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郑庄公“小霸”
兄弟俩的权力游戏
在春秋初期的各诸侯国中,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周平王东迁之时,郑武公便护送周平王到洛阳,并因护驾有功而被封为卿士,参与周王室的政务决策,还获得了很多土地作为封赏。第二年,郑武公又将郑国的首都迁到新郑,由于这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郑国很快便成了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郑武公的妻子是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她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在她睡梦之中出生的(一说难产所生),因此命名为寤生,小儿子名叫段。寤生的出生很不顺利,所以武姜一直不喜欢他,偏爱幺儿段。
武姜的态度引起了郑国的一场内乱,起因就在于武姜极力劝说郑武公将小儿子段立为太子,在武公百年之后继承郑国的基业。但是在宗法制余威尚存的春秋初期,废长立幼在人们眼里简直是与开门揖盗一样危险的做法,于是郑武公很干脆地拒绝了武姜这个荒谬的请求。
郑武公去世后,寤生以长子的身份顺利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史称“郑庄公”。武姜看到心爱的小儿子没能成为郑国国君,觉得十分心疼,便摆出母亲的架子,要求郑庄公将制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汜水镇附近的虎牢关一带给段作为封邑。
郑庄公对母亲说:“制邑是地势险要的关隘,虢叔死在那里,实在不能给人,其他的地方您随便挑。”于是武姜便说:“制邑不行的话,那就将京邑封给他吧。”郑庄公一看,无法再砌词推脱,只好答应了下来,将京邑封给了段,从此段就根据封地被称为“京城太叔”。
当时郑国大夫祭仲对郑庄公提出京邑地盘太大,超过了整个郑国的三分之一,违背了先王之制,将京邑封给段,对郑国和郑庄公都是一件危险的事。郑庄公神秘地一笑说:“别着急,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瞧好了。”
不久之后,段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臣服于自己,后来又干脆将他们划入自己的封邑,这样他的势力范围就达到了廪延。看到段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子吕多次对郑庄公提出警告,但郑庄公并没有理会。
就这样,郑庄公毫无反应地看着弟弟的势力坐大,段很快羽翼丰满,便积聚军粮、修缮兵器和盔甲,集结军队和战车,打算攻击首都新郑,并且与母亲武姜提前联络好,由武姜作为内应,为段的军队打开城门。
郑庄公表面上对弟弟的势力扩张不管不问,其实暗地里早就派出了眼线在段身边探听消息。他们即将发动叛乱的计划一敲定,郑庄公便得知了消息。郑庄公决定先下手为强,便命公子吕率领二百乘战车前去攻打京邑。京城的官民百姓毕竟还是忠于名正言顺的郑庄公,此刻又见到浩浩荡荡的二百乘战车气势汹汹地兵临城下,便纷纷背叛了段。
众叛亲离的段仓皇逃到鄢邑,郑庄公又派军队攻打鄢邑,段守不住鄢邑,只好再次出逃到更远的共邑。为了彻底铲除段的势力,郑庄公将母亲武姜赶出宫廷,放逐到城颖软禁起来,还发下誓言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叛乱结束后,没有善待母亲成了郑庄公被人指责的话柄,于是他在颖考叔的建议下派人挖掘了一条深入地底可以见到地下水的隧道,然后请母亲武姜在隧道中相见。武姜与郑庄公毕竟是母子,何况郑庄公已经是她唯一的指望了,于是便很爽快地跟随郑庄公派来的人到隧道中等候自己的大儿子。
