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居有房
加拿大的民居与中国很不一样。大部分加拿大普通居民的住宅在中国被称为“别墅”,不过在加拿大它的名字就是“房子(house)”。
我家住的是一栋半独立房。独立房是一家单独一栋房子,半独立房是两家共有一栋房子。不过这“共有”并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只是共有一堵墙壁。除了这堵墙壁,一切都是分开的,就像把两栋独立房紧贴在一起似的。还有一种“镇屋(town house)”,就是把三五栋以至七八栋房子连在一起。除此之外,就是“高楼大厦”的公寓楼。公寓楼又叫“康杜(condo)”。
独立房和半独立房基本上是两层楼加一个地下室。大部分镇屋也是这种结构,少数没有地下室的就有三层楼。
居民小区
就以我家的房子为例子说说房子的结构。从下往上,先说地下室。地下室其实有三分之一在地面上,有窗户,只是小了点儿。地下室里有锅炉房、洗衣房和冷藏间。锅炉房烧天然气,每天24小时供应热水,冬天供暖。供暖的温度由安装在一楼起居室墙上的自动控制器调控,非常方便。洗衣间安装有洗衣机、烘干机。冷藏间,是储藏葡萄酒的地方,就是一个小酒窖。其他空间我们自己进行了装修,(顺便说一句,加拿大人自己搞装修的非常多,有的成了一种业余爱好)做成了一个家庭影院和一个健身房。家庭影院设置了大屏幕电视和立体声音箱,健身房里有一张乒乓球台。
一楼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动场所,有厨房、餐厅、起居室和家庭室。厨房是开放式的,有天然气灶、大冰箱、烤箱、洗碗机、环形灶台、水槽和抽油烟机,以及两排储柜。起居室有一个欧洲式的壁炉,也是烧天然气而不能烧木柴。实际上由于有锅炉供暖,壁炉已沦为装饰品。小孩们的钢琴及电视机,上网的电脑也都在起居室和家庭室里。一楼还有半个洗手间。所谓“半个”是指有洗手池和抽水马桶,没有浴缸和淋浴设备,全都有的称为“一个”。
二楼有四个卧室和两个洗手间。孩子们的房间里有书桌,每个房间都有大壁柜。
我们房子的公称面积近2000平方英尺,大约180平方米。这是一楼和二楼使用面积之和,地下室、车库及前后院大约200平方米草坪不计算在内。
独立房面积大一些,通常在220-360平方米,带两个车库。在一楼有更多房间,如书房,儿童室等。洗衣间也放在一楼。
更大的独立房带三个车库,后院有游泳池或网球场的豪宅在密西沙加路两旁随处可见。主人多半是企业主、医生、律师、商人。信德河边及安大略湖畔,一些像宫殿一样的房子不仅有泳池、网球场,甚至还有一片森林。
一栋廉租老年公寓
当然,镇屋一般小一些,大约在1500平方英尺上下,也带有车库,草坪。
房子的建筑材料也与中国有很大区别。整座楼除地下室外,没有水泥。盖房子时,先用水泥浇注好地下室。然后,用木柱搭出整座楼房的框架。再在框架上钉上木板,形成一座木顶、木墙、木地板的房胎。房顶上铺上油毡,再盖上一片片也类似油毡的黑色或棕色的“瓦片”。木墙内填上保温棉,再钉上一层“干墙”,使保温棉夹在木板墙与干墙之间。所谓干墙,是一种夹在厚牛皮纸中的石膏板。木板墙外再铺上防水防潮油毡层。最外层,再砌上砖。墙体有五层之厚,保温、隔音效果非常好。
移民们通常有个住房三部曲:租房、买小房子、买大房子。我们才走到第二步,附近我们认识的华人大多已经卖掉半独立,住进独立房子了。
这几年加拿大房价涨得也挺快。我们这栋2003年购买的新房,花了29万元加币。现在2010年估价到了35万至40万加币。要说明的这个不是国内那样的清水房价格,而是装修完毕,即可入住,并且包括了我上面描述中的一切设施、电器(除了电视机,乒乓球台),植上草的草坪以及后院的围墙在内的价格。
2009年加拿大中等家庭税后收入为63800加币。买三四十万的房子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收入低一点可以买镇屋或康杜。房价与地理位置关系很大。密西沙加地理位置之于多伦多,大约相当海淀区之于北京市中心。多伦多中心区一套公寓房也会卖到30万至40万加币,密西沙加市则在20万加币上下。再往西或北一点,20多万加币可以买一栋独立房子。一般来说,加拿大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住房上。
中国刚开始谈论房地产税问题,在加拿大这个税收却早已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财政来源。房产税率在百分之一左右,高的近百分之二,也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房产税率由各个城市(镇)政府自己决定。这个税收所得主要用于本市(镇)的教育。收得多,学校经费就多,就可以请好的教师,买好的设备,学校教学质量就高。
