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1927—193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龙源口大捷

|交战时间| 1928年6月22—23日

|交战地点| 江西省永新县、宁冈县交界的龙源口地区

|交战双方| 红4军第28、第29团和第31团1个营;江西国民党军第9师第25、第26、第27团

|指挥将领| 毛泽东、朱德、王尔琢;杨池生、杨如轩

|武器装备| 我方:步枪、花机关、驳壳枪、迫击炮、长矛、梭镖等;敌方: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等

|交战结果| 红军歼敌1个多团,击溃2个团

龙源口大捷,是1928年6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在江西省永新县、宁冈县交界的龙源口地区,反击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四次“进剿”所取得的一个大胜仗。又称龙源口战斗、七溪岭战斗。经过这次胜利,我军彻底打破了赣敌的第四次“进剿”,并乘胜进占永新城。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已经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进入全盛时期。

1

江西省永新县七溪岭山脚下,有一个叫龙源口的村子。龙源口村依山傍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村子里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村庄北面地势平坦,稻田毗连,村庄密集,秋溪、白口村都坐落在附近。村南有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小河,河上有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南北,连接着永新通往宁冈的道路,这座桥就是龙源口桥。虽然它是一座普通的桥,却是一座了不起的桥,它因为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而被载入史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的茨坪以后,领导部队在井冈山及其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主力在赤卫队配合下,攻占敌人占据的新城,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随着我军作战的胜利和根据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到2月底,初步建立起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各一部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龙源口大捷旧址——龙源桥

4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毛泽东、朱德等商定,将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最初下辖3个师、6个团和1个教导大队,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后来经过整编,撤销师的番号,军直辖4个团,即以南昌起义部队编成的第28团,以宜章农军编成的第29团,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编成的第31团,以袁文才、王佐部队编成的第32团,全军共6000余人。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工农革命军第4军改成红军第4军。从此,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就被称为“朱毛红军”,它是当时全国红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部队。井冈山会师,使具有北伐战争优良传统的两支精锐武装聚集到了一起,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为红军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4军的成立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井冈山斗争进入新的转折点。此时,江西的敌军第27师占据着永新、吉安、遂川等地。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失败后,江西的敌军又在4月下旬和5月中旬先后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进剿”,但都被我军粉碎,损失惨重。

在击破了敌人第三次“进剿”之后,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的茅坪召开。会上,毛泽东对有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再次肯定了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强调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毛泽东为书记,由陈毅接任原来毛泽东所担任的第4军军委书记一职。此后,根据地内逐步展开分田运动,各项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革命声势大振。

2

面对朱毛红军的蓬勃发展,蒋介石感受到对其反动统治的威胁,如坐针毡,视红军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反复策划对井冈山的进攻。他急急忙忙数次调动重兵,妄想乘红军立足未稳的时候,摧毁毛泽东亲手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拔掉这面在反革命的刀光血影之下升起的红旗。在前三次“进剿”失败之后,1928年6月,驻江西的敌第3军第9师和第31军第27师共5个团奉命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再度向根据地猛扑过来。同时,湖南敌军的第8军第2师也从平江调到攸县,威胁井冈山根据地的西侧。进攻的主力,就是江西的“两只羊”,“两只羊”指的是杨池生和杨如轩,其中第9师师长杨池生担任此次“进剿”的总指挥,杨如轩任前线指挥。他们率领的队伍装备好,战斗力较强,狂妄地声称要把井冈山踏平,说什么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

6月中旬,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根据湘敌较强、赣敌较弱的情况,在军事上提出了“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的方针,体现了避强击弱的作战原则。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来势汹汹的进攻,边界特委和红4军军委作出决定,我军主动由永新退回根据地中心区域宁冈,加紧进行作战准备,同时组织赤卫队、暴动队袭扰进犯永新之敌。

从龙源口向南过龙源口拱桥,便是巍峨雄伟的七溪岭,七溪岭有两座主峰,东面的叫新七溪岭,西面的叫老七溪岭。七溪岭虽然海拔只有700多米,但坡度陡峻,峭壁耸立,荆棘竹木,密集繁盛,难以攀登。新、老七溪岭相距六七里,两山之间山脊相连,层峦叠嶂,山体像一座蜿蜒的长城,又仿佛两扇大门,耸立在永新、宁冈之间,拱卫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新、老七溪岭各有一条小道。因为老七溪岭路远坡陡,自从改修新七溪岭后,很少有人行走,破败的小道完全湮没在荒草乱荆之中,新七溪岭便成为永新通往宁冈的主要道路。若敌人图谋从永新出发进攻根据地,新、老七溪岭是必经之地。

