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唐诗中的陇西

过陇山就是陇西地面,陇西或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从内地视角又称“陇外”。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开元年间增置十五道,都以陇山以西至沙州的地区置陇右道,兼统西域,地跨今甘肃、青海湖以东和新疆地区。景云二年(711)又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置河西道,黄河以东置陇右道。于是“陇右”作为地域范围便有了广狭二义。广义的范围即“十道”时期的陇右道,狭义的范围泛指今黄河以南、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286]从自然地理来看,陇右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接合部。

(一)边塞战争和丝路意象

唐诗中“陇西”通常指狭义的概念,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今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和临洮等地属秦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在上述地区置陇西郡,秦朝时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汉代陇西郡是汉朝与匈奴、羌人交界处。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秦置陇西郡,以居陇坻之西为名,二汉因之。灵帝分立南安郡,魏置镇守在此,晋为南安、陇西二郡地。后魏为陇西郡,兼置渭州。后周为南安郡。隋初废,炀帝初,复置陇西郡。大唐为渭州,或为陇西郡。”[287]

唐诗中言地名喜用旧称,有古雅意味,故大多以“陇西”称之,其地大体包括秦州(今甘肃秦安县)、渭州(今甘肃陇西)、武州(今甘肃武都)、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漳)、叠州(今甘肃迭部)、宕州(今甘肃宕昌)、临州(今甘肃临洮)、成州(今甘肃成县)、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化隆县)等州。汉时这一带是汉与羌人反复交战之地,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汉代诗歌中“陇西”已经成为征战意象。汉末左延年《从军行》云:“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288]诗中“陇西”是边塞戍守之地。后世诗提到“陇西”或“陇右”往往也是作为边塞、前线和战争意象吟咏。南朝戴暠《从军行》云:“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289]江总《雨雪曲》云:“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290]刘孝威《骢马驱》云:“风伤易水湄,日入陇西树。”[291]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六首》其四写征夫思念家乡云:“何处报君书,陇右五歧路。泪研兔枝墨,笔染鹅毛素。碧浮孟渚水,香下洞庭路。应归遂不归,芳春空掷度。”[292]一边是乘危履险的前方征战,一边是罗裙罗袖的空房独守。

汉乐府中有《陇西行》旧题,其古辞应该与战争有关,但流传下来的最早歌辞却是夸赞家中主妇。“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若梁简文‘陇西四战地’,但言辛苦征战,佳人怨思而已。”[293]后世流传下来以此为题的作品,有的像晋陆机,南朝谢灵运、谢惠连的诗皆与征战无关,但更多的是像简文帝的诗写辛苦征战,佳人怨思,成为以《陇西行》为题的诗作传统题材。如简文帝诗《陇西行三首》云:

其一

边秋胡马肥,云中惊寇入。勇气时无侣,轻兵救边急。沙平不见虏,嶂崄还相及。出塞岂成歌,经川未遑汲。乌孙途更阻,康居路犹涩。月晕抱龙城,星流照马邑。长安路远书不还,宁知征人独伫立。

其二

陇西四战地,羽檄岁时闻。护羌拥汉节,校尉立元勋。石门留铁骑,冰城息夜军。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沙长无止泊,水脉屡萦分。当思勒彝鼎,无用想罗裙。

其三

悠悠悬旆旌,知向陇西行。减灶驱前马,衔枚进后兵。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迥山时阻路,绝水亟稽程。往年郅支服,今岁单于平。方观凯乐盛,飞盖满西京。[294]

这三首诗紧扣诗题来写,特别第二、三首直接写陇西战事。庾肩吾《陇西行》云:“借问陇西行,何当驱马征。草合前迷路,云浓后暗城。寄语幽闺妾,罗袖勿空萦。”[295]也是如此。

写到陇西、陇右或陇外的唐诗,其思想内容、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随着政治形势、边防局势和时代精神的变动而变化。初盛唐时代国力强盛,陇右、河西以至西域,疆域万里,陇右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296]。这里描述的富庶景象主要是陇山以西的河湟地区。唐诗常写到陇西,诗人喜用《陇西行》乐府旧题作诗,这些诗继承了“辛苦征战,佳人怨思”的传统,但却表现出初盛唐时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王勃《陇西行十首》便是这种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其一

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千金买骏马,蹀躞长安斜。

其二

雕弓侍羽林,宝剑照期门。南来射猛虎,西去猎平原。

其三

既夕罢朝参,薄暮入终南。田间遭骂詈,低语示乘骖。

其四

入被銮舆宠,出视辕门勇。无劳豪吏猜,常侍当无恐。

其五

充国出上邽,李广出天水。门第倚崆峒,家世垂金紫。

其六

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天子重开边,龙云垒相向。

其七

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子弟,大将霍嫖姚。

其八

开壁左贤败,夹战楼兰溃。献捷上明光,扬鞭歌入塞。

其九

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

其十

少妇经年别,开帘知礼客。门户尔能持,归来笑投策。[297]

