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望诊被历代医家尊为四诊之首,《难经·六十一难》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就可判断病情及确定治疗原则与处方选药选穴,是历来医家的追求。望舌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特色,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内经》时代就有关于望舌的记载,如“舌本强”“舌上黄”等。至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关于舌的记载,但因仲景写《伤寒论》是以脉领证,对舌的重视远不如脉。至元朝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出现,舌诊才真正引起了其后医家的重视,舌诊专著不断涌现,至民国初,《辨舌指南》问世,该书集古舌诊之大成,使传统舌诊的成就达到了顶峰。上世纪80年代初,张颖清先生的生物全息律问世,为传统舌诊的发展开了一条新途,其中以郭志辰先生的舌诊图较为完善,但是也有许多未厘清的内容,诸如整个人体是以何种姿态呈现在舌上的、四肢如何分布、头面五官及腺体如何分布等内容都没有明确。我通过长时间的病例观察及分析与验证,一一厘清了上述问题。
原来人体在舌上所反映的像是一个昂头前视俯卧的胎儿。头及肩、手在舌尖及尖部两侧边缘,四肢呈屈曲状在舌边,肘膝关节相邻,臀部、髋关节及脚在舌后根两侧边缘,整个躯体呈俯卧状,自舌尖依次而下至舌根为肺、心、胃、肝、肾、膀胱、直肠等。头面五官在舌尖部边缘,而甲状腺则是在舌上焦区两侧边缘,腮腺、扁桃体、脑垂体亦是在舌上焦区的边缘,随甲状腺之后依次向舌尖排列。舌诊全息至此基本趋于完善。通过对舌中线的观察,有平移、凹凸、弯曲、斜歪、偏突等种种不同,结合传统中医的气机左升右降之理论,将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拓展为十纲辨证,即增加了升降二纲,使辨证更精确。六经在舌象上也有明确分区,即上下焦主太阳少阴,中焦两侧主少阳厥阴,中焦中央部分主阳明太阴,这样通过观察不同区域的变化来确定六经病变,使得六经辨证更加直观。
历代医家通过辨舌诊病,在遣方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试着将常用药物方剂及取穴与舌象相结合,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凭舌用药及凭舌用针体系。如银翘散,古人解释其主上焦疴,本书所揭示的银翘散舌象对应区在上焦区域,即舌上焦区出现舌质红或红点甚或起刺,全舌较为干燥或者少津时应用银翘散。根据上焦区红色所占区域的大小,来确定是否使用银翘散全方。通过对舌象的观察,正确地把握病机,可准确地选穴用针,如左舌大,中线右移,木气被郁,可补太渊泻行间达到治疗目的,而不必去细究症状。凭舌用药,凭舌用针,其实质就是辨证施治。
本书对临床上多种常见疾病结合人体头面五官头、颈部腺体及上中下三焦脏器在舌上的对应区进行了详细诊治说明;并且对皮肤疾病、癌症及精神疾病等的诊治结合舌象单列章节进行探讨。
感谢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巩昌镇博士推荐本书成为《海外中医赤子学术文丛》之一。感谢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陈赞育教授及原英国中医师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友军医生为本书作序。
本书中的药物用量是我的实际用量,但读者在使用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来酌情加减。
戊戌仲秋
殷鸿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