杨池生率部由吉安进占永新后,便将指挥部设在永新,下达紧急命令将各种作战物资向永新集中。22日,敌人以2个团留守永新及其附近地区,以3个团由前线指挥杨如轩亲自率领分两路进至龙源口和白口,企图经新七溪岭和老七溪岭合击宁冈,消灭红4军。其中,由杨如轩带领的2个团,从白口沿老七溪岭主攻;另一路由李文斌指挥1个团,从龙源口沿新七溪岭配合进攻。

狡猾的敌人之所以这样部署兵力和进攻路线,有他们的如意算盘,即他们考虑到老七溪岭道路狭窄,湮没在杂树乱荆之中,新七溪岭的山路却光坦宽阔。敌人预计我们会加强对新七溪岭的防御,就有意把主要兵力用来进攻老七溪岭,妄想抢占新、老七溪岭之后,依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趁我不备,插到龙冈、宁冈之间,直袭我根据地中心。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一方面从兵力和装备对比上来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红军的装备低劣,人数也不多;另一方面,敌人又抢先占领了新、老七溪岭的制高点,地形条件利于敌而不利于我。另外,尽管我军已经侦察到敌人兵分两路而来,却判断不清他们的主攻方向,因此在实际部署上确实以新七溪岭作为主要的作战方向。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特委和红4军军委是这样具体部署的:由军长朱德、军委书记陈毅率红4军主力在新、老七溪岭阻击国民党军,红29团和红31团1营守新七溪岭,红28团作为突击力量部署在老七溪岭,毛泽东指挥红31团3营,在龙田、潞田方向的湘赣大道上,监视与牵制湖南方向的敌人;红32团对遂川、酃县方向采取佯动。红军主力相机转入反攻,求歼国民党军一部,以打破其“进剿”。

3

1928年6月23日,天还没有亮,红军便分头出发,奔赴作战地点。

朱德军长亲自率领红29团担任前卫,迎击新七溪岭这一路来犯的敌人。因为距离新城近,红军战士很快登上山顶,占领了制高点,然后沿着山道直进到山脚。这时候,恰巧和蜂拥而来的敌27团迎面遭遇,双方立刻展开激烈的战斗。这条山路是在狭窄的山梁上,两侧都是陡坡险崖,竹木丛生,敌人只能沿着这唯一的道路向上仰攻。红29团是湘南暴动新组织起来的农民,枪支数量很少,多数战士手里拿的是梭镖,山梁上又没有工事,没有地物可以利用,密集的队形完全暴露在敌人密集火力之下,但是他们的斗志很强,打起仗来,勇猛顽强,奋力击退国民党军左路1个团的多次进攻,坚守阵地。骄横的敌人凭着优势的武器装备,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向我进行猛烈的冲击。红29团的伤亡很大,越来越被动,难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只好边打边撤,战线不断后移。

红29团向后一撤,作为二梯队的红31团1营3连就和敌人遭遇上了。按照部署,红31团1营为二梯队,按3、2、1连的顺序在红29团后面跟进。但遗憾的是,3连在思想上麻痹了,认为是二梯队,不会立即投入战斗,因此准备不充分,没有作任何战斗部署,连警戒都没有派出,这导致后来吃了大亏。

3连仓促投入战斗。战斗伊始,连长资秉谦就中弹牺牲,连里其余几个干部也负伤了,连队当即失掉指挥。后来1排排长向大复挺身而出,指挥全连阻击,由于地形不利,队形混乱,伤亡太大,又难以发挥火力,无法阻止敌人的冲击。疯狂的敌人欺侮我军装备差、火力弱,居然以密集的队形,不顾一切伤亡,向上猛冲。战斗过程中,向大复也牺牲。3连终因伤亡过大,没有支持多久,全部撤了下来。

这时敌人已经冲到距离红31团1营指挥所200米左右的地方。接近山顶处有一个茶亭,名叫望月亭。红31团1营的指挥所就设在附近。

在这危急关头,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向敌人袭击过去,冲在前面的敌人应声倒下。其余的敌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慌忙缩住脚步。紧接着只听见“瞄准——放!”又是一排枪,又打倒了一批敌人。敌人这时才清醒过来,是红军打的排枪。

原来红31团2连利用红29团、红31团3连抗击敌人进攻的时间,迅速占领了望月亭西侧小山背一带有利地形,展开了比较多的兵力,挖了些简单的单人掩体和交通壕,因而能够发挥火力,有效地抗击敌人的冲击。