出身陇西的少年进入长安,炫耀家族的富有,裘马轻狂;有的立功边塞扬名阙庭的重臣良将出于陇西;“陇上多豪,山西好武”[298]。陇西弥漫着尚武之风,人们追求立功异域。在初唐诗人笔下,丈夫远征,妇女亦无愁苦之容。李频《春闺怨》:“红妆女儿灯下羞,画眉夫婿陇西头。自怨愁容长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299]“画眉”用汉张敞的典故,形容夫妻恩爱。当年夫妻恩爱卿卿我我的生活只成了回忆,如今丈夫远戍“陇西头”,面对独守空房的处境,红妆少妇心生悔意和愁怨,但这种愁怨却因“觅封侯”的动机和向往而显得轻淡而不深沉。又如贺朝《从军行》写敌人寇边将军出征:“闻有河湟客,愔愔理帷帟。常山启霸图,汜水先天策。衔珠浴铁向桑干,衅旗膏剑指乌丸。”[300]陇右黄河之南、青海湖以东和陇山以西又称“河湟”,诗中的“河湟客”也是不畏生死慷慨赴敌的勇士。

陇右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301],地处丝绸之路枢纽之地,联结着从长安赴西域或蜀地、吐蕃、北方草原的道路。唐代出使河西、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使节,以及往来奔波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和西征的将士总要经过陇西,陇西道上亭堠相望,古塞苍凉。崔国辅《渭水西别季仑》诗云:

陇外长亭堠,山深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302]

与汉魏六朝时期诗中的“陇西”更多的是文学意象不同,唐诗中更多写实的成分。因为唐朝在击灭东、西突厥之后,河西走廊、西域甚至中亚地区都进入唐朝势力范围,唐人从中原地区特别是都城长安出发西行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经过陇西之地前往河西、蜀中、西域和中亚甚至更远的地方,陇西是实实在在的经行之地,而不是想象中的边境和前线。员半千《陇右途中遭非语》是诗人行经陇右时遭到诽谤写的诗: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303]

岑参赴西域途经渭州,其《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云: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304]

渭州,北魏永安三年(530)置,因渭水得名,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和武山等县。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大中五年(851)唐朝重新控制渭州。“河、渭州虏将尚延心以国破亡,亦献款。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延心及浑末部万帐,遂收二州。”[305]中和四年(884)移置平凉(今甘肃平凉)。王维《陇西行》云:“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306]酒泉并不在西域都护辖下,在这里只是边境地区的代称,那里军情紧急,需要增援。“关山”即陇山,只是前往边地的经行之地。从高宗时起,唐蕃间在河湟之地进行拉锯战,唐军前往河湟必经陇西,因此这里并不全是虚写,而是实际战争形势的反映。又如长孙左辅《陇西行》与王维诗同一题旨:“阴云凝朔气,陇上正飞雪。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切。朝来羽书急,夜救长城窟。”[307]长孙左辅是开元年间诗人,与王维同时,这首诗反映的也是边地军情紧急,后方的部队经过陇西前往救援的情景。

陇西是前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要道,经行此地西行的并不仅仅是出征的将士,还有商旅和文士。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十分兴盛,越陇经商者络绎不绝。那些奔波于丝路上的商旅经久不归,与闺中佳人也有离别相思,诗中有歌咏此情的内容。刘希夷《江南曲八首》其三云:

君为陇西客,妾遇江南春。朝游含灵果,夕采弄风苹。果气时不歇,苹花日自新。以此江南物,持赠陇西人。空盈万里怀,欲赠竟无因。[308]

按照唐人常称商贾曰“客”的习惯,这位陇西人应是来自江南的经商者。诗写春天来临时他远在江南的夫人曾想以家乡的物产寄赠,但商人行踪不定,无处可寄,令佳人惆怅。朝廷派往异域的使节路经陇西。赵嘏《昔昔盐·垂柳覆金堤》云:“新年垂柳色,袅袅对空闺。不畏芳菲好,自缘离别啼。因风飘玉户,向日映金堤。驿使何时度,还将赠陇西。”[309]驿使是古代传递公文书信的人。《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记载:“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谘问。”李白《子夜吴歌·冬歌》云:“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杜甫《黄草》诗云:“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入蜀经岐山道者也要过陇山,而后经陇右入蜀。杜甫携家人入蜀途经陇西,其《发同谷县》云:“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310]此诗题注云:“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同谷县因两水同聚一谷而得名,宝应中地陷吐蕃,咸通末复置,为成州治所,在今甘肃康县。安史之乱中杜甫入蜀途中曾寓此,因感伤离乱作《同谷七歌》,又从此地出发入蜀。

