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外经济一体化对内部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
本书模型涉及两个国家、三个地区、两种要素,并包括制造业和农业两部门。根据得出的9个非线性联立方程组的均衡等式,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模拟出6种不同的情况,研究国内运输成本与工资差异之间的关系,并绘出T与w1/w2的坐标图。
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相关文献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本书变量赋值如下。
资本密集度:0≤β≤1。
制成品之间替代弹性:δ=5。
边际投入:d=0.5。
制成品支出份额:μ=0.4。
运输成本中,假设地区内的运输成本为零:T11=0,T22=0,T00=0。
国内两个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相等,沿边地区对外运输成本小于内地对外运输成本:T12=T21=T(1≤T≤2);T01<T02(T01=1,T02=2.2)。
(一)国外是制造业国家
图2-1 国内经济集聚在边境地区(国外是制造业国家)
注:具体赋值为θ1=0.3,θ2=0.2,θ0=0.5,λ1=0.6,λ2=0.4。
图2-2 国内经济集聚在内地(国外是制造业国家)
注:具体赋值为θ1=0.2,θ2=0.3,θ0=0.5,λ1=0.4,λ2=0.6。
当境外是制造业国家时,如果国内初始状态是在边境地区集聚(见图2-1),在国内运输成本低于1.7的范围内,w1/w2的值都小于1,经济都会集聚在内地。如果国内初始状态是在内地集聚(见图2-2),在国内运输成本低于1.9的范围内,生产要素也一直保持向内地流动。当国内运输成本值相当大(大于1.7或者大于1.9),集聚在内地的中心外围结构才会被瓦解。随着国内运输成本继续增加,区域间贸易壁垒极高,地区之间趋近封闭时,w1/w2的值甚至超过1,边境成为具有较大集聚规模的地区。可以说无论初始经济规模较大的是边境地区还是内地,当运输成本较低时,经济都保持在内地集聚的状态。在国内运输成本变高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地理结构会转向均衡分布或者向边境集聚。究其原因是开放经济环境中,国外制造业国家使封闭条件下(T值接近2)国内地区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减弱,一方面国外制造业国家厂商和其生产的差异产品的存在,使国内消费者购入国外商品的成本降低,导致国内的“生活费用效应”降低,这时国内消费者迁入国内其他地区的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国外制造业国家的存在使国内生产商生产的大部分商品可以销往国外市场,国内的“市场接近效应”降低,国内厂商迁往国内其他地区的动机也减弱。当前后向关联产生的向心力不断减弱,并小于离心力时,原来的集聚状态就会失去稳定性,国内经济会向对称均衡分布格局转变,甚至倾向分布在边境地区。
在国内经济是对称结构,国外是制造业国家的情况下(见图2-3),随着国内运输成本的变化,w1/w2的值始终小于1,内地的工资水平一直高于边境地区,劳动力一直向内地流动,这种集聚状态是稳定的。但资本密集度的高低影响倒“U”型曲线的拐点。当制造业部门资本密集度较低时(β=0.2),随着国内两个地区之间运输成本增加(T12=T21=T增加),w1/w2值呈倒“U”型变化,T为1.2~1.3时,w1/w2值最大,最终w1/w2收敛值较低,接近0.966,也就是说内地的工资会远远高于边境地区,会吸引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内地,最终国内经济会高度集聚在内地。当制造业部门资本密集度较高时(β=0.5),w1/w2的最大值是T在1.4至1.5的范围内,此后w1/w2收敛值接近0.968,β=0.9时,w1/w2收敛值接近0.97。可见稳定的中心外围地理结构形成时的国内运输成本水平和集聚度与资本密集度有关。
图2-3 国内经济是对称结构(国外是制造业国家)
注:具体赋值为θ1=0.25,θ2=0.25,θ0=0.5,λ1=0.5,λ2=0.5。
(二)国外是农业国家
当国外是农业国家时,无论国内经济集聚在边境、内地还是对称结构(见图2-4、图2-5、图2-6),国内经济地理结构变化只与国内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有关。我们看到β=0.2时,w1/w2最终保持在小于1的范围内,较低的资本密集度说明国内外制造业差距不大,这时边境地区对于国内制造业厂商吸引力很弱,经济最终仍集聚在内地。当资本密集度提高时,国内制造业相比境外具有一定的优势,境外对于国内制造业商品的需求增加,部分国内制造业厂商为了占据境外市场,在国内运输成本较高时,会迁移到地理位置更为方便的边境地区,因此我们看到在β=0.9、T大于1.5时,w1/w2会高于1,在国内经济集聚在内地,T在1.2至1.5的范围内时,w1/w2接近1。
图2-4 国内经济集聚在边境(国外是农业国家)
注:具体赋值为θ1=0.5,θ2=0.3,θ0=0.2,λ1=0.6,λ2=0.4。
图2-5 国内经济集聚在内地(国外是农业国家)
注:具体赋值为θ1=0.3,θ2=0.5,θ0=0.2,λ1=0.4,λ2=0.6。
图2-6 国内经济是对称结构(国外是农业国家)
注:具体赋值为:θ1=0.4,θ2=0.4,θ0=0.2,λ1=0.5,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