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对提高国民经济效益,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就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件商品的价值为:w=c+v+m

如果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c+v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在这里称商品的“成本价格”的那部分价值,指的就是商品成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是商品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基本的经营目标就是向社会提供商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要以商品的销售收入补偿在商品的生产经营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后取得盈利。只有这样,企业以至整个社会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商品价值、成本、利润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仍然由三个部分组成:

(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

(2)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

(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

从理论上讲,上述的前两部分,即c+v,是商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

综上所述,可以将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马克思关于商品产品成本的论述是对成本经济实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考虑劳动耗费的价值尺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社会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

理论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已经耗费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而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成本。两者的差别是理论成本不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偶然因素和异常情况的消耗,只对正常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计量,而实际成本往往受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当期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的影响。

二、成本的作用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了成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是产品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

成本是企业生产消耗的客观范畴。任何企业要维持起码的简单再生产,保证继续经营的必要条件是首先补偿其在生产中发生的耗费。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成本是企业确定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这一耗费补偿的价值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再生产就不能够按照原有的规模进行。如果这样的企业比较多,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势必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供求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例如,产品设计是否合理、原材料消耗是否节约、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固定资产是否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优劣、产品产量的多少、生产组织是否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又如,正确确定和认真执行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的成本计划指标,可以事先控制成本水平和监督各项费用的日常开支,促使企业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努力降低各种耗费。再如,企业通过对成本的对比和分析,可能及时发现在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上的节约或浪费情况,以总结经验,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说,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指标。既然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指标,企业就可以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监督、考核和分析等来促使企业及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努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商品经济中,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产品价格应大体上符合其价值。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都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在现阶段,人们还不能直接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计算成本,通过成本间接地、相对地掌握产品的价值。因此,成本就成了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当然,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国家的价格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市场竞争的态势等。所以产品成本只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努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成本是其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价格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多少;而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成本会计的发展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这时各种劳动的结合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核算,因此生产成本核算被提出来。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阶段

成本会计先后经历了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现代成本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四个阶段。成本会计的方式和理论体系,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第一阶段: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1920年)

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簿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开始萌芽。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成本会计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从成本会计的目的来看,成本会计是为了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所以,初创阶段的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

2.第二阶段: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1945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制造业中发展起来的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法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代成本会计主要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和成本预测,为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提供条件。

3.第三阶段: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6—1980年)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管理的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学和电子计算机科学等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成本会计发展重点已由如何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发展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

4.第四阶段:战略成本会计阶段(1981年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成本管理的视角应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此时,战略相关性成本管理信息已成为成本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形成了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日趋深化的。于是,目标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方向

1.明确工作方向

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也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因为这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了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是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2.提高成本会计水平

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3.改进信息管理手段

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