(二)唐后期陇右形势

安史之乱后,陇右落入吐蕃人之手,通往西域的陇右道阻断,沉痛的现实引起诗人的关注。杜甫《天边行》云:“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311]张籍《陇头行》云:“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兵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312]《泾州塞》云:“行道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313]李频《赠泾州王侍御》云:“一旦天书下紫微,三年旌旆陇云飞。塞门无事春空到,边草青青战马肥。”[314]泾州古城位于今甘肃泾川县城北,由于从此西去便是吐蕃人占领区,因此本属内地的泾州被称为“塞”“塞门”。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三云:“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315]耿湋《凉州词》云:“国使翻翻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316]当出使吐蕃的唐使路经失陷的陇西之地时,看不到汉人耕种,而是放牧的胡儿;听不到欢声笑语,而是日晚时分的蕃歌。眼见沦陷区城池荒芜,吐蕃小儿一边放牧一边歌唱,而且这一切似乎已习以为常,其内心的痛楚自在言外。

提到陇西,想起陇西,来到陇西,遇到来自陇西的行人,总是触动诗人丧亲失地之痛。戎昱《逢陇西故人忆关中舍弟》云:

莫话边庭事,心摧不欲闻。数年家陇地,舍弟殁胡军。每念支离苦,常嗟骨肉分。急难何日见,遥哭陇西云。[317]

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云:

其一

蜀国僧吹芦一枝,陇西游客泪先垂。至今留得新声在,却为中原人不知。

其二

细芦僧管夜沈沈,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

其三

月落江城树绕鸦,一声芦管是天涯。分明西国人来说,赤佛堂西是汉家。[318]

漂泊西蜀的陇西客有家难归,听到芦管乐曲,那是曾经流行中原地区的乐曲,在中原已成绝响,却勾起异乡客的故乡之思。芦管吹奏的凄凉乐曲似乎告诉异乡客,赤佛堂西一带曾经是大唐的国土。赤佛堂,在高仙芝进军吐蕃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的途中。高仙芝率兵伐吐蕃,人马分为三路:“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319]斯坦因认为赤佛堂乃瓦罕溪谷中一座当地人称作“小栈”(Karwan-Balasi)的石砌小屋,在兰加尔与波咱拱拜之间,这里有一小佛龛。王小甫认为赤佛堂应该在“古代的连云堡以西尤其是昏驮多一带”[320]。昔日远在葱岭以西的赤佛堂尚属唐朝的国土,如今陇西已成沦陷区,令诗人痛心疾首。唐后期诗中写到陇西常常染上一层悲凉色彩。钱起《陇右送韦三还京》诗云:

春风起东道,握手望京关。柳色从乡至,莺声送客还。嘶骖顾近驿,归路出他山。举目情难尽,羁离失志间。[321]

在一派春光明媚的季节送朋友入京,却情感忧伤。姚系《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云:“蝉鸣一何急,日暮秋风树。即此不胜愁,陇阴人更去。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322]胡曾《交河塞下曲》云:“交河冰薄日迟迟,汉将思家感别离。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323]唐后期诗中发出收复失地的呼声,凤翔地近陇右,当抵御吐蕃的前线,诗人寄希望于凤翔将士。李频《送凤翔范书记》诗云:“西京无暑气,夏景似清秋。天府来相辟,高人去自由。江山通蜀国,日月近神州。若共将军语,河兰地未收。”[324]李频《赠李将军》云:“吾宗偏好武,汉代将家流。走马辞中禁,屯军向渭州。天心待破虏,阵面许封侯。却得河源水,方应洗国仇。”[325]面对陇西陷于吐蕃的局面,诗人痛感边将无能,不能收复失地。他们把失地难收归结为边将不肯用命、不作为和腐败。耿湋《陇西行》云: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犹未翦,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326]

侵入唐朝的敌人没有消灭,边将应该感到羞愧。元稹《缚戎人》云:“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大将论功重多级,捷书飞奏何超忽。圣朝不杀谐至仁,远送炎方示微罚。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327]在他们邀赏论功的“俘虏”中,竟然有一半是“边人”即边境地区的汉人百姓: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328]

此诗题注云:“近制,西边每擒蕃囚,例皆传置南方,不加剿戮,故李君作歌以讽焉。”李绅作《缚戎人》诗,元稹是同题和之。诗写一位身陷吐蕃的汉人,从吐蕃之地逃归。边将不肯上阵杀敌,又想邀功请赏,竟把他作为俘虏抓获,而后被朝廷发配到南方。“眼穿”二句自注:“延州镇李如暹,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西蕃。及归,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没蕃者服衣冠。如暹当此日,悲不自胜,遂与蕃妻密定归计。”说明陷身吐蕃的唐人心存强烈的故国之思,日夜盼望回到故乡,边将的作为辜负了敌占区父老们的拳拳之心。

