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为:(1)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大国地位大幅提升。2011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创新投入总量不断增加。我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大幅超越其经济发展阶段,领先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在知识产出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等方面。(3)制造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逐步优化。我国制造业逐步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迈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在内的高技术产业都具有突出表现。(4)我国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取得可观成绩。在“引进来”方面,我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价值链垂直分工下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引进外商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更是表现出强劲的态势,截止到2015年底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85.28亿美元。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较高但仍处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加剧、落后产能淘汰难度大;制造业集聚程度各区域差别较大。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也随之增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1)规模不断扩大。在总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增加值逐年提高,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从增加值角度看,各细分行业增加值都有明显提升,其中金融业增加值提升最多。(3)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总人数2562.7万人,相比2004年的1528.0万人增加了1034.7万人,其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新增就业最多为271.8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新增就业为223.4万人,各细分行业就业人数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2005—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和服务业贡献率总体呈现递增趋势,2005年对GDP和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17.10%、38.31%,而到2013年则分别为27.34%和44.27%。(5)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开始由低端向高端转化。通过TiVA数据库2011年对61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算,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新西兰的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业GVC地位指数最高,其次是中国,印尼最低;在邮政与电信服务业GVC最高的为巴西,中国排名第十位,在金融中介服务中中国位列第二。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发展层次低、集聚水平不高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因此,应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实现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因此,应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