在这次愉快而友好的会面之后,武姜得到了很好的侍奉,而郑庄公洗脱了不孝的罪名,再次成了受人称道的贤明国君,郑国内乱就此告一段落。
州吁的野心
叔段在郑国掀起的内乱虽然被郑庄公以欲擒故纵之计迅速而坚决地击溃了,但这场掀起春秋时期动乱局势的政治斗争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叔段虽然不成气候,但他的儿子公孙滑在父亲被大伯打得大败的时候,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和父亲一同逃窜,而是逃到了卫国。虽然跟随父亲造反不成,但公孙滑却并没有绝了弑君自立的心思。之所以要逃到卫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看准了卫国也有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卫前庄公”的庶子州吁,他大可以借对方的势力来为自己张目,重新实现自己的美梦。
之所以有“卫前庄公”的称呼,是因为在卫国八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上,有过两位庄公。为了区别,分别称为前庄公和后庄公。这位卫前庄公在史籍中记载寥寥,他的夫人,齐庄公的女儿庄姜则要比他有名的多。据记载,这位庄姜十分漂亮。
不过,尽管庄姜温柔美貌,但政治眼光颇为不佳,庄姜没有孩子,她便将卫前庄公另一位早逝的妾戴妫所生的庶子公子完视若己出。可是卫前庄公和庄姜的眼光并不一样。卫前庄公最喜欢的儿子,乃是另一个不知名的宠妾生的儿子,这就是公子州吁。
由于卫前庄公没有嫡子,因此似乎应该立庄姜更加喜欢的公子完为太子,可是州吁并不这么认为,他仗着卫前庄公的宠溺,成天舞刀弄枪,大有图谋继承人的架势,而卫前庄公对此也并不多加干涉。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大夫石碏看出了这个问题,便向卫前庄公进谏。他建议,当今之计,应当赶紧明确储君的人选。如果想立州吁,就赶紧明确下来,不立就对其加以管教,彻底打消他的念头,否则迟早酿成祸乱,可惜卫前庄公对石碏的建议置若罔闻。
鲁惠公三十四年(前735),卫前庄公去世,公子完继承诸侯之位,是为卫桓公。州吁对此大为不满,视卫桓公若无物,继续骄奢淫逸,结果招来了卫桓公的批评和斥责。恼羞成怒的州吁见此情况,干脆离开了都城朝歌,回到了自己的采邑。
卫桓公很快就把州吁忘到了脑后,但州吁却时刻不忘篡权自立。他大肆招兵买马,收买人心,纠集了一大堆和他臭味相投的人。虽然石碏对州吁非常不看好,但他的儿子石厚却和州吁过从甚密,石碏管教了几次,毫无作用,只得作罢,任凭石厚和州吁狼狈为奸。结果,在州吁和石厚的密谋下,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借卫桓公出行赴周王室的机会,假意为卫桓公设宴饯行,于席中将其杀死,取而代之。
州吁用这种阴谋诡计登上了国君的位置,国人虽然无力反抗,但是却都纷纷表示出了不情愿的态度,州吁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正所谓“安内必先攘外”,为了取得国人的支持,他决定联合外部势力,进行扩张战争,夸耀自己的武力,让国人心服口服。
正当此时,公孙滑来到了卫国。州吁和他可谓是一拍即合。于是,州吁借口帮助公孙滑取回封地,出兵讨伐郑国。两军交锋,居然打了个胜仗,将廪延夺了下来。初战告捷让州吁志得意满,于是他决心扩大战事规模。在州吁的策动和联络下,宋国、陈国、蔡国结成同盟,一同进攻郑国。郑庄公虽然勇猛,怎奈对方军势浩大,因而吃了败仗,被联军直捣黄龙,一直攻到新郑城下,围困了五天,联军才得意扬扬地退兵。
同一年秋天,州吁再次起兵攻郑,这一次,在州吁的约请下,鲁国也勉强派出军队参战。郑国再次战败,联军攻入郑国境内,时值秋天,粮食丰收之际,联军将郑国的新粮劫掠一空,各自还国。从此郑国和卫国陷入了交战状态。
