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一路花香一路唱
土本112 王建涛
作者简介:王建涛,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土本112班学生,2015~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20年1月至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高强高性能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及大型电网输电工程防灾减灾。
很荣幸能有此机会与学弟学妹们谈一些感悟,我是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直接攻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在仍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搬砖人”。我就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感悟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参考。
在高中时憧憬的大学生活是自由放松,甚至是惬意的,步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后,深感学好学精本专业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性高,比较费脑烧脑,如力学系列: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数学系列: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专业课系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原理—工程抗震—建筑材料—工程地质与基础工程等,期间还夹杂英语等公共课程,不同于高中,大学阶段更像是老师指导下的个人自学。课程虽多虽难,面临考试倒也可以突击考个60分,但如果有更高追求的话,我想不仅仅是考试及格而已,而是应知其所以然,精益求精,毕竟这是支撑你将来就业或继续教育的根基。
大学也不仅仅是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本科阶段我也有幸结识一群可爱的同学们,可以一起打球、约饭,劳逸结合,并且有一个很融洽的宿舍环境,毕业后发现,这更是值得怀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觉得大学是以学为主,更是平衡个人社交、业余兴趣与精神追求的塑形期。大学的发展是多元的,周围也有同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了金融等其他行业,虽然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但我认为大学的专业学习经历或者培养仍对他从事其他行业时有所启迪,也是很有意义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传统工科如土木机械在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前显得并不“高大上”,所以很欣慰绝大多数同学仍坚守在土木领域,这其中有兴趣所在,我觉得还有学以致用的追求所在。土木虽传统,但仍是目前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支撑,个人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们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这也需要自身的专注与努力。
进入本科后半程,大三大四阶段分水岭显现,直接工作或继续进修是每一个人的选择难题,两者各有利弊。由于我没有直接工作,而是选择进修研究生,对直接工作的感悟尚是空白,因此就只谈一下研究生学习及后续科研工作的感悟。
考研阶段,无论是高等数学、英语、专业课还是思政课,都是认知的再提升。从开始的一做就错,到最后的熟能生巧,必然需要个人的艰辛付出。回顾考研阶段的起早贪黑,很庆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准备,一起研讨,并有适度的劳逸结合,相互鼓励。考研复习期是对大学所学内容的高度提升,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我们当时的考研自习室,十多人都坚持下来并考上了理想的高校,全得益于贵在坚持,贵在专注,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在备战考研阶段的自律是我成长路上的一段难忘旅程。
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开启科研之路则是另外一番感受,由于我是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课程压力、科研压力和学位压力如三座大山压顶,迫使我不得松懈,一年时间要完成硕博期间所有课程,还要兼顾科研进展与工程项目,使我逐渐在磨炼中适应了科研生活。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学习,博士研究生也不同于硕士研究生,导师常常教导我要抓住科学问题,做创新性工作。何为科学问题?怎么算是创新性工作?如何开展?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地研读文献,对某一研究领域近十年、近二十年甚至是“刨根问底挖祖坟”地去综合了解领域历史、前沿及热点难点。文献检索总结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这一点不同于本科学习。对文献提出质疑或者自己想法的时候便是科研敏锐性的显现;对拟解决的科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做出创新性工作的时候,意味着你完成了一个基本的科研周期;当研究成果得以应用的时候便是价值意义所在。
研究生之于本科生,更多是赋予创新性概念,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以“四个面向”为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阶段的蜕变与成长会使视野更加开阔,看问题更加多维,自己常说本科阶段更“唯书”,研究生阶段更“为书”,即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成果。以我个人经历举一个简单例子:特高压输电工程中大型输电塔常高达100~200米,与输电线共同形成典型的高耸大跨度结构,而常规强度、常规材料和常规结构形式下输电塔的体型与自重较大,电力走廊占地面积多,工程投资与电网防灾减灾安全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对常规输电塔—线耦合结构体系进行优化?当时所在的项目组提出玻纤复合横担塔结构体系(如转动复合横担)并结合高强钢管及高强薄壁钢管混凝土结构(钢材屈服强度≥690MPa,而规范上限为460MPa)解决此问题,然而当时既没有设计规范中关于超规范限值的新型玻纤复合横担塔结构规定,也没有Q690高强钢管及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设计方法,如何保证新材料新结构体系应用的安全可靠性?这其实已经超越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与解决能力了,项目组最终经过试验、数值与设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论证评估,形成了上述新材料新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成果被写入多部行业标准规范、论文与专著中供参考,并在“西电东送”战略性工程锡林郭勒盟—胜利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灵州—绍兴±800千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大型电网工程中成功应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我想这就是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促使我继续走科研之路的动力源泉吧。
博士毕业后我于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相比研究生阶段角色转变得更深刻,我也开始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期间也指导研究生或本科生科研或学习,继续以一个土木人的身份服务国家建设。中国工程院聂建国院士曾说科研工作者要“源于工程、服务工程、高于工程、指导工程、引领工程”,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不断深化的过程。研究与创新永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借此机会向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望各位不吝批评。衷心祝福各位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的大学生活充实丰富,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