这时敌人回过神来了,马上组织反击。集中各种火器一齐朝2连阵地射击,打得2连阵地硝烟滚滚,地动山摇。敌人在火力掩护下,不顾伤亡,吼叫着蜂拥而上,虽被2连击退,但敌人又重新组织新的冲击。2连越打越猛,坚守阵地,寸土不让。2连连长身负重伤后,副连长接替指挥。副连长膝盖被子弹打穿了,仍然伏在地上用驳壳枪射击敌人。

在战斗打得正激烈的时候,朱德军长提着一支花机关(冲锋枪),带着3个警卫员,顺路向望月亭走来。他头戴八角帽,身着灰布军装,腰扎皮带,腿上打着绑带,衣袖卷到臂弯,动作十分利索。

他一到望月亭,就跳进1营指挥所的工事,对营长陈毅安说:“一定要顶住敌人,不能让他们冲上来!”

陈毅安坚定地回答:“请放心,一定顶住。”

朱德使用的花机关

这时敌人又重新向我军发起冲击,2连伤亡逐渐增大,朱德指示警卫员参加战斗,协助2连守住阵地。警卫员是清一色的花机关,3支花机关喷着火舌,猛扫敌人。冲在前面的敌人应声倒地。但后面的敌人依旧向山上冲来。

在这危急的时刻,1连连长带领全连增援上来,同样用排枪射击敌人,火力集中而猛烈。敌人冲了半天,死伤遍地,锐气大挫。

时正中午,骄阳似火,难耐的干渴又折磨着敌人,敌人非常疲惫,已经失去先前的嚣张气焰,攻势逐渐减弱,最后不得不停止进攻,在距离望月亭100多米的地方和我形成对峙的态势。

望月亭旁,不断有抬着伤员的担架和伤员经过,亭子里有一些伤员在休息。朱德军长走过去逐个询问伤势,亲切地安慰他们,并指示把伤员的武器留下来交给红29团,准备出击。

老七溪岭这边的战斗同样激烈。

红28团由团长王尔琢率领,迎击由老七溪岭进犯的敌人,守住老七溪岭。但由于红28团路程较远,当他们赶到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抢先占领了制高点,大批队伍正向山上开来。红28团立即占领茅官坳北侧高地阻敌前进,并乘敌立足未稳,向敌发起了3次冲击。因敌地形有利,火力猛烈,老七溪岭上到处都是密扎扎的林木,我冲击道路狭窄,不利于兵力展开,均未奏效。

这时,新七溪岭方向的枪声越打越急,越打越高,显然是敌人正在猛烈进攻,我们的队伍在向后撤退。在这大敌当前而友邻阵地即将要丧失的情况下,急需指挥员迅速作出决定。团长王尔琢和党代表何长工,立刻召集团营干部开会,研究对策。

红28团根据地形狭窄,无法展开较多兵力和我军短兵火器较多善于近战的特点,重新做了一次严密的战斗组织工作,决定组织冲锋集群,以猛烈的小群的连续冲击,突破敌人阵地,打垮敌人。立即指定3营营长肖劲挑选有战斗经验的党员、班长老战士,和连排长、党代表,编成10个冲锋集群,每一集群24个人,按“三、五、七、九”的比例配备短兵武器,即:3支花机关、5支梭镖,7支步枪、9支驳壳枪,隐蔽进入冲击出发位置。并重新组织了掩护火力。团党代表重新作了战前动员,第一次提出“猛打、猛冲、猛追”的口号。

这时,新七溪岭枪声虽然异常激烈,但老是停留在山顶上不动,显然敌人已经被我阻止住了。这给红28团的指战员很大的鼓舞。

这时烈日当头,又闷又热。敌军每人背了两条子弹带,一条米带、手榴弹带……负荷很重,爬了半天山,又热又渴,疲惫不堪。杨如轩估计老七溪岭上红军防守兵力不多,几次攻击又未成功,便没有把红军放在眼里,指示除前沿部队外,其余士兵在路边休息,准备过了正午直取我后方。一个个疲惫已极的敌人,放下枪,解下弹带,在阴凉处横七竖八地躺下来纳凉。

就在敌人疲惫松懈的时候,红28团发起了攻击。3营营长肖劲率领冲锋集群,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利用地形地物向前跃进,很快接近了敌人。就在战士们准备冲击的时候,敌重机枪突然开火,严密封锁着冲击的道路。冲锋集群被压制在敌前沿前,无法前进。

肖劲营长已经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指挥员的模范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和强有力的政治鼓动,有力地激励着红军战士顽强战斗。

卧在最前面的有位姓彭的班长,带着几个战士向敌人机枪摸去。快到敌人机枪的地方,彭班长腰上几处负了伤。

旁边的战士问:“班长,你负伤啦?”