宣宗时吐蕃内乱,唐军收复秦、原、安乐三州和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七关。沙州张议潮起义收复河西,驱逐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河陇之地恢复,诗人欣喜若狂。张祜《喜闻收复河陇》云:“诏书频降尽论边,将择英雄相卜贤。河陇已耕曾殁地,犬羊谁辨却朝天。高悬日月胡沙外,遥拜旌旗汉垒前。共感垂衣匡济力,华夷同见太平年。”[329]马植《奉和白敏中圣道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云:“舜德尧仁化犬戎,许提河陇款皇风。指挥貙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圣功。四帅有征无汗马,七关虽戍已弢弓。天留此事还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330]他们热情歌颂天子的圣明、朝廷的运筹和将帅的用命,喜庆河湟一带的恢复。

(三)陇右监牧的兴盛和丧失

陇右之地“草肥水美”,[331]自古“多畜牧”,为了保证驿路交通、骑兵作战和皇家御仗的良马供应,唐初就在陇右建立大型国家养马场,称为监牧。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序》记载:“大唐接周隋乱离之后,承天下征战之弊,鸠括残烬,仅得牝牡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焉。”[332]据《通鉴》胡注:“赤岸泽,在长安北,同州南。”[333]把赤岸泽3000马种迁至陇右牧养繁衍,此贞观初年事。[334]此后唐朝在西北各地大力开展国家养马事业,陇右群牧是唐朝前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马牧系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至高宗麟德年间,陇右监牧“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隘狭,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于斯之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此后,由于马政积弊,加上吐蕃的进攻,至武则天垂拱年间以后,陇右牧场有所衰落,“张氏中废,马官乱职,或戎狄外攻,或师圉内寇,垂拱之后,二十余年,潜耗太半,所存盖寡”[335]

唐玄宗重视养马事业,任命王毛仲管理监牧,于是陇右监牧重新出现兴旺局面:“(开元)元年牧马二十四万匹,十三年乃四十三万匹;初有牛三万五千头,是年亦五万头;初有羊十一万二千口,是年乃亦二十八万六千口。”[336]为了表彰王毛仲的成绩,玄宗命张说撰《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在碑文之后,张说写了长篇铭文,其实是一首骚体诗,热情洋溢地赞颂王毛仲的贡献和国家养马业的复兴,并归功于玄宗的用人得人:

皇天考牧兮圣之君,四十三万兮马为群。汧渭兮垣陇坂,飞黄早兮昆蹄苑。山崆峒兮水呜咽,泉喷玉兮草汗血。聚如花兮散如雪,性既驯兮才亦绝。维国家之大事,驾时龙兮祭天地,和銮发兮文物备。维皇帝之七德,总戎马兮威万国,彩髦翻兮金介胄,有霍公之掌政,择张氏之旧令。天皇驾兮仗黄麾,太仆骖兮展辂仪。舞月驷兮蹀云螭,神倜傥兮态权奇。骐骥溢野兮牛羊日多,子孙荣位兮恩宠如何?颂皇灵兮篆石鼓,万斯年兮群玉府。[337]

诗中称颂陇右监牧养马业的繁荣,为唐朝抵御异族入侵和开拓疆土提供了重要保障,开元盛世大振国威有陇右牧场的辉煌贡献。在王毛仲经营陇右监牧的同时,安忠敬在河湟地区的马牧事业中也有突出贡献。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安忠敬在鄯州都督任上的政绩:“其在军州,倾心下士,亲人如子,无约而亲附,不言而条理。其在农牧,大田多稼,如茨如梁;思马斯才,有骄有皇。”其铭文云:

玉关气爽,金波秋澈。凉野萧条,寒山积雪。授灵产义,精劲才杰。孝固纯深,忠维刚烈。负羽从军,奋飞青云。麾幢按部,惠流时雨。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疆场务静,非公莫镇。金鼓气雄,非公莫震。神山与铗,龙池取骏。霹雳陷营,冲风入阵。勇将知时,仁兵善持。反耕罢战,王者之师。牧马如云,屯庾如坻。西军方壮,东首长辞。振古同嗟,没而不死。所谓明德,永传神理。钟鼎题门,珠玉名子。信言丰石,令问不已。[338]

这是一首四言诗,其中“牧马如云,屯庾如坻”就是序中所言其“农牧”两方面的成绩。这里所反映的正是唐朝在陇右河湟一带监牧事业兴旺发达时的景象。

唐代前期在长安以西陇右以东的西畿之地,置有养御马的“八马坊”,在岐、邠、泾、宁诸州境内,据郄昌《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序,八坊名称为保乐、甘露、南普润、北普润、岐阳、太平、宜禄、安定等。“其五在岐,其余在三郡。”[339]唐代文献有时称“七坊”。《旧唐书·张茂宗传》记载:“自长安至陇右,置七马坊,为会计都领,岐、陇间善水草及腴田,皆属七马坊。”[340]《新唐书·李岘传》记载,乾元二年(759),“凤翔七马坊押衙盗掠人”。“之所以出现七、八之分,当是由于南北二普润坊的缘故。以前是一坊,到开元年间分为二坊。”[341]亦属陇右监牧系统。据马俊民等人的研究,七坊或八坊,中宗时已有,与四十八监并存,八使中有三使专领七坊,三使在一段时间内还隶属于陇右群牧系统,所以被称为“陇右三使”。后来三使废,至开元十三年,八坊由都苑总监管辖。八坊属马匹使用部门,生产物直接上缴宫廷,直接接受御马,是皇家马厩的外延和扩大。[342]开元年间在都苑总监韦绩的管理下,八坊养马事业兴旺发达,郄昌《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即歌咏韦绩等人的成绩和八坊养马事业之诗作:

