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建区35周年口述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赴任龙湾

采访者:孙书记,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1984年您去了龙湾工作,您1984年至1993年在龙湾任区委书记,是吗?

孙成堪:是的,我从1984年至1993年在龙湾工作,担任温州市委常委兼龙湾区委书记,在龙湾我一共工作了9年。1990年以后,我兼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和党委副书记。

采访者:在龙湾,您是首任的区委书记,也是首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当时龙湾区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孙成堪:我担任首任龙湾区委书记,也是首任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龙湾区是温州在全国对外开放这么一个大形势、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已经讲得很清楚,1984年邓小平同志到深圳考察回来以后,看到对外开放这个办法非常好,所以他就决定在我们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沿海设立开放带,就是设立14个开放城市。14个开放城市,每一个城市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开发区,这个区域可以享受特定的优惠政策,包括国家给的无息贷款来支持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当时温州也是14个开放城市之一。在1984年5月份,谷牧同志专程到温州来考察,主要是确定开发区的位置。后来他确定温州开发区的位置就在炮台山的东边,有6.5平方公里,还有12平方公里作为规划控制用地,加起来就有近20平方公里,一般我们申报开发区的时候都说6.5平方公里。

当时的市委书记是袁芳烈同志,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领导,思想很开放,也非常敏锐,是“温州模式”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温州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非常重视对外开放这项工作。他要求市里各个部门必须刻不容缓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未得到国务院审批之前,把对外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做起来,同时要求市政府抓紧向国务院申报,争取开发区早日得到国务院审批。袁书记为此准备成立一个龙湾区,并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这个龙湾区就在开发区的周围划了一片土地,一个是状元镇,一个是龙湾乡。当时这个龙湾乡的面积比较大,龙湾镇、瑶溪镇和龙水镇都是属于龙湾乡的。除此之外,还从瓯海划了两个村,一是黄山村,二是黄石村,都在开发区里,就是这么一个61平方公里的区域。1984年7月,市委常委会决定让我去负责龙湾开发,并担任区委书记。10月,市委成立了龙湾区筹建领导小组,由我、叶桐章、朱自强、张锡岳、张立法5人组成,我任组长,叶桐章、朱自强任副组长。1984年12月27日,我们召开了龙湾区成立大会,宣告了龙湾区的诞生,时任温州市长的卢声亮同志在会上代表温州市委、市政府做了重要讲话,我在会上代表龙湾区委、区政府做了表态性发言。

图1 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前排中)与龙湾区领导合影(1984年)

采访者:您能介绍一下龙湾区的性质和建区初期的情况吗?

孙成堪:因为当时开发区还没有批,所以龙湾区既不是开发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搞这个区的目的就是为开发区未被国务院审批之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区后,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确实非常重视。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刘锡荣经常跟有关部门讲:“现在我们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没有批,你们就把龙湾区当成我们自己的开发区,像支持开发区一样去支持龙湾区的建设。”所以,有关部门在市委的重视下,对龙湾的建设都很支持,要人给人,要东西给东西。特别是市委组织部,为龙湾专门下了一个文件,要求各个部门把优秀的年轻干部送到龙湾来。我们龙湾区的同志也非常努力,夜以继日地工作,工作热情非常高,巴不得能够早一天把龙湾建设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创造一个“龙湾速度”。在龙湾区成立大会上,市长卢声亮同志说:“深圳有一个‘深圳速度’,我们温州也应该有一个‘龙湾速度’。”“龙湾速度”就是在这个会上提出来的。我们希望这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够早点批下来,当时市委、市政府也是这么期盼的。为什么呢?因为开发区不批,优惠政策是没有的,资金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龙湾开发要是想顺利进行的话,前提就是要开发区得到审批。这是我们建区初期的情况。

1985年3月14日,我们日夜期盼的国务院批复下来了。批复的前半部分讲到我们温州城市的定位问题,说我们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给温州城市定位。当讲到开发区的事情上,我们就大失所望了。批复中认为“考虑到目前的主客观条件,在近期内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宜动工”。“不宜动工”四个字,无论是对我们市里的同志来讲,还是对我们龙湾区的同志来讲,都大大地出乎意料。当时大家都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我们龙湾区的同志,就好像是晴天霹雳一样。因为在这之前,14个开放城市当中已经有12个申报给国务院,国务院都已经批了。我们温州报上去的批复是“不宜动工”。

采访者:您认为当时“不宜动工”的原因是什么呢?

孙成堪:实际上1984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得非常“热”。所以时任国务院总理开了一个省长会议,就是把这种过热的发展给适当控制一下,要“软着陆”,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温州报上去就“不宜动工”。当时我们都感到“不宜动工”注定了我们龙湾区日后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实际上,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当时想象的多。所以我在龙湾建区30周年时写的《一口咬定,八年不放》这篇文章中,写了一句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艰难比预想的更加糟糕,其程度局外人是很难想象的”。

采访者:“不宜动工”的批复下来后,社会各界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孙成堪:从市里来讲有几种情况。一是部门支持的问题。我们市里有些同志说:“过去市里要我们把龙湾区当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来看待,现在‘不宜动工’了,我们就不要支持龙湾区了嘛。”所以支持的态度就变了。另外,市机关里也涌现一些思潮,认为建立龙湾区是当时市委、市政府头脑发热的产物,意思是不应该建的。龙湾建区好几年了,市里领导同志到龙湾来讲话,还形容龙湾是一个“早产儿”。意思就是说龙湾这个孩子来得太早了,1984年的时候这个孩子不应该生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市里相关部门对龙湾的支持态度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我们区机关里边,大家的思想波动就更大。一方面,很多青年同志都是从各县(区)过来的,他们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来建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个乐清小伙子,他是一个独生子。他到龙湾以后,母亲才晓得他不告而别到温州来参加开发区建设了。后来他回到家里去,母亲都不理睬他了。这些同志抱着参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热情到龙湾来,现在“不宜动工”了,思想怎么能不波动?另一方面就是大家工作信心的问题。原来大家的工作信心都是很足的,发誓要早日把龙湾建成对外开放窗口。“不宜动工”之后,大家的思想波动很大,当时机关里面就出现“龙湾的红旗到底能不能够扛下去”这么一个思潮。这样的疑虑情绪对当时机关里工作人员的思想情绪影响很大。三是将来出路问题。我们几个领导同志还考虑什么问题呢?就是现在开发区不批了,龙湾就停留在行政区这么一个档次上。而行政区只有61平方公里,原来的经济水平是很差的。1984年建区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就只有3800万元,工业产值为1600万元,财政收入只有190万元,情况很差。龙湾区如果要建成县级行政区的话,条件是根本不具备的。龙湾根本没有这么一个经济能力,也没有这么一个财政能力来承担县一级行政区这么一个单位。我们很担心经济水平这样低的龙湾,如果不批开发区的话,以后的工作难度将会很大。所以,龙湾从1984年12月27日筹建开发区开始,到1985年3月批复下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经历了一个突变,从原来的热度很高一下子就进入了低谷,也可以说是跌到了冰谷。这个变化给龙湾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带来极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