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组织

一、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是保证成本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不重视基础工作,成本会计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难以保证工作质量,也就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

(一)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

(4)其他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也不例外。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建立适合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劳务等。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明确各单位工作业绩以及总体评价与考核的需要,应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制定结算价格的主要依据有:

(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为内部结算价格;

(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价格。

除上述计价方法外,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结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合理的结算价格。

(三)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的计量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对准确。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管理严格,但账面不符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四)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消耗定额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的标准时,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消耗定额是将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的。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五)颁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章程和规则。规章制度是人们行动的准绳,是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证。

企业内与成本会计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材料收发领用制度、物资盘存制度、费用开支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随着生产的发展、经营情况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二、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成本会计制度等。

(一)设置成本会计机构

成本会计机构是指企业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单位,是企业会计机构的组成部分。设置成本会计机构应明确企业内部对成本会计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坚持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统一与分散相结合、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二十一条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六条都规定,是否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由各单位根据自身会计业务的需要自主决定。一般而言,一个单位是否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往往取决于下列各因素:

(1)单位规模的大小。一个单位的规模,往往决定了这个单位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也决定了会计机构的设置与否。一般来说,大中型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事业行政单位,以及财务收支数额较大、会计业务较多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都应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如会计(或财务)处、部、科、股、组等,以便及时组织本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核算,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2)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经济业务多、财务收支量大的单位,有必要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以保证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3)经营管理的要求。有效的经营管理是以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全面系统为前提的。一个单位在经营管理上的要求越高,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就相应增加,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高,从而决定了该单位设置会计机构的必要。

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方式。

(1)集中工作方式,是指成本会计工作中的核算、分析等各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车间等其他单位中的成本会计机构和人员只负责登记原始记录和填制原始凭证,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审核、整理和汇总,为厂部进一步工作提供资料。

(2)分散工作方式,亦称非集中工作方式,是指成本会计工作中的核算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分散由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分别进行。厂部成本会计机构负责对各下级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全厂成本进行综合的核算、分析等工作。

(二)配备成本会计人员

在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中,配备足够数量、能够胜任工作的成本会计人员,是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关键。成本会计人员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如下:

(1)审核公司各项成本的支出,进行成本核算、费用管理、成本分析,并定期编制成本分析报表。

(2)每月末进行费用分配,及时与生产、销售部门核对在产品、产成品,并编制差异原因上报。

(3)进行有关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做好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工作。进行成本的汇总、决算工作。

(4)协助各部门进行成本经济核算,并分解下达成本、费用、计划指标。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有关盈亏预测工作。

(5)评估成本方案,及时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6)保管好成本、计算资料并按月装订,定期归档。

(三)制定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指对进行成本会计工作所做的规定。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内容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的有关规定,指导着成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这也被称作广义的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组织和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会计基本准则、有关具体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企业内部成本会计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分工及职责权限。

(2)关于成本定额、成本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方法。

(3)关于存货的收发领退和盘存制度。

(4)关于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传递流程。

(5)关于成本核算的规定,包括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成本核算账户和成本项目的设置,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方法,在产品计价方法等。

(6)关于成本预测的制度,包括预测的资料收集要求,一般方法与必要程序等。

(7)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包括有关原始凭证的审核办法,有关费用的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差异信息的反馈程序与时间限制,控制成本业绩的考核与奖惩办法等。

(8)关于成本分析的制度,包括成本的一般方法、指标种类及计算口径等。

(9)关于成本报表的制度,包括成本报表的种类、格式、编制方法、传递程序、报送日期等。

(10)关于企业内部劳务、半成品、材料转移价格的制定和转账结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