天王乘玉兮德至山陵,泽马于阜兮屡惟休徵;君命臣力兮庶绩其凝,八坊载就兮毕来斯升。岐山之下兮田畴好,泾水之将兮多嫩草;缭垣墉兮积刍槁,天马来兮从东道。群紫燕兮骈绿蛇,骨象奇兮归帝家;毛御风兮蹄践雪,举薾云兮低喷沙。既伯既祷兮无灾害,有有容兮真沛艾。缟身朱鬛兮又白颠,睨影长鸣兮声造天;今安匹兮龙为友,吾君驭兮寿千年。[343]

这是一首骚体诗,也是一首杂言歌行体诗,诗歌颂八马坊马的优良,并为天子祝寿。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边兵内调,吐蕃陆续侵占西域、河西和陇右,昔日唐朝西北监牧之地陷于吐蕃,“陇右监牧马匹被抢掠一空,优良的牧地也被吐蕃占领”[344]。“暨至德后,西戎陷陇右,国马尽没,监牧使与七马坊名额皆废。”[345]敦煌诗集残卷P.2544佚名《苑中牧马思诗》(徐俊拟题)便是沦落吐蕃之监牧养马人思念家乡的诗:

紫蝶翩翩趋落花,碧水摇漾弄玉沙。岸柳池蒲吐青翠,日照云山锦作霞。早起焉见双飞),博(薄)暮愁看绕树鸦。桅(?)恨敛眉长叹息,途中遥望忆思家。家乡迢递县(悬)心忆,县(悬)心忆罢愁不息。牧与(马)穷州涕泪连(涟),憔悴西池(施)改容色。我妻失兮在闺荣(?),忽忆思兮加添恻。浩浩天能照知大,丈夫沉滞囚他国。[346]

“穷州”当指西北牧马之地,牧马人来自内地。从其描写来看,这位昔日牧马人被押解至蕃地,诗写于途中。

陇右群牧和八马坊的丧失是河湟之地陷于吐蕃的重大损失之一,对唐朝养马事业是致命打击,对丝路交通和丝绸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唐中后期于内地置监养马,受各种条件限制,成效甚微。缺乏优良的战马,造成的后果有二:一是对吐蕃的战争失去优势,造成边防的削弱,正如当时人们所指出的:“每西戎东牧,常步马相凌,致令外夷浸骄,边备不立。”[347]二是朝廷依赖于向回鹘市马,唐后期与回鹘的绢马贸易给唐朝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回鹘恃助唐平叛有功,向唐大量倾销战马,并以低价获取唐之马价绢。唐朝诗人对此痛心疾首,元稹《阴山道》诗云:

年年买马阴山道,马死阴山帛空耗。元和天子念女工,内出金银代酬犒。臣有一言昧死进,死生甘分答恩焘。费财为马不独生,耗帛伤工有他盗。臣闻平时七十万匹马,关中不省闻嘶噪。四十八监选龙媒,时贡天庭付良造。如今坰野十无一,尽在飞龙相践暴。万束刍茭供旦暮,千钟菽粟长牵漕。屯军郡国百余镇,缣缃岁奉春冬劳。税户逋逃例摊配,官司折纳仍贪冒。挑纹变力倍费,弃旧从新人所好。越縠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功未到。豪家富贾逾常制,令族清班无雅操。从骑爱奴丝布衫,臂鹰小儿云锦韬。群臣利己要差僭,天子深衷空悯悼。绰立花砖鹓凤行,雨露恩波几时报。[348]

诗以今昔对比歌颂开元盛世时陇右河湟监牧事业的兴盛和唐后期与回鹘绢马贸易造成的严重后果。诗人由大量丝绢输入回鹘,换来多余的马甚至是病马,想到给百姓和国家造成的负担,由此追溯其原因,是陇右监牧的丧失。元氏诗乃和李绅之作,则李绅先有此题之诗,未传。元稹和白居易皆和之。白诗与元诗同旨,亦抨击唐与回鹘的绢马贸易,反映了陇右监牧之地失陷后与回鹘绢马贸易中在财政和边防方面的不利局面。此一问题在本书中论草原丝绸之路和唐朝与回鹘关系一章中有详论,此不赘谈。

