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为金融创新支农产品和服务方式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形态的基本判断,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这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服务格局,农信社等农村社区金融机构需要不断下沉经营而非上设大机构。这既符合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长期利益,又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也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一部分城市郊区农村将实现城镇化,农村金融服务也自然转向城市型金融服务;一部分边远农村可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或纳入生态保护范围,退出生产生活功能以及相应的金融覆盖面;更多的乡村需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和人口结构,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生态保护和补偿制度相衔接,提供更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农信社等小型法人机构也要应对好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限制逐步放开、互联网金融创新等金融改革推进带来的跨域、跨界、跨业务竞争压力,通过改革找到突破。在此情况下,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数字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对重塑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改变金融的供给行为特征。金融机构或其他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供给行为特征,决定着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水平。供给曲线的位置,既取决于各类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又取决于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管理能力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具备高效、共享、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解决普惠金融的传统问题,即小额涉农金融服务的高风险、高成本问题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数字技术促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曲线向下大幅移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成本(风险)下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端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全局面貌已经发生系统性改变。另一方面,“数字鸿沟”正在考验农村经济金融政策体系和产品服务能力。在传统农村金融难题(主要是高成本、高风险导致的农村金融覆盖率不高和覆盖深度不够的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已随之产生,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矛盾正是来自数字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对这一领域的冲击。农村金融机构数字技术能力培育缓慢,稳定的存款来源被大量手机端产品撼动,争取存款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广大农民面对的“数字鸿沟”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风险产品正在考验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穿透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能力。
第二,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经济组织形式看,农村经营模式主要可分为四层。一是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作为规模经营的基本模式。二是农民合作社。这是集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于一身,融普通农户和新型主体于一体的组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民合作社自身既能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有效响应,也能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还能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有效弥补了分散农户经营能力的不足。三是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企业。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此类企业具备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不仅自身能够生产中高端农产品,也能带动普通农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市场。四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与传统小农经济融资需求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全面继承传统农业的“弱质基因”,又不断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演进,生产经营涌现新模式,融资需求亦呈现新特征。但目前社会化中介服务不健全,这使得新型主体在财产评估、登记交易以及处置变现环节受到多重约束,严重阻碍金融资源的客观投入。融资担保平台尚未构筑完成,担保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从而导致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偏低。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处于零散、分割状态,信用评级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频繁使用非市场型增信手段。农村产权交易和退出机制欠缺,抵押物进行再流通和交易困难,农村产权市场发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必然带来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培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三农”作为一类服务对象,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并不可取,应根据不同需求主体分层提供金融服务:对于公司化和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机构要丰富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资产质量;对于传统的小农,金融服务风险大、成本高,要采取多种政策设计降低风险和成本,比如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成为资金批发的机构,与小型金融机构结成合作关系。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降低农村金融平均成本和风险水平,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距离远带来的交易成本。加大贴息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三,电商平台等农业产销新形式对农村金融服务和新的业务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内涵上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当前农村产业已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再加上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消费模式不断改进,降低了商品集散的规模等级和门槛,降低了仓储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改变了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低、人员数量有限导致的零售业发展不足的局面,也大大推动了农村商品走出去。在此背景下,各种“金融机构+农户+电商平台”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新的业务形式必然有利于涉农信贷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一是形成了一批“生产商+批发商+农家店+农户”的数字平台,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实现了自动授信和自动审批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极大地简化了客户申请使用贷款的流程,集电商、金融、消费、结算于一体的新型农村金融生态圈正在形成。二是农村支付平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伴随着农村支付平台的推广,“线上支付+线上交易+线下取货”模式基本形成。此外,通过农产品网络直播、社群化互动、内容营销等创新的线上营销方式,极大地发挥了农产品电商的影响力,提升消费体验。
第四,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大要素供给的提档升级,传统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离不开农民、土地和资金三大要素供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的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加强、健康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无不需要金融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以及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也会大大提升对资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