州吁虽然打了胜仗,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几次战争并未让国人对他的印象有所改善,反而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加深了对他的厌恶。如此一来,州吁确实不知所措了,诚然,他从小熟习军事,也算精通兵法,但对于内政一窍不通。无奈之下,他想到了石厚的父亲石碏,作为卫国的元老,石碏可谓足智多谋,又有足够的影响力,于是他便派石厚回家去请教计将安出。
此时石碏早已回家养老,不问政务。可是,原本厌恶州吁的他见到石厚却一反常态,和颜悦色地和石厚深谈良久。他告诉石厚,要想稳定人心,莫若朝见周天子,通过受命来获得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当然,毕竟州吁目前还处于篡位的状态,想要直接面见周天子还是有些困难,因此可以先行去陈国拜见陈桓公,请其在周天子处说项更为妥善。
原来石厚随即回复了州吁。自以为得计的州吁便立刻同石厚动身前往陈国。然而,州吁万万没想到的是,甫一到陈国,迎接他们的并不是陈桓公,而是如临大敌、全副武装的陈国士兵。猝不及防的州吁和石厚毫无还手之力,只得沦为陈国的阶下囚。
石碏虽然退休,但推翻州吁的心思却一直没变。此番见石厚前来问计,他正好将计就计。石碏假意劝说州吁和石厚前往陈国,暗中却派人先行告知陈桓公,表示这俩人在卫国弑君篡位,乃是叛逆之徒,请求陈桓公将其拿下送回卫国处置。陈桓公听从了石碏的意见。
得知州吁和石厚中计,在石碏的主张下,卫国当即派人赴陈国将这二人杀死,接着又将流落在邢国的卫前庄公另一子公子晋迎回,是为卫宣公。至此,州吁之乱告一段落,卫国暂时恢复了安定。而石碏为了结束动乱,不惜结果自己儿子的性命,也受到了后世的尊崇。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由来。
郑庄公纵横捭阖
州吁之乱虽然随着州吁的身死而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因为州吁的穷兵黩武而导致的郑、卫两国的战争状态却并没有结束,双方继续攻伐,彼此征战不休,而同处中原地带的陈国、蔡国、宋国甚至鲁国等诸侯国也被卷了进来。
卫国在忙着处理州吁之乱的遗留问题,而从几次三番的败仗中缓过来的郑庄公决心出兵趁乱报复卫国的侵略,于是出兵攻入了卫国境内。面对来势汹汹的郑军,卫国联合了南燕国组成联军摆开阵势和郑国交上了手。
南燕国是位于今日河南省延津县东北的一个小国。其始祖伯倏号称是黄帝的后裔,和北方由召公奭创立的北燕并非同一国家,只是封号相同而已。南燕本来不大,春秋时期在列强的环伺下早已沦为附庸。此时联合卫国出战恐怕也只是勉强从命,自然不可能有多强的战力和战意。
因此,刚从州吁之乱中恢复过来的卫国自然不是战意高涨的郑国的对手,何况郑庄公又堪称一代豪杰。郑军明面上派大夫祭足、原繁、泄驾率军和卫燕联军正面对峙,吸引联军注意力;暗中派大夫曼伯和子元带奇兵抄了联军的后路。联军受此打击,阵脚大乱。郑军正面兵力趁势发动攻击,两下夹攻,将联军杀得大败。郑国总算报了卫国入侵的一箭之仇。
旗开得胜的郑国随即又对在州吁之乱中倒向卫国,和卫国一同攻打郑国的宋国挥兵相向。一开始,郑军的进展相当顺利,长驱直入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又攻破了外城。陷于困境的宋国向鲁国求援,鲁国本就不愿掺和到郑、卫、宋几国的矛盾冲突中,当即予以拒绝。看起来宋国似乎要亡国了。幸好郑庄公也只是想报复一下宋国,并没有灭国的心思,而且连番征战的郑国也确实没有余力再消耗下去,不久之后郑军就退兵了。谁料宋国却不甘示弱,随即整顿兵马出兵包围了郑国的长葛。
这时候,齐国忽然站出来,希望能调停中原诸侯之间的战事。郑庄公当然愿意,而卫国和宋国也乐得有台阶下。于是在齐僖公的斡旋下,于鲁隐公八年(前715)齐国、郑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在温地歃血为盟。