(四)立功扬名的陇右名将

陇右是从长安赴河西、吐蕃、西域和入蜀的交通要道,又是与吐蕃对峙的前线,因此朝廷重视选拔名将驻守陇右。在与吐蕃长期的军事对抗中,涌现出许多效命国家的勇士和名将,诗人歌颂那些抗敌立功的将军。岑参《河西(当作西河)太守杜公挽歌四首》其一云:“蒙叟悲藏壑,殷宗惜济川。长安非旧日,京兆是新阡。黄霸官犹屈,苍生望已愆。唯余卿月在,留向杜陵悬。”其二云:“鼓角城中出,坟茔郭外新。雨随思太守,云从送夫人。蒿里埋双剑,松门闭万春。回瞻北堂上,金印已生尘。”其三云:“忆昨明光殿,新承天子恩。剖符移北地,授钺领西门。塞草迎军幕,边云拂使轩。至今闻陇外,戎虏尚亡魂。”其四云:“漫漫澄波阔,沉沉大厦深。秉心常匪席(一作石),行义每挥金。汲引窥兰室,招携入翰林。多君有令子,犹注世人心。”[349]这位在陇右建立了功名的杜公来自长安,归葬长安。人虽去世,当年在“陇外”的威名至今令敌人闻风丧胆。

唐军中有不少出身蕃族的将军,被称为蕃将,哥舒翰是其中之一。哥舒翰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哥舒部之裔,世居安西。他是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将,初为安西节度使王忠嗣衙将,擢为大斗军副使,因拒吐蕃有功,迁陇右节度副使,后代王忠嗣知节度事。天宝末,加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哥舒翰身兼陇右、河西两道节度使,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他对吐蕃战争的胜利最有名的是石堡城之战。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湟源县西南。湟源县是湟水流域与青海湖地区之间的军事要地,唐朝在此地置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等军。石堡城是军事重镇,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双方曾有两次大战。第一次发生在开元十七年(729)。吐蕃军占领石堡城,重兵驻守,并以此为基地,频繁袭扰河西、陇右。其年三月,朝廷命朔方节度使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将帅共议攻城之计。李祎采取远途奔袭战术,把吐蕃守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收复石堡城,留兵驻防,在此置振武军,河西与陇右两道连为一片。吐蕃遣使求和,开元十八年(730)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在今四川松潘)及赤岭互市。开元二十一年(733)双方在赤岭竖碑纪念。

第二次大战发生在天宝八载(749)。石堡城后被吐蕃占领,成为其侵扰河湟地区的基地,唐军多次攻城,终因山道险远而未成功。这年六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及突厥阿布思部奉命再攻石堡城。进攻数日,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攻克石堡城,易其城名为神武军,驻兵戍守。[350]哥舒翰对这次战事的险恶有亲身体会,他本是一员武将,却流传下来一首《破阵乐·破西戎》诗歌咏其事: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石堡岩高万丈,雕窠霞外千寻。一喝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351]

诗极言石堡城的险要和得之不易。对朝廷的边防政策、哥舒翰的边功和石堡城之战,唐人观点不同,有人歌颂和赞扬,也有人抨击和否定。石堡城之战的胜利引起当地百姓的赞扬和肯定,西鄙人《哥舒歌》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352]意谓哥舒翰携刀夜巡,敌人闻风远遁。胡骑至今只能远远地窥探,不敢轻易地越过临洮。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天宝中,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壕。’”[353]诗赞美哥舒翰的威震敌胆。当时人曾竖碑颂德,《纪哥舒翰功绩碑》残碑文云:

(前阙)皇之德施化侔天地,经纶象云雷。日月所临之□远□也。憬□□夏,其惟犬戎,聚落猖狂,保聚山谷。故圣王之□则怀□旧章,特申约言,载锡姻好,□明德□也。潜通约而反间□军士□未加□乃亲□败谋□大□水□德□□叛□举而定□也。武有七德,今则过之,而颂声无闻,何以□圣策谋从□颂曰:……[354]

碑文作者佚名,此碑或许立于哥舒翰的战地,其地后沦陷吐蕃;安史之乱中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晚节不保;或许也是年代久远,碑石残泐。这篇碑文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后面的颂诗全部佚失,其中定然是歌颂哥舒翰对吐蕃的战功,特别其石堡城之战。储光羲《哥舒大夫颂德》诗云:

天纪启真命,君生臣亦生。乃知赤帝子,复有苍龙精。神武建皇极,文昌开将星。超超渭滨器,落落山西名。画阃入受脤,凿门出扞城。戎人昧正朔,我有轩辕兵。陇路起丰镐,关云随旆旌。河湟训兵甲,义勇方横行。韩魏多锐士,蹶张在幕庭。大非肆决轧,石堡高峥嵘。攻伐若振槁,孰云非神明。嘉谋即天意,骤胜由师贞。枯草被西陆,烈风昏太清。戢戈旄头落,牧马昆仑平。宾从俨冠盖,封山纪天声。来朝芙蓉阙,鸣玉飘华缨。直道济时宪,天邦遂轻刑。抗书报知己,松柏亦以荣。嘉命列上第,德辉照天京。在车持简墨,粲粲皆词英。[355]