当然,购买后房地产所用权是永久的,没有时间限制。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家庭还会为房子买保险,一年需交几百元保险费。
再来说说公寓楼康杜。不像国内城市到处高楼林立,密西沙加市只有市政厅附近有比较集中的三四十栋高楼,其中还有一些是写字楼。还有几十栋分散在全市其他地方。
谁住康杜呢?大致有这几类人:新移民(或从其他地方新迁入者),老年人,低收入者,还有就是不喜欢打理草坪和院子的人。我认识的一家韩国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换了几次公寓了,但就是不愿去住别墅。
新移民初来乍到、收入较低、家底较薄、环境不熟,先租住康杜。待稳定下来,手里有了积蓄,便迈向第二步,买房子。也有的先买下康杜,待走第二步时再出售或留下出租,做投资。
老年人住康杜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退休后收入减少。卖掉大房子,获得一大笔现金,还减少了开支,使以后生活更有保障。二是减少打理房子的繁重的劳动。加拿大由于绿化搞得好,空地上都植树种草,除了建筑工地外见不到黄土,即使刮大风也无尘土飘扬。室内的灰尘都是衣服、地毯等织物的绒毛,从无室外进来的泥沙灰尘。室内卫生并不繁重,累人的体力活在室外。春夏秋三季,草坪浇水、割草、施肥。天旱时有时需要天天浇水。割草每周一次。这对老年人来讲,都是不轻的活路。如果园里或旁边有几棵大树,秋天扫落叶的事儿就轻松不了。落叶要装入专用的树叶大纸袋,交垃圾车运走。我们一个熟人家,一个秋季收集了200多袋落叶,累得不行。第二年雇人收集,花了好几百元。更讨厌的是树叶落到房顶上,把雨水槽堵住。那非得花钱请人清理疏通不可。冬季是扫雪。多伦多地处五大湖区,安大略湖畔空气湿润,冬天多雪。冬天,住宅区里街道上也难见人影。但下雪天一旦雪停,家家户户都出来扫雪。马路上,市里的扫雪车一边把路上的雪铲到路两旁,一边把盐粒撒在路上,阻止结冰。自家门前的通道,车库前的车道及房子旁的人行道,是住户自扫门前雪的范围。在这里,住宅区里的马路也是有人行道的,从前院的草坪上穿过。人行道上的雪由所在草坪的主人清扫。如果主人不及时清扫积雪,有人路过时因而摔倒,主人要承担赔偿责任。有人可能觉得扫雪很容易。那是你不知道加拿大的大雪有多厉害,有时一次就下50厘米厚;有时见雪停了,赶快去扫,可还没有扫完,又下开了。往往扫完雪,内衣都被汗湿透了。其实扫雪是很累人的活,更由于天气寒冷,极易引发心脏病,老人因扫雪而猝死也发生过。老年人入住康杜,一切室外的活儿都有管理人员打理,无扫雪等后顾之忧。
民居
一些低收入家庭也购买或租住康杜。如果家庭收入低于房产市场康杜租金的三倍,则可申请补贴房,也就是廉租房。
密西沙加市有70多栋补贴房公寓楼,还有一些补贴镇屋。补贴房并不属于政府,也不由政府直接管理。这些房子属于一些非盈利组织,如某个基金会、慈善机构甚至私营公司。只是政府有一个管理机构,对补贴房的入住资格进行审批。要求入住者须向它提出申请,由它审查是否合乎入住条件,并安排排队等候。入住后不论收入高低,住户缴纳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作房租。租金低于市场租金的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例如,某套公寓市场租金是1200加元,该住户月收入1700加元(相当于目前安大略省最低收入),只需缴纳租金566加元,不足部分634加元由政府承担。住户租金随月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当月收入达到市场房租的三倍,住户须退出补贴房,转入市场租住或购房。
与补贴房类似,还有一种老年公寓,提供给低收入的老年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申请这种公寓,租金也是月收入(养老金,低收入补贴等)的三分之一。密西沙加市有十几栋老年公寓,都建在方便的商业区附近。每栋都有活动室,图书室,有的还有游泳池。
“居者有其房”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理想,在加拿大可以说实现了。当然,房子与房子之间差距也是挺大的。不过,人类大约永远也无法实现人人都住同样的房子,能实现的是人人都有一处能避风寒和酷暑的、符合人类健康要求的、可靠的栖身之地。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