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解读一:新时期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使命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其发展事关全局和长远。过去五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成绩斐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有力支撑。未来五到十年,置身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大量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蓬勃涌现的新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历史使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谋篇布局,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要旨,加快壮大做强,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新动力,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以“创新”为根本,紧紧把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产业发展已经储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截至“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领域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竞争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领域国际化进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活跃,涌现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力地带动了传统产业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从国际上看,未来五到十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突破的关键时期,可能引发国际产业分工、能源版图分布、经济贸易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些情况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未来一段时期,必须坚守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思维贯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而不是走低附加值、粗放式发展的道路。聚焦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二是要坚持供给创新。大幅提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创新资金、人才等支撑产业发展关键要素的供给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创新要素撬动产业高质可持续发展的倍增效用。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加快破除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有利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以“壮大”为核心,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的是出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在即的背景下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考虑。那段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更聚焦于“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等。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肩负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新使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势更加紧迫、更加严峻,时不我待、不进则退。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才能在前期努力成果的基础上,成长壮大为接续传统产业的新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为此,首先要与时俱进,沿袭“十二五”时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具有动态变化特征这一认识,结合当前大量产业新增长点更迭涌现、产业融合态势明显等趋势,重新理清“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和规模。将之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7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合并增补为网络经济、生物、高端制造(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绿色低碳(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5大领域8大产业。其次,在“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目标中,明确“壮大”这一主题是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核心要务。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在10万亿元级别的新的支柱产业,并能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产业新增长点。此外,在未来五年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中,进一步明确要立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壮大”这一目标,全力提升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打造一批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国际化水平,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创新要素的制度环境等各项重点任务。
三、以“引领”为主旨,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未来五年,伴随信息、生物、材料、节能与新能源领域技术进步持续推进且广泛深入渗透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精准医疗、生物合成、清洁生产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演化为网络经济、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在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繁荣可持续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尽管不同时代背景下或者不同国别和地域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范围有所变化,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两个本质特点没有变化,意味着其发展必然事关国家经济能源安全等全局、事关未来科技经济变化的长远,能够代表全球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流方向,是引领一国或地区产业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基于上述认识,“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紧紧围绕三个“面向”。一是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未来。密切对接《“十三五”规划纲要》,着眼当前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新趋势,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二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繁荣可持续的重大需求。把握产业发展日趋融合、绿色、智慧、数字化等特征和规律,加快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绿色技术向各行各业的渗透应用,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位于产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同时,还能引领带动传统产业提升附加价值,向中高端持续迈进,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生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面向资源要素环境变化的客观约束条件。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清洁高效、发展初期对资本积累要求高等特征,面对当前劳动力成本攀升、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的大趋势,进一步释放网络、数字、生物、材料、节能减排等技术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王昌林 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