诗写哥舒翰善于用兵,其中特别写到石堡城,唐军艰难地拿下石堡城,被他说成如摧枯拉朽。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推测,《纪哥舒翰功绩碑》或许即储光羲所作,这首诗或许就是作为其诗篇被单独保存下来。李白曾对哥舒翰以数万人代价攻下石堡城不以为然,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356]但后来写诗干谒哥舒翰,其《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哥舒翰的功德: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357]

此“一呼”与哥舒翰诗“一喝”相应,显系颂扬石堡城之战。王琦注引刘世教指出:“按此诗,述德有之,而无陈情之词,疑有阙文。”杜甫也曾写诗赞美过哥舒翰,晚年反思开元天宝时的开边战争,批判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对哥舒翰等边将的战功进行了重新评价,《遣怀》诗云: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358]

先帝即玄宗,因其“好战”,故“猛将”开边拓土,其中包括哥舒翰。“百万攻一城”显指石堡城之战,诗对不恤士卒之命换取一城的战争表达了不满。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二云:“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359]朝廷任用了像哥舒翰那样好战的将领,唐与吐蕃重启战端,致使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成果前功尽弃。

诗人歌颂哥舒翰,一方面是他确实功勋卓著,为稳定陇右、河西局势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有奉承干谒之意,希望得到他的举拔。哥舒翰能够引用文士入其幕府,这对当时的文士来说是一条进身的途径;哥舒翰又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机会,因此当时的文士纷纷向他投刺干谒。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云: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360]

杜甫肯定哥舒翰克敌制胜安定边疆的大功,当时哥舒翰正受明皇宠幸,杜甫投诗哥舒翰想投身其幕府,诗中不能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高适曾任哥舒翰河西幕府掌书记,作为哥舒翰的幕僚,他的诗中多次写到这位战功卓著的主帅,多加恭维和赞美。高适《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诗云:

顾见征战归,始知士马豪。戈耀崖谷,声气如风涛。隐轸戎旅间,功业竞相褒。献状陈首级,飨军烹太牢。俘囚驱面缚,长幼随巅毛。毡裘何蒙茸,血食本膻臊。汉将乃儿戏,秦人空自劳。立马眺洪河,惊风吹白蒿。云屯寒色苦,雪合群山高。远戍际天末,边烽连贼壕。我本江海游,逝将心利逃。一朝感推荐,万里从英旄。飞鸣盖殊伦,俯仰忝诸曹。燕颔知有待,龙泉惟所操。相士惭入幕,怀贤愿同袍。清论挥麈尾,乘酣持蟹螯。此行岂易酬,深意方郁陶。微效傥不遂,终然辞佩刀。[361]

诗描写唐军凯旋时献俘的场面,以此称颂哥舒翰的战功。天宝十二载(753)五月,哥舒翰击吐蕃,收九曲之地。李希言有诗庆贺,远在长安的高适遥相和之,其《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云: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362]

李员外即李希言。[363]“九曲”,地名,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九曲者,去积石军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盖即汉大、小榆谷之地,吐蕃置洪济、大漠门等城以守之。”[364]史载九曲之地本在唐朝辖境,吐蕃贿赂鄯州刺史杨矩而得其地。天宝十二载五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365]。高适此诗歌咏此事。敦煌选本此诗题为“同吕员外范司直贺大夫再破黄河九曲之作”。“同”即同题赋诗之意,吕员外等人有贺哥舒翰战争获胜之作,高适以此诗和之。唐代御史大夫有“副相”之称,“副丞相”即哥舒翰。高适《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也是赞叹哥舒翰破九曲之作:“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大将何英灵,官军动天地。”[366]吕判官等随哥舒翰收九曲之地,并陪哥舒翰登多福七级浮屠赋诗,高适和之。诗歌颂“大将”用兵如神和官军声威之盛。高适《九曲词三首》歌颂哥舒翰,其一:“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其二:“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其三:“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367]这三首诗名为“词”,显然是用于歌唱的。诗歌颂哥舒翰这位“异姓王”的武功,因为他的战功陇右一带获得了太平和安宁。据说高适还有一首《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遣妾作歌舞,好时还道恶。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下堂辞君去,去后君莫错。”[368]《全唐诗》和《高适集》中皆无此诗,从高适与哥舒翰两人的关系来看,当为伪作。

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军驻守潼关,兵败被执,遂降,后被杀。[369]但唐后期人们对他似乎并无厌恶之情。当陇右陷于吐蕃时,人们更加怀念当年却敌立功的哥舒翰。薛逢《感塞》云:“满塞旌旗镇上游,各分天子一方忧。无因得见哥舒翰,可惜西山十八州。”[370]那么多守边的将军,没有一个能像哥舒翰那样战胜强敌收复失地。元稹《西凉伎》写哥舒翰治理陇右、河西时的社会景况,感叹今不如昔: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西凉之道尔阻修。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371]

