已经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减轻了病情带给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些都是丙肝患者的福音,应该广而告之。而在漫画中,这一部分将以药物在人体内与丙肝病毒的“战争”来体现。在这持续12周的大战中,我方阵营“粮草”充沛、“武器”先进,丙肝病毒几乎“全军覆灭”。而在“战争”结束后,我方将进行为期12~24周的“清理战场”阶段。这是因为在丙肝患者成功完成丙肝病毒的治疗后,丙肝病毒载量在患者体内存在一个不可检测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病毒转阴),如果这个不可检测时期在治疗停止后持续12周,则称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这个时间段通常导致另外一个持续12周的不可检测的HCV的出现,也就是自治疗停止以来的总共24周的不可检测期(SVR24)。通常获得SVR24的患者被认为已治愈丙肝。
4.建议高危人群筛查
以“人生档案”的形式,表现出丙肝高危人群的几种类型。“高危人群”通过丙肝筛查的“安检”程序,从而能更放心地进行人生旅程。
二 研究成果
(一)人物设计
我们以宏观世界主角表现感染丙肝病毒后的各种症状,以微观世界主角表现丙肝病毒在人体内发生的故事(见图1)。
宏观世界主角
丙肝病毒宿主:人类,名宋姨,性别女,年龄40~50岁,性格马虎、内向。患有丙肝但未表现出任何症状,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穿着与常人无殊,唯独肝脏如透视一般显现出来,她的肝脏红肿,但没有人发现。
微观世界主角
①丙肝病毒:故事的主角,性别男,年龄30~40岁,属性邪恶,强壮、易传播(繁殖),较为冷酷沉默,进入人体后主要生活在肝脏中。其服装为恶魔披风并手持一把叉子,上有“丙肝”字样。身上或头上长出2个突出位点(作为药物治疗时主要的攻击点)。他的RNA是他的心脏,是检测丙肝病毒以及判断治疗效果的关键。
②正常肝细胞:性别男,年龄18~20岁,主要生活在肝脏中,勤勤恳恳的工人形象,服装穿着参考超级玛丽,头戴安全帽,上有“肝细胞”字样。他较为虚弱,易被丙肝病毒攻击。
③抗体:性别男,年龄20~30岁,身着警服,警帽上写着“抗体”,正直勇敢,是和丙肝病毒抗战的第一道防线。
④DAA抗病毒药物:性别男,年龄20~30岁,穿军装,军帽上写着“DAA”,可靠勇猛,手中握有武器,是治疗过程中宿主服下的药物,在体内能定点杀死丙肝病毒,是其克星,也是在后期消灭丙肝病毒战争中的主力。
配角人物设计(可简单处理)
①艾滋病病毒:女,凶神恶煞,身穿黄绿色长裙,衣着较暴露,上有“AIDS”字样。
②乙肝病毒:男,邪恶,手中有砍刀之类的武器,衣服上写着“乙肝”(丙肝在患有艾滋病、乙肝的传染者中更加容易传播)。
③红细胞:身穿双凹状圆盘裙子,通体红色,设计为幼童,帽子上写着“红血球”(丙肝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
图1 人物设计
(二)漫画作品
1.丙肝传播途径
丙肝传播途径见图2。
2.丙肝筛查
丙肝筛查见图3。
3.丙肝治疗
丙肝治疗见图4。
4.丙肝高危人群
丙肝高危人群见图5。
图2 丙肝传播途径
图3 丙肝筛查
图4 丙肝治疗
图5 丙肝高危人群
三 创新点
长期以来,医疗科普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医疗知识生涩难懂,但又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本项目选择了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科普,出于以下几点原因。①中国是肝炎大国,丙型病毒性肝炎是造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在WHO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计划之列,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②丙肝的临床表现轻微,未被列入常规体检,也未像乙肝、甲肝一样存在有效疫苗,但它拥有治愈率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人们提高对它的认识,及时进行对丙肝的筛查和治疗。③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艾滋病、乙肝相同,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但丙肝的科普力度远远不及上述两种疾病,这使公众对丙肝的认识存在误区。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漫画图文形式,使用了共4章、每章8张图的条漫,通过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两个角度,让丙肝病毒“开口说话”,向公众全方位地展示了丙肝的传播途径、疾病进展、疾病检测、治疗方法及高危人群等。我们希望能将丙肝的知识普及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丙肝高危人群。
四 应用价值
科普漫画可用于网络平台的传播,包括移动客户端的传播。中国网民数量超过8亿人,移动客户端占了98.3%,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科普方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网络平台上的阅读方便即时,利于保存及查找。科普漫画传播者可通过公众号、官网、微博等平台,向群众推送科普漫画信息,分卷形式利于分期推送,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
科普漫画也可应用于各大医院及体检场所。将科普漫画影印成纸质版的宣传册,配以文字解说,将其投放于医疗相关场所,使患者或体检者在进行检查前随意翻阅,了解丙肝相关知识,有助于普通群众及丙肝高危人群及时进行丙肝的筛查与治疗。
参考文献
1.Ghany G,Strader B,Thomas L,Seeff B. Diagnosis,Management,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An Update[J]. Hepatology Apr,2009,49(4):1335-1374.
2.Huiying Rao,Lai Wei,etc.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Viral and Host Genotyp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4(29):545-553.
3.Jie Wu. The Burden of Chronic Hepatitis C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50:An Individual-Based Modeling Study[J]. Hepatology,2019,69(4):1442-1452.
4.任姗.抗丙肝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真有那么神奇吗?[J].肝博士,2017(1):31-33.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病学杂志,2004,12(4):194-198.
6.刘童童,肖瓅,李雨波,靳雪征,王新伦.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知识及行为和宣传材料需求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3):27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