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卷·世家
齐太公世家
【导读】
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强国,起于姜太公立国,亡于大夫田氏代齐。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兴周灭商,被封在营丘,建立齐国。齐国地理位置优越,不但依山傍海,而且土地肥沃。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利用鱼盐之利,通工商之业,齐国逐渐成为富庶之国。后来,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蛮夷,并与诸侯会盟,成为五霸之一。桓公去世之后,齐国渐趋衰落。经过崔杼、庆封之乱,元气大伤,终为大夫田氏所取代。
太公佐周灭商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1],东海上人[2]。其先祖尝为四岳[3],佐禹平水土甚有功[4]。虞夏之际封于吕[5],或封于申[6],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7],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8]。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注释】
【译文】
【引文1】太公望吕尚,东海边上的人。太公的祖先曾经做过四岳的官职,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很大的功劳。虞夏之际,封在吕城这个地方,也有的被封在申这个地方,姓姜氏。夏商的时候,申地和吕地有的封给了旁支的人,以致后世子孙有很多人沦为平民,吕尚就是他们的后代。吕尚本来姓姜,后来以封地为姓,所以称为吕尚。
【原文】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1],以渔钓奸周西伯[2]。西伯将出猎,卜之[3],曰“所获非龙非彲[4],非虎非[5],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6],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7]?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8]。
【注释】
【译文】
【引文1】吕尚曾经十分贫穷,年纪老的时候,利用钓鱼的机会求见周部落的西伯侯姬昌。西伯侯准备出外打猎,卜了一个卦,卦辞上说:“所得到的既不是龙也不是螭,既不是老虎也不是熊,得到的是霸王的辅佐。”于是西伯侯出去打猎,果然在渭水的北岸遇上了太公,西伯侯与太公交谈之后十分高兴,说:“我的先君太公曾说‘一定有圣人到周国来,周国能依靠他兴盛’。您就是这个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所以称他为“太公望”,西伯侯与他一起坐车回去,还拜吕尚为师辅之官。

渭水垂钓
【原文】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1]。纣无道[2],去之。游说诸侯[3],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4],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5],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6]。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7],然要之为文武师[8]。
【注释】
【译文】
【引文1】有人说,太公见识广博,曾经侍奉商纣王。商纣无道,他就离开了。此后他游说诸侯,没碰上赏识他的人,最终才向西归附了西伯侯。有的人说,吕尚是隐士,隐居在大海之滨。西伯侯被拘禁在羑里,散宜生和闳夭素听说吕尚贤明就把他召请过来。吕尚也说:“我听说西伯侯有圣贤之才,又赡养老者,为什么不到那里去呢?”三人为西伯侯求取美人和珍宝献给纣王,以此赎回西伯侯。西伯侯因此被释放,回到周国。虽然吕尚归附周国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都说他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军师。
【原文】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2],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3]。周西伯政平[4],及断虞芮之讼[5],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6],大作丰邑[7]。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注释】
【译文】
【引文1】西伯侯姬昌从羑里逃脱之后,和吕尚图谋施行德政以颠覆商朝的统治,这些计策多数是用兵之道和奇谋良策,所以后世谈论用兵之法以及周朝的权术,都推崇姜太公吕尚是主要谋划者。西伯侯政治清平,消除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而诗人们都说西伯侯承天命而号为“文王”。文王讨伐崇国、密须、犬夷,大规模修建丰邑。如果把当时的天下分为三份,那么三分之二已经归顺周国,这些多半是出自太公的谋划。
【原文】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1],东伐以观诸侯集否[2]。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3],右把白旄以誓[4],曰:“苍兕苍兕[5],总尔众庶[6],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7]。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8]。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i。
【注释】
【译文】
【引文1】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即位。九年之后,武王打算实行文王的统一事业。向东面征伐商纣,试探一下诸侯们是否会响应。大军出征的时候,吕尚左手拿着黄金装饰的铜钺,右手拿着白旄誓师道:
【引文1】“苍兕啊苍兕,率领你的军队,乘着你的船只,迟到的就要斩首。”到达孟津的时候,诸侯事先没有约定而前来的有八百个。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商纣了。”武王却说:“还不到时候。”接着率领军队返回周国,与太公一起写了《泰誓》一篇。
【原文】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1],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2],誓于牧野[3],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4],登鹿台[5],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6],群公奉明水[7],卫康叔封布采席[8],师尚父牵牲[9],史佚策祝[10],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11],以振贫民[12]。封比干墓[13],释箕子囚。迁九鼎[14],修周政,与天下更始[15]。师尚父谋居多。
【注释】
【译文】
【引文1】二年之后,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还囚禁了箕子。武王将要讨伐纣王,用龟甲卜卦时显示的卦象是不吉利,暴风雨突然降临。大臣们都很害怕,只有太公坚持劝勉武王讨伐商纣,于是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武王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纣王的军队吃了败仗,纣王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被追上来的周军杀死。
