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在参照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外延和制造业竞争力,确定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衡量指标并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与集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其次,从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角度,分析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从空间经济角度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再次,从产业融合的视角,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过程,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模型和融合效应,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内在动力、外在动力以及融合模式。复次,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最后,总结本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阐述本书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二、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目的是提出问题,重点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厘清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简要阐述本书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晰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归纳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外延的分类,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和中间需求率的方法,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外延统计口径;同时,根据制造业竞争力的定义,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现实情况,界定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质内涵;并对已有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的经验研究进行总结,综述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式和效应,最后总结评述目前的研究。
第三章为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本章分析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制造业升级的紧迫性,同时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第四章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分析。首先,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样本数据,分析我国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而分别对东部和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比较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分析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第五章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分析。本章利用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如何?二是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程度如何?三是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具有边界溢出效应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如何?
第六章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从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产业融合程度、政府规模五个方面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运用我国2004—2014年2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主要从制造业集聚、城市化水平、创新发展水平、政府规模和工业化水平等方面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2004—2014年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固定SDM模型进行估计,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为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有效途径即产业融合分析。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模型和融合效应,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基础动力、内在动力以及外在动力,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价值链的相互渗透、延伸、重组作用方式,总结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模式。
第九章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分析。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基础条件,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从行业和地区层面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
第十章为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总结全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书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竞争力与产业融合问题,涉及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制度、政策等方面,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系统性较强的问题,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书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依据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本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体现为:一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产业演化分析法,揭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的历史渊源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演化发展过程。二是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方法,以厘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并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三是从产业融合的视角,运用价值链理论、分工理论、创新理论、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内在作用机制,探索产业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的模型和效应。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从而评价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情况,倾向于理性的判断,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是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超越社会价值判断,具有客观性,并且可依据事实对研究结论进行检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此,本书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书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外延、制造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等方面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在实证分析方面,一是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来分析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二是运用2004—2014年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三是运用2004—2014年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产业融合程度、政府规模、制造业集中度、对外开放程度等指标,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四是运用2004—2014年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固定SDM模型进行估计,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
(3)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对相联系的客观事物进行比较,评价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以此判断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特点、归类及趋势。本书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合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外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对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的融合水平;对比分析各省市(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使得分析结论更为全面,为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纵观全书,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并重,现实背景中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使研究更加细微,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更强。
根据前文分析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