诗人把唐朝西部大片国土的丧失归因于缺乏哥舒翰那样的良将,把昔日陇右、河西的安乐归结为有哥舒翰那样的名将驻守。

安史之乱后陇右地失,陇右节度使率兵镇守长安西北,杜甫笔下的郭英任节度使,其诗歌颂郭英抗击吐蕃守御长安的战功。《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诗歌咏这位名将:

诏发西山将,秋屯陇右兵。凄凉余部曲,赫旧家声。雕鹗乘时去,骅骝顾主鸣。艰难须上策,容易即前程。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松悲天水冷,沙乱雪山清。和虏犹怀惠,防边不敢惊。古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余孽尚纵横。箭入昭阳殿,笳吟细柳营。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宸极祅星动,园陵杀气平。空余金碗出,无复穗帷轻。毁庙天飞雨,焚宫火彻明。罘罳朝共落,棆桷夜同倾。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勇决冠垂成。妙誉期元宰,殊恩且列卿。几时回节钺,戮力扫欃枪。圭窦三千士,云梯七十城。……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人频坠涂炭,公岂忘精诚。元帅调新律,前军压旧京。安边仍扈从,莫作后功名。

郭中丞即郭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鹤注:“《旧史》言至德初,英迁陇右节度使,兼御史中丞,不言兼太仆卿。《新史》言禄山乱,拜秦州都督、陇右采访使,至德二载,加陇右节度使,不言兼御史中丞与太仆卿。此题曰《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可补二史之阙。当是至德二载秋八月作。”又引钱谦益笺注云:“《赵充国传赞》: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天水、陇西、安定、北地皆为山西。英,瓜州长乐人,故曰山西将。”安史之乱后,陇右陷于吐蕃,郭英名为陇右节度使,其实并不能镇守陇右。他的部队驻守长安西北,面对强敌吐蕃,他率领的行营部队称防秋兵。《杜诗详注》引朱注云:“吐蕃和好,久怀旧恩,故防边之法,不在惊扰,自古御戎,惟于镇静之中,默寓专征之意。”[372]郭英是郭知运之季子,郭知运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镇守西陲,甚为吐蕃所惮,开元九年卒于军。[373]至德初,肃宗兴师朔方,郭英继其父节度陇右,故有“部曲”“家声”之句。

哥舒翰部下有两位名将受到杜甫称颂,一位是王思礼。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云:

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服事哥舒翰,意无流沙碛。未甚拔行间,犬戎大充斥。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马鞍悬将首,甲外控鸣镝。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九曲非外蕃,其王转深壁。飞兔不近驾,鸷鸟资远击。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胸襟日沈静,肃肃自有适。潼关初溃散,万乘犹辟易。偏裨无所施,元帅见手格。太子入朔方,至尊狩梁益。胡马缠伊洛,中原气甚逆。肃宗登宝位,塞望势敦迫。公时徒步至,请罪将厚责。际会清河公,间道传玉册。天王拜跪毕,谠议果冰释。翠华卷飞雪,熊虎亘阡陌。屯兵凤凰山,帐殿泾渭辟。金城贼咽喉,诏镇雄所搤。禁暴清无双,爽气春淅沥。巷有从公歌,野多青青麦。及夫哭庙后,复领太原役。恐惧禄位高,怅望王土窄。不得见清时,呜呼就窀穸。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千秋汾晋间,事与云水白。昔观文苑传,岂述廉蔺绩。嗟嗟邓大夫,士卒终倒戟。[374]

王思礼是朔方军将领王虔威之子,出身高句丽,也是蕃将,故杜诗说他“出东夷”。这首诗写其一生的功绩,思礼少习军事,故诗云“童稚刷劲翮”。他先后隶属河东节度使王忠嗣、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麾下,初任押衙,历任右金吾卫将军、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金城太守、元帅府马军都将等,在陇右抗击吐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河湟一带的和平安定局面有他的功劳。安史之乱中,潼关失守,王思礼的部队西逃安化郡,朝廷欲处以军法。宰相房琯以为可收后效,劝谏肃宗,得到赦免。“潼关初溃散”以下十六句写这段经历,表达了对王思礼的谅解。在安史叛军进攻面前,连皇帝都西幸成都,何况一名偏裨将领?后任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在收复两京和平息安史之乱中屡立大功。

另一位是蔡希曾。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云: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375]

此诗原注:“时哥舒翰入奏,勒蔡子先归。”可见蔡氏系哥舒翰幕府武职僚佐,诗既以“勇”称颂其品性,又盛赞其武艺超群。刘方平《寄陇右严判官》诗:“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376]张蠙《赠李司徒》云:“承家拓定陇关西,勋贵名应上将齐。金库夜开龙甲冷,玉堂秋闭凤笙低。欢筵每恕娇娥醉,闲枥犹惊战马嘶。长怪鲁儒头枉白,不亲弓剑觅丹梯。”[377]这些将士都为安定陇右保护丝路通畅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