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政建置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勉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西部,在汉中盆地西端,处于汉江上游发源地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0′34"~106°57′52",北纬32°53′31"~33°38′10"。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为汉江流域平川地带。东西宽约65公里,最东端为褒城镇的连峰村,最西端为青羊驿镇板庙村。南北长约140公里,最南端为小河庙乡蒲家坝村,最北端张家河乡金家庄村。全县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四邻分别为:东接汉中市汉台区,南邻南郑县,西靠宁强县、略阳县,北与留坝县、甘肃省两当县接壤。
县城原名菜园子,1935年县治由老城(武侯街)迁此,取名菜园镇。1957年改名城关镇,1995年11月后更名为勉阳镇。县城距汉台区(汉中市区)39公里,距南郑县城(经汉台区)51公里,距宁强县城82公里(高速公路为59公里),距略阳县城70公里,距留坝县城103公里,距凤县城(经留坝)177公里,距两当县城(经凤县)211公里。距省会西安市275公里(经西安-汉中高速公路);距首都北京市铁路(经河南)1730公里,经山西铁路1675公里。
第二节 建置沿革
古代建置
勉县地域在战国初为白马氐东境,后属蜀,秦朝属褒县。
西汉初,由褒县划出外河坝以西部分地建沔阳县。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高帝九年(前198)汉中郡“治西城,属县十二”,十二县中有沔阳县,即今勉县地。《汉书》载:汉中郡的属县为“西城(安康)、锡、安阳、旬阳、长利、上庸、武陵、房陵、南郑、城固、褒中、沔阳”十二县,后四县在今汉中境内。沔阳县属益州汉中郡。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占据汉中,沔阳属汉宁郡;刘备建蜀汉政权,汉中属益洲,曹魏景元四年(262)置梁州,沔阳属梁州汉中郡;西晋建兴三年(315),沔阳为仇池氐族杨茂搜所据。东晋永和三年(347),梁州收复,沔阳属梁州。东晋宁康元年(373),梁州为前秦苻坚所据;东晋太元九年(384)收复,沔阳复属梁州汉中郡;义熙元年(405),梁州为后秦所据,四年(408)收复,沔阳仍属汉中郡。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取其地”,置华阳郡,寄治白马城(今武侯镇武侯街),沔阳县属梁州华阳郡。梁天监三年(504),汉中太守夏侯道举郡降魏,沔阳县属北魏华阳郡;北魏正始二年(505)分沔阳县,东设华阳县(迁治所黄沙街),西设沔阳县(治所旧州铺)、嶓冢县(治所铜钱坝)。西魏至北周((535~581),沔阳属兴州。隋开皇元年(581)撤沔阳县,三年(583)撤华阳县,皆并入嶓冢县(治所武侯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嶓冢县为西县,属汉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复置梁州,西县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划十道,梁州为山南道辖,西县属之;唐开元二十一年(737),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西县属山南西道汉中郡;唐乾元二年(759)复汉中郡为梁州,西县属之。唐兴元元年(784)三月,德宗因避战乱来汉中,六月,乱平,德宗返长安时,升梁州为兴元府,西县升为“次畿县”,属山南西道兴元府。五代时西县仍属兴元府。
北宋初,废道置路,西县属陕西路兴元府,宋至道二年(996),西县属利州路大安军(治所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三年(997)废大安军为大安县,大安、沔阳两县隶属利州路兴元府。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宋平蜀后,“西县当要冲,直属朝廷”(见《郡国县道记》)。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为东西两路,西县属利州东路兴元府。南宋开禧三年(1207),将原设在今略阳地的沔州,移至今黄沙镇(前《勉县志》误为“旧州铺”)。南宋保祐六年(1258),蒙古大军占领利州后,在黄沙设铎水县。
元代初,改兴元府(汉中)为兴元路,元至元四年(1267),沔州隶属广元路,辖铎水县、西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西县。
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元路为汉中府,省铎水入沔州;四年(1371)知州王昱迁沔州治于西山谷口(今武侯街),七年(1374)七月,降沔州为沔县,属汉中府,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沔县属宁羌州(今宁强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复属汉中府。
清代,沔县属汉中府。
中华民国及当代建置
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汉中府,设汉中道,沔县属之;十七年(1928)废道,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在汉中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沔县属之。1935年2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占领沔县,成立沔县苏维埃政权,属苏维埃川陕省(治四川通江);2月26日红军北上后,沔县苏维埃政权消亡。是年8月,沔县县城由武侯街迁于菜园镇(今县城)迄今。1949年12月,沔县解放后,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公署;1950年属陕南行署;1951年属陕西省南郑专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汉中专区专员公署;1964年9月改“沔县”为“勉县”;1968年起属汉中地区;1996年汉中地区改为汉中市,勉县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