可是,卫国和宋国万万没想到的是,郑庄公借着会盟获得了喘息之机。盟誓口血未干,郑国就以宋殇公没有随郑庄公朝见周天子为由,指责其“不共王事”,联合齐国和鲁国再次讨宋,连夺郜、防两处城池;宋国也随即出兵,联合卫国和蔡国反戈一击,夺取郑国的戴邑。郑国很快就夺回了戴邑,并在宋、卫、蔡之间纵横捭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又联合虢国大败宋军。
一箭射了个周天子
在春秋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郑国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二。由于郑国在平王东迁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郑国领土与周王室接壤,关系密切,郑武公和郑庄公先后进入周王室担任执政的卿。郑武公本就是权力欲极强的人,而郑庄公比起其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周王室把持朝政,让周平王颇有掣肘之感。不仅如此,郑庄公时期郑国的四处扩张,也让周平王感到了危机。
为了削弱郑庄公的权势,周平王便决定以其忙于处理国内事务,无暇顾及朝政为由,将郑庄公掌握的部分职能转交给了虢国国君虢公忌父。周平王如此这般,自然是想以虢国的势力来牵制郑国。可是,周平王没有想到领土狭小、国力有限的虢国怎么能是郑国的对手呢?
消息传到新郑,郑庄公自然大为恼火,便赶到成周质问周平王这么做的原因。周平王眼见郑庄公气势汹汹来者不善,顿时没了先前做出决定时的胆气,知道郑庄公得罪不得,只好矢口否认了对郑庄公心怀不满的事实。可这样苍白无力的谎言怎么能骗得了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呢?为了安慰郑庄公,表明自己对郑国的信赖,周平王只好表示愿意同郑国交换人质。郑庄公派出自己的儿子公子忽住到成周,而周平王则派出自己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去。这一事件,史称“周郑互质”。
原本具有绝对统治权威的周王室,为了自身安全的考虑,居然不得不用交换人质的方法来确保和平,真可谓是破天荒头一遭。这也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实与普通诸侯无异。然而事情还远未结束,受到羞辱的周王室试图挽回面子,结果却遭到了更惨痛的教训。
鲁隐公三年(前720),周平王逝世,其孙即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年轻气盛,对郑庄公毫不客气。他刚一上台,就重申要将周王室的政务全权交给虢公忌父。郑庄公对这一声明的回应则是命大夫祭仲带兵将周王室田土上生产的粮食抢了回来。这次硬碰硬的交锋,让周、郑关系迅速恶化了。
周、郑双方的冷战还在继续。鲁隐公十一年(前712),郑国刚刚攻下宋国的邬、刘、邗四座城池,周桓王就表示要用自己的领地同郑庄公交换。郑庄公答应了此事,却没想到,周桓王接受四邑之后,拿出来的却是周王室无法直接管理的司寇苏子位于温地的采邑。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周桓王干脆彻底解除了郑庄公的职务,并以其长期不朝见天子为由,召集了陈、蔡、虢、卫数国军队联合讨伐郑国。面对王师,郑庄公不甘示弱,也率领一众大夫统兵迎战。双方在葛发生了一场激战,史称“葛之战”。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战中,周王室摆出了传统的“鸟阵雁行”之势,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周桓王自领中军,而由左右卿虢公忌父和周公黑肩各领一军分列左右。周军主力集结在中路,盟国军队则分属左右两翼。在战争主力还是兵车和步卒的时代,这是一种很正统的战法。
