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政治军事名人(2)
武则天
(624~705)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16年。她本是唐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14岁时被选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死后通过各种手段成为高宗皇后,逐步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于690年9月废黜睿宗,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自尊号为“圣神皇帝”。在称帝后,她采取重用人才、奖励农耕、管束亲近者等有力措施,并一举收复了被吐蕃侵占达22年之久的安西四镇,并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辖天山南北等地。她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安定,使得社会经济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她执政中国实际长达半个世纪,后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
唐玄宗
(685~762)名隆基,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在位44年。武则天死后,韦皇后毒杀了唐中宗李显,准备自己登基称帝。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死韦皇后,然后拥睿宗李旦复位。712年,睿宗禅位给李隆基。他初登帝位时励精图治,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但他晚年变得骄傲怠惰,宠溺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奸臣,使得政治一片混乱。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唐玄宗禅位于肃宗,后抑郁而死,终年78岁,葬于泰陵(今陕西城县东北15千米的金粟山)。
辽太祖
(872~926)名耶律阿保机,小名啜里只,汉名亿,契丹族选剌部人。他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原本出身于耶律氏的贵族家庭,因战功而被选举为契丹可汗,后经过征战统一契丹八部称帝。在位期间,他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大胆地改革契丹习俗,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商业贸易,制作契丹文字,推进了契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使之成为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政权。926年7月,他率军回国途经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时病死,终年55岁,死后谥号为太祖,葬于祖陵(今辽宁林西木叶山)。
宋太祖
(927~976)名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他原本是后周的殿前检点,掌握着后周兵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废去周世宗之子柴宗训,自己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即位后,他先后攻灭了各个地方割据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使得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基本结束。他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他重文轻武,过于强调“安内守外”,最终导致了北宋后来的“积贫积弱”的局面。976年病死,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可南巩县西南堤东保)。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曾任地方官多年。为改变宋代长久以来积弱积贫的局面,王安石力主变法改革,获得了宋神宗的赏识,于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力推行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在内的“熙宁新政”,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军事到科举、教育,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这是北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实践。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两次免职,晚年闲居江宁府。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旧党全部废除,王安石不久便抱憾病逝。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都卓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传世。
金太祖
(1068~1123)名完颜阿骨打,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女真完颜部人,金国建立者,在位9年,病死,终年56岁,葬于睿陵(今北京房山西面三峰山下)。1113年,完颜阿骨打担任女真各部的都勃极烈(即部落联盟长),此后他先以武力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后又领导女真族发动了反抗辽国奴役的战争,并不断地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此后,他不断攻占辽的领地,并于1123年与北宋联合攻破辽国,辽天祚帝西逃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阿骨打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为金的立国奠定了基础。死后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元皇。
岳飞
(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宋朝杰出的军事家,我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爱国者。他出身于佃农家庭,年轻时应募从军,后跟随宗泽留守开封,屡次击破金兵,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用兵如神,善于治军,他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当时在金兵中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俗语。1129年,金兀术攻陷了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先后取得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却被奸相秦桧设计召回,并被冠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害死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宋孝宗时,岳飞被诏复官职,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遗著有《岳武穆集》。
成吉思汉
(1162~1227)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开国君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生于蒙古部贵族家庭,年少时父亲被仇人毒死,部属离散,他投奔克烈部首领王罕,收集亡父部下,经过多年的努力,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终于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占国先后攻金、灭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他的作战也带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元代建立后,被追加庙号太祖。
元世祖
(1215~1294)名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初从蒙哥进攻南宋,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合州,次年他在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其弟阿里不哥在和林即位,双方内讧长达五年多。1264年他取得胜利,将都城由和林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全国。此后,又向邻国发动战争,均遭失败。他在位期间,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建立包括行省在内的行政、军事、赋税等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并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专掌农田水利,大规模推行屯田;统一货币,疏浚运河,设置驿站,对元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将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各族起义斗争始终不绝。
文天祥
(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囚禁了3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正气歌》,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明太祖
(1328~1398)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他出生于贫农之家,年轻时为了糊口而出家为僧。红巾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逐渐取得领导权,并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起义军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年“洪武”,定都应天。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奖励农耕,整肃吏治,巩固边防,对生产力的恢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为明末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1398年,朱元璋病死于南京西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成祖
(1360~1424)名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22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政变,于1402年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间营建北京城,重修万里长城,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他设置奴儿千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他还派郑和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明初的盛世。但他以血腥的屠杀清除建文帝余党,设置东厂加强特务统治,还重用宦官开始干预明朝政事,埋下了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返程途中,葬于长陵(今北京十三陵),庙号太宗。1538年,嘉靖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张居正
(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明穆宗时入阁,明神宗时成为首辅大臣,对明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抑制宦官势力,并采取整学政、清通欠、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使得明末腐败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改善;他改革了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并重用潘季驯,把黄河从水患变成水利,使得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好转,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扭转了边防的败坏局面。他为相的10年期间,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著作传世。
戚继光
(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他出身将门,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抵御山东的倭寇。由于浙江一带屡受倭寇侵扰,戚继光被派往沿海抗倭。他招募当地农民、矿工参军,教给他们战术,编成“戚家军”。由于纪律严明,训练严格,“戚家军”逐渐成为一支抗倭的主力,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彻底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1567年,戚继光率军至北方,镇守蓟州16年。在此期间,他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了蒙古骑兵的侵扰。长年的劳累使戚继光得了肺病,最终因肺病不治去世于家乡。戚继光为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也卓越而超前,所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明代著名兵书,受到历代兵家重视。此外,还有《止止堂集》留世。
努尔哈赤
(1559~1626)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明晚期建州女真人,后金国(清)的创立者,在位11年。他原本是明朝的龙虎将军,1583年,他起兵自立为王,与明合作,经过30多年努力,统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称帝,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建国后,努尔哈赤坚持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并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1626年,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堡(今辽宁兴城)时为火炮击伤,后不治而死,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沈阳东北15千米处的东陵),清朝建立后被迫尊为清太祖高皇帝。他生前建立了对满族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并借鉴汉文制定了满文,这些措施对发展民族文化,加速社会封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太极
(1192~1643)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17年。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努尔哈赤死后被推举为后金大汗。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他统一了整个东北地区,并降服朝鲜和蒙古,使后金获得了与明政府相抗衡的实力。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第二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在关东地区建立起强大统一的清帝国。此后,皇太极继续保持着对明政府的进攻,发动了数次对明的战争,并先后四次绕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大大削弱了明政府的力量,为清朝的最终建立扫平了障碍。1643午8月,皇太极在沈阳中风而亡,火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北陵公园北),庙号太宗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