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当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表0-1列出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在改革思路、改革内容以及改革时序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

表0-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学派及其基本主张

·续表·

由表0-1可以看出,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争议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主张一直不绝于耳,分歧远远多于共识。即便是在所谓“共识”上,后华盛顿共识就与华盛顿共识有了很大不同,而由美国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其主张几乎条条都是华盛顿共识的对立面。因此,需要将诸多分歧置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框架内深入探讨,以寻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共识。

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公众等多个主体,涉及产权、治理、竞争、运营、投资、价格、规制、劳动、人事、分配等多项内容,涉及一系列约束条件和众多配套措施。这些主体、内容、约束条件与配套措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正如转型经济学家热若尔·罗兰所言,“仅仅关注个别的改革使人们看到错误的转型全景”[2]。世界银行(1987)较早地研究了影响公有制企业业绩的20项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如果一起发挥作用,公有企业业绩将得到明显改善[3]。世界银行(1997)在总结12个代表性国家的国企改革成功原因时,发现改革成功的国家均采用了产权、竞争、硬化预算、放松准入、改善激励机制五个方面的大多数,即综合改革战略获益多,单项改革获益少[4]。其实,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单一要素的改进都无助于系统功能的强化,整体协同推进才是系统转换的根本路径,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系统工程中尤为如此。这就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过程中,秉承“系统决定成败”的理念,坚持整体渐进改革观,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分项攻关,把握好改革内容的轻重缓急,选择正确路径,确保改革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