针对周军的布阵,郑国大夫子元提出了一种称为“鱼丽之阵”的阵法:全军仍然分为三军,但主将所率领的中军的位置则位于全军后方。主力集结在突出的左右两翼,并将步卒和兵车混合编队,全军形成密集的方阵。
按照子元的设想,战斗开始后,先以较强的两翼猛攻周军较弱的两翼,击溃对方后,左右军向中间收缩,对敌主力形成包围之势。而且,位于周军左右两军的诸侯国军队本来就不是真心参战,战意不强,士气不高,倘若被击败,必将四散奔逃,极大地影响周军的战斗力。
郑庄公接受了子元的意见,命大夫曼伯、祭仲分率左右两军,自己率原繁、高渠弥坐镇中军,并下令以鼓声为号,左右两军同时出击。果然战事的进展一如子元的预料。两军交战,周军的两翼被杀得大败,主力随即陷入了郑军的重重包围。周桓王更是被郑国大夫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只得忍痛负伤逃窜。最终,周、郑“葛之战”以郑国的大胜而告终。得了便宜的郑庄公见好就收。
“葛之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原本代表正义和权威的王师,居然被区区诸侯以一国之力击败。在战争手段都无效的情况下,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国没有任何威慑力了。威信扫地的周王室只能听凭诸侯国恣意妄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太阳终究要落山
“葛之战”的结果,不仅让周王室蒙羞,也极大地震动了其他诸侯国。就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北戎进攻齐国,也是一方诸侯的齐国居然抵挡不住,只得向郑国求救。郑庄公当即派出太子忽率兵前往营救。郑军一到,北戎抵挡不住,大败,郑军不仅斩首三百余人,还生擒了北戎的主帅大良和少良。
感激涕零的齐僖公打算将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可公子忽推辞了这门亲事。敢于拒绝齐国的示好之举,这无疑是一个强国才能具备的行为。
齐国对郑国的示好,使得原本与郑国敌对的诸侯国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主动向郑国靠拢。鲁桓公七年(前705),周王室原本赐予郑国的盟邑和向邑叛变了郑国,重新投向周桓王。郑国当即联合齐国和卫国攻打这两个城池。值得注意的是,卫国原本同郑国多年交战,如今也不得不和郑庄公合作。到第二年,郑国、齐国、宋国和卫国在恶曹之地会盟。
曾经是郑国主要对手的宋国和卫国,终于向郑国低下了头颅。郑庄公称霸的局面正式确立了。郑国虽然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臻于极盛,在春秋初年的诸侯争霸中独占鳌头。但正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郑庄公死后,几位公子为了国君之位争执不休,而诸大夫在其中推波助澜无疑又恶化了这种局势。宋、卫诸国原本就不是真心附和郑国,见此情况纷纷对郑国大动干戈。在长达22年的动荡局势中,郑国好不容易树立的霸主地位如昙花一现般瞬间蒸发。
其实,郑国内乱的根子,早在郑庄公时就已埋下了。郑庄公广纳妻室,公子众多,而郑庄公又颇为宠溺子女。因此公子忽虽然是法定继承人,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却没有多少可靠的保证。