【引文1】第二天,周武王站在土地神庙前,公卿们捧着清水,卫康叔布置彩席,吕尚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史佚奉册书祝祷禀告神灵,声讨纣王的罪行。周武王又分发鹿台的存钱,发放钜桥的粮食,以救济贫苦百姓。还筑土增高比干的坟墓,释放箕子,迁移象征天子尊位的九鼎,修明周朝的政治,与天下民众一起除旧迎新。以上这些措施多出自吕尚之手。
【原文】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1],封师尚父于齐营丘[2]。东就国[3],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4]:“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5]。”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犂明至国[6]。莱侯来伐[7],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8]。莱人,夷也[9],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10],是以与太公争国。
【注释】
【译文】
【引文1】此时武王已经平定了商朝,称王于天下,便封吕尚于齐国的营丘。吕尚向东去了自己的封国,在路上住宿,走得很慢。旅舍的主人说:“我听说时机很难得到却很容易失去。客人睡得很安心,实在不像是到封国就任的人啊。”太公听说之后,半夜穿好衣服上路,黎明的时候到达封国。正好遇上莱侯前来攻打,和吕尚争夺营丘。营丘的旁边是莱国。莱人是夷族,适逢纣王乱政而周朝初定天下,周还没有来得及安定远方的国家,所以莱人来和太公争夺营丘。
【原文】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1],淮夷畔周[2],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3]:“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4],北至无棣[5]。五侯九伯[6],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7],为大国。都营丘。
【注释】
【译文】
【引文1】太公到了齐国,修明政治,顺应当地的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各个行业,再加上鱼盐带来的利益,百姓多归顺齐国,齐国成为大国。到周成王幼年登基的时候,管叔和蔡叔作乱,淮夷背叛周朝,周王室派召公命令太公说:“东到大海,西至黄河,南达穆陵,北抵无棣。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五侯九伯,如果他们犯了错,你都可以征伐。”齐国得到了征伐诸侯的权力,成为大国,定都营丘。
齐桓公争位
【原文】
桓公元年春[1],齐君无知游于雍林[2]。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管仲劫杀公子小白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3],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4]。次弟小白奔莒[5],鲍叔傅之[6]。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7]。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8]。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9]。小白详死[10],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注释】
【译文】
【引文1】齐桓公元年的春天,齐国国君无知游玩于雍林。雍林人曾与无知结怨,等他到这里游玩的时候,雍林人杀死了无知,并告诉齐国的大夫说:“无知杀襄公而自立为王,臣等将他诛杀,希望大夫重新拥立一位应当继位的公子,我们一定听从他的命令。”
【引文1】当初,齐襄公将鲁桓公灌醉并把他杀死,和桓公的夫人私通,诛杀臣民多有不当,贪恋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兄弟怕惹祸上身,所以公子纠投奔鲁国,这是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君之女。管仲、召忽辅佐他。小白投奔莒国,鲍叔辅佐他。小白的母亲是卫君之女,受到卫釐公的宠爱。小白自小就亲近大夫高傒。雍林人杀死无知、商讨另立新君的时候,高傒和国氏二人先暗中到莒国把小白迎接回国。鲁君听说无知死了,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还派管仲率领军队拦住从莒国到齐国的通道,管仲用弓箭射中了小白腰带上的钩子。小白假装被射死,管仲派人飞快地将这一消息告诉鲁君。鲁君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就不着急赶路,走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个时候小白早已到达,高傒拥立他即位,小白就是齐桓公。
【原文】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1],已而载温车中驰行[2],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3]。秋,与鲁战于乾时[4],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5]。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6]。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7]。召忽自杀,管仲请囚[8]。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9],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10],斋祓而见桓公[11]。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注释】
【译文】
【引文1】桓公被射中腰带的钩子,以装死骗了管仲之后,接着就坐上带有帐篷的车子飞快地前进,又有高傒和国氏等人的接应,所以先回到齐国而得以即位,他派兵抵挡住鲁国的军队。这年秋天,齐国与鲁国在乾时大战,鲁军败退,齐军断绝了鲁军撤退的道路。桓公送信给鲁君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杀他,请鲁国自己把他杀了吧!召忽和管仲是我的仇人,请把他们交给我,我非得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如果你们做不到的话,我就派军队去围攻鲁国。”鲁人十分害怕,就在笙渎之地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求把他囚禁起来。桓公即位之后,发兵攻打鲁国,心里本想杀了管仲。这个时候鲍叔牙对桓公说:“臣有幸能跟从您,现在您终究登上了王位。您的地位尊贵,臣无法使您的地位更加荣耀了。您如果治理齐国,用高傒和叔牙就足够了。您如果想称霸,那么非得用管仲辅佐不可。管仲所在的国家一定会有威望,此人不可或缺啊。”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假装说得到管仲后把他杀掉才甘心,实际上是想重用他。管仲知道他的用意,所以就请求前往齐国。鲍叔牙亲自去迎接管仲,到达堂阜的时候替他卸下镣铐,让他斋戒祭祀之后去拜谒齐桓公。桓公用很隆重的礼仪接待他,并任命他为大夫,主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