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追寻教育的诗意
王业生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平淡的生活有了诗意,人生就多了安详与宁静。归有光曾在自己的项脊轩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精神之富足远胜于物质之丰多,有了诗意的人生,身居陋巷,他感到的也是静雅之美。
作为一个从教者,能从教育的实践中发现诗意,这样的教育人生应该是幸福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也应该是真正的教育。
事实上,真正的教育从没有离开过诗,不少教育家也总与诗为伴。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有了《诗经》的传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陶行知,以诗启蒙,用他的教育哲理诗引导着人们对教育的深深思考;徐特立每天早晨一首诗,教化学生,被世人传为佳话。
在我身边的教师中,郭凤同志是为数不多的拥有诗人情怀的一位,或者说她是教师中为数不多的诗人。翻开她的诗稿《左手指月》,清新的诗意扑面而来。
文学的种子在她的心中很早植下。初中求学,她即是学校《春芽报》的编辑,其文学之心、诗人之心那时已如一棵新苗,开始成长。到大学,再到工作,一路走来,诗歌一直伴随其左右,可以说诗歌记录了她人生成长的轨迹。屈指算来,她创作的诗歌已有千首之多。这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多产的诗人。最重要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诗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她已经习惯于用一个诗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用诗意的灵魂去欣赏生活的快乐和忧伤,用诗化的热情去面对学生和校园。
更令人欣慰的是,郭凤写诗,没有那种处江湖之远、隐居山林的无为,也没有驿外断桥、风雨黄昏的忧伤,更没有枯藤老树、斜阳西风的萧瑟,她可以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看一池水的清澈,一树梅花的静香。她是带着诗心和热情,拥抱生活,漫步校园,走进课堂,用一颗诗心教化和感染着她深爱的学生,让教育生活变得那样典雅和静美。学校举办的“春联义写活动”,在她的笔下是“一纸云烟春唤来,万丈豪情操健笔,满腔胆略扫浮埃”,何其豪放!她眼中的雪后校园:“校园又见琼枝低,玉树芳花披秀衣。雅士为吟觅丽句,园丁兴学悟禅机。”秋日漫步校园,也吟句:“天气渐寒岁渐深,红肥绿瘦胜阳春。西风日日上颜色,果实累累益动人。岁月不待驹过隙,生涯犹如木添轮。”既让人欣然于收获之喜悦,又不得不感叹光阴之紧迫!
郭凤的诗歌多是古体诗,足以见其古文化的积淀之深。深受古典文化的浸染,其气质自是脱俗,关键是她的诗文和才华,如校园里的一缕春风,吹动校园文学的一池春水,吹过学生和教师的心灵,为学校的文学社团带来了活力。其诗歌的魅力感染了他们,让不少学生和教师爱上了诗歌,爱上了生活,爱上了文学,以至于高考捷报、中招夺冠、春节祝福……老师们多有诗歌相和。诗歌在这里有了一片繁荣的净土,教育也因为诗歌而春意盎然。
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对学校创业和发展的艰辛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淮阳一高从拓荒西城,艰辛起步,从铢积寸累、筚路蓝缕,到叩开清华、北大的校门,在这片荒芜之地耸起一片繁华,其中之味能有几人可解?“沐雨栉风一路来,生涯紧临三尺台”,郭凤以她的诗心,以对学校的一腔挚爱,以自己的如椽之笔,撰成《淮阳一高赋》,写出了一高人的坚韧和顽强,写出了一高人的奋斗和无畏,也写出了一高人的理想和豪迈。一把辛酸,其味谁解?仔细吟诵,不由热泪暗垂。
古人对师者的注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当前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现代教育家无不认为,教育应该回归个体,让生命快乐、温暖而幸福,悟天地人事,唤灵魂觉醒。诗者,言志也,它可以是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寄托。从此意义上说,师与诗是应该相结合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作为一个教师,真应该有一点诗意,那样,我们在塑造灵魂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归宿,寻求一点慰藉。教育即生活,生活亦教育,真希望每一个教育者能有一颗诗心,能从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一点诗意,追寻教育的诗与远方。如斯,教育不只是枯燥的训练、忙碌的批改,也不再只是繁重的压力,应试的无奈!真如斯,也许是教育之幸!
是为序。
2019年10月23日
(王业生,淮阳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河南省中小学幼儿教育专家、全国十佳中学校长、国家级优秀教师,周口市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