郑庄公死后,在祭仲的主持下,公子忽继任国君之位,是为郑昭公。郑庄公另有一子公子突,其母是宋国雍氏家族之女。雍氏家族深受宋庄公宠信,在宋国颇有势力。雍氏家族本来指望公子突能够继位,进而为自己乃至宋国牟取更大的利益。但公子忽的继位却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宋国并不打算善罢甘休。没过多久,他们想方设法把祭仲和公子突先后骗到宋国并囚禁了起来,一面以死威胁祭仲与宋结成同盟,并拥护公子突即位,一面则以支持公子突继任国君为条件,向其要求大量财帛。祭仲贪生怕死,答应了宋庄公的要求。在宋军的护送下,祭仲将公子突带回郑国立为国君,是为郑厉公。祭仲是郑庄公老臣,说话极有分量,又有宋国作为外援,这个决定自然无人公开反对。郑昭公无奈之下,只得逃到卫国。
郑厉公即位后,宋国俨然以恩主自居,频频向郑国索要财物。次数多了,郑厉公自然无法忍受。郑国和宋国的关系渐渐恶化了。此时鲁国想要从中调解,便在句渎之丘与宋会盟,劝宋庄公与郑国修好,谁知宋国坚决不从。此后鲁国又分别在虚地和龟地与宋会面,不料宋庄公仍然不肯转变态度。自觉失了面子的鲁国一气之下,同郑国在武父结盟,合力讨伐宋国。第二年,郑国、鲁国联合纪国,发兵攻宋,宋国则联合了齐国、卫国和南燕国合兵抵抗。
两军交战,郑、鲁、纪联军大获全胜。自此,郑国和鲁国的同盟密切起来。双方又进行了两次会盟。然而没过多久,宋国卷土重来,纠集齐国、卫国、陈国、蔡国一同攻郑。这一次郑国寡不敌众,损失惨重。五国联军攻入新郑,焚烧了城门,退兵时又大肆劫掠,连郑国祖庙的木材都拆了回去修建宋国的城门。此战过后,郑国不仅丢失了牛首之地,更重要的是国家形象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作为霸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还没从惨败中恢复过来,郑国又发生了内乱。大夫祭仲是两朝元老,势力庞大,又有拥立之功,不免专权独断。这让郑厉公很是不满,便萌发了推翻祭仲的念头。
鲁桓公十五年(前697),郑厉公拉拢了祭仲的女婿雍纠,二人密议,打算以宴会的名义请祭仲进宫,在席上将其杀死。计划已定,不料雍纠口风不密,将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得知此事后便将郑厉公的计划告诉了父亲祭仲。祭仲随即杀了雍纠。郑厉公见事不成,只得逃往蔡国。祭仲则将郑昭公迎回郑国复位。
然而,郑昭公这一次登基,时间仍是不长。郑昭公还是公子时,就不喜欢大夫高渠弥,曾经多次建议郑庄公疏远之。郑庄公虽然并未听从公子忽的意见,但高渠弥却由此对公子忽产生了仇恨。郑昭公复位之后,高渠弥担心其可能对自己下手,于是先下手为强,假意邀请郑昭公外出打猎,于途中杀死了他。
弑君得手的高渠弥和祭仲又将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亹扶上国君之位。就在第二年,齐襄公在卫国的首止会盟,邀请郑国参加。由于公子亹少时曾经与当时也是公子的齐襄公在会盟时发生争斗,彼此不睦,因此祭仲建议公子亹拒绝。但公子亹认为此次会盟可以避免给诸侯支持流亡在外的郑厉公的口实,因此决定前往。劝阻不成的祭仲称病不出,高渠弥则作为相礼陪同前往。结果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祭仲的深谋远虑:齐襄公在会盟时要求公子亹就从前之事道歉,被后者拒绝后,大怒之下的齐襄公便设伏杀死了公子亹,而高渠弥也一同被车裂。
公子亹死后,祭仲只得将在卫国的公子仪迎回郑国立为国君。然而此时,出奔蔡国的郑厉公也回到了郑国,占领了栎邑,并获得了鲁国的支持。鲁国先后两次会盟诸侯,又数次组织联军伐郑,企图拥立郑厉公复位。虽然始终无果,但郑国受困于接连不断的内乱,已经不是郑厉公的对手。
鲁庄公十四年(前680),郑厉公在大陵与公子仪交战,擒获大夫傅瑕。为了保住性命,傅瑕在郑厉公的威逼利诱下,表示愿意作为内应回到郑国。果然,他回国后趁公子仪不备,杀死了后者及其两个儿子。郑国再次大乱,郑厉公趁机回到国内,重新登上了国君之位。
郑国的动荡形势至此终于告一段落。经过数十年的内乱和外患,又兼之齐国的崛起,此时的郑国几乎已经失去了“小霸”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