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述评

在人类发展史上,城乡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城乡隔绝、城乡对立、城乡一体。城乡一体是城乡融合的结果。国内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有关学者向来十分重视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理论解释和鲜明观点,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形成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从现有可查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城乡一体化,不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其他外国学者都没有具体、明确提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萌芽出现在16世纪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中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设想。基于当时的英国处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社会背景,社会上要求平等、均衡的呼声十分强烈,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幅人人平等、人人相爱的盛世蓝图。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化的不断进步,城乡矛盾突出并日益加剧。为了消除城乡矛盾和对立,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案。其中,以圣西门提出的“城乡社会平等观”、傅立叶关于“法郎吉”的“和谐社会”的论述以及欧文试图建立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的设想最具代表性。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城乡之间不平等发展进行了谴责和批判,提出了试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社会改良,消除城乡对立,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主张,未来社会要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尽管,这些解决现代城乡矛盾的方案在当时沦为空想,但却构建了现代城乡关系的早期设想,成为关于城乡关系的一种理想设计。[37]

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着眼未来,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学者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观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城乡之间的关系变迁,从本源上分析了产生城乡差别、尖锐对立的原因,前瞻性地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可能性,确定了城乡关系的最终目标,阐述了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共同提出并阐发了城乡融合理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恩格斯于1847年在其撰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进而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马克思于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提出了“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的观点[38]之后,1876年9月,恩格斯又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进一步对“城乡融合”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平衡、协调,即实现城乡融合。所谓城乡融合,就是“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39]

具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四个方面:(1)城乡分离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写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分离起源于分工,它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40](2)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41],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42](3)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曾指出,“消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无法实现的”。[43](4)未来实现城乡融合需要从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和发挥城市先导作用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44]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他们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5]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走乡村城市化的道路。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沿着城乡无差别到城乡分离、对立再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这一思路在展开。

随着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对于城乡融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列宁、斯大林也没有进行正面论述,但是他们结合俄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并强调了城乡经济结合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对于城乡一体的图像,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46]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城乡融合”的概念,但却十分有趣地提出了城乡必须“成婚”的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他提倡“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的缺点,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城和乡的结合,同时具备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这种理想状态下的城市被称为“田园城市”。为此,一度引发了流行欧美的田园城市运动。[47]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从城市发展的立场出发,生动论述了城乡关系的紧密性、平等性,城乡关联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城乡发展观,其实质仍然是“城乡融合”。[48]

除此以外,国外关于城乡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论述还有加拿大学者麦基提出的“城乡融合区域”理论,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的城乡融合设计概念,等等。当然,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学说,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不一一进行列举。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起源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乌托邦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以及现代城市学者和城市规划学者等关于城乡改进的表述。这些表述蕴含的观念和思想共同奠定了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对我国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协调、一体和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及实践工作者在改革中为解决我国特殊的问题而提出的,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物。其产生与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等发展密不可分。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最先使用这一概念的地方是苏南(苏州南部)地区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此后,这一概念为一些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使用,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49]而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或集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进行过理论探索。其中,毛泽东在探索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中,结合城乡发展实际逐步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工农并举”的城乡兼顾的思想[50]。毛泽东特别强调,“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51]邓小平始终坚持农业是根本,特别重视城乡协调发展,提出城乡互补、工农互依的思想。邓小平强调,“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52]江泽民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互动的思想[53],并探索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奠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政策取向的理论基础。胡锦涛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54],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城乡要协调发展,即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要协调发展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55]“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56]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或集体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或者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和发展,都是基于我国国情,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在实践中为全国各地当时以及下一步如何推动城乡协调、一体和融合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和道路。从国内学术界对城乡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多集中于对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关系的内涵和特征、经验和模式总结、指标评估、实现条件、阻碍因素、发展思路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在研究内容上趋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多从单一领域着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总的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其所产生的推动力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正是本书在研究中要着力克服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