他忍住剧痛说:“没关系,小声向下传,做好冲击准备,听到口令,不要管敌人火力,只管向上冲!”

说完彭班长继续向敌人机枪摸去。到了机枪旁边,他用足力气大喊“冲啊——”就扑向敌人的机枪。

“杀——”怀着满腔仇恨的红军战士,几个箭步就冲到敌人的面前。

这时红军的短兵火器和梭镖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花机关、驳壳枪像铁扫帚一样扫着敌人,指向哪里,哪里就倒下一片;刺刀、梭镖闪着寒光杀得敌人人仰马翻。开始敌人还想顽抗,但是他们哪能挡住冲锋集群一个波浪接着一个波浪的冲击。敌人死伤越来越多,渐渐支持不住,争先恐后地沿山路向后逃窜。敌人的战线好像山崖崩塌一般垮了下去。

几百个敌人一边跑一边喊:“红军来了,赶快跑啊!”把敌人后面的部队冲得乱七八糟。后面的敌人摸不清情况,也喊着往后跑。山上路窄,又塞满了敌人,本来就已经拥挤不堪,经溃敌一冲,路上结成人疙瘩,你挤我撞,乱糟糟地自相冲撞践踏,许多敌人滚跌下两侧的山崖。

敌人一垮,团长王尔琢立即命令1营跟踪追击,红军居高临下,如猛虎下山般乘胜一直追下山去。这时隐蔽在武功坛一带的红32团两个连和暴动队,举着红旗,拿着大刀、梭镖、土枪,燃放起鞭炮,突然杀下山来一起追歼逃敌。

敌军的指挥员正在指挥所里洋洋得意,做着打败红军回去邀功的美梦。突然听到山上一片喊叫,接着又看到许多红旗,感到情况不妙,立即组织预备队和溃散的敌军在白口村附近组织抵抗,妄图阻挡我军攻击。

红28团也重新组织力量,向敌人发起攻击。

敌人虽然组织所有火力向我射击,但也无法阻挡红军勇猛的冲击。敌人看到败局已定,无法挽回,便向永新方向逃跑。

红军在白口村歼灭敌人近两个营,并立即向敌逃跑方向追击。非常令人惋惜的是,在白口村战斗中,3营营长肖劲牺牲。

红军占领白口村后,红28团主力直插龙源口,抄向新七溪岭左路敌人的后路。此时,左路敌人已成孤立之势。

新七溪岭的敌人虽然只有一个团,但却是杨池生的主力团,装备良好,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而且他们占据了一个叫风车口的地方,占尽地势之利。原来在笠月亭下面不远,有一面矗立着的陡壁,挡住了山间小路,要从南面宁冈方向攻上七溪岭,一定要经过这座陡壁挡住的小小的山口,也就是风车口。这个山口,顺着小路只能爬上一人,而后面跟着上来的人,头部差不多紧挨着第一个人的脚跟,小路的陡峭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真所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

敌人依托有利地形,向我猛烈射击。红29团组织几次反击,均未奏效,自身伤亡也比较大。朱德激励大家说,就是剩下一支枪也要打下去,只有打垮敌人才有生路。他将机炮连调上来,亲自交代任务,朱德要求机炮连连长陈龙鹤看准目标,测好距离,确保首发命中。他又重新组织了步、机枪火力,还从红29团和红31团1营挑选了40人组成突击队。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朱德突然听到老七溪岭方向响起激烈的枪声,并由上逐渐向下发展,判断是红28团进展顺利,即命令部队马上攻击。各种火器一齐向敌人射击,掩护我突击队前进。迫击炮首发就命中了敌人的指挥所,第二发又命中敌人的机枪。但敌人拼命还击,我突击队被敌人的重机枪压制,无法前进。

这时,红31团1连有一位叫马奕富的班长,一路冲上来,身上已经挂了9处花。他看到这种危急情况,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忍受着多处负伤的疼痛,奋不顾身地背上大刀,解下绑带,扔到陡壁的小树上,顺着绑带攀上陡壁,跳下风车口,利用地形隐蔽接近敌人机枪,像一个血人一样突然跃起,双手紧抱敌人的机枪不放,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

至今,七溪岭附近的人们还记得马奕富烈士的英雄形象,传颂着他的生动故事。

就在他英勇献出宝贵生命的刹那间,突击队员喊着“杀”声向敌人扑去。红29团的战士也紧跟着突击队,向敌人冲去。

就在这胜利即将来临的时候,机炮连连长陈龙鹤在完成战斗任务之后,不幸中弹牺牲。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受战士爱戴的年轻指挥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军攻下了风车口,又打下了笠月亭,群众兴奋地挑着过节的鱼肉上山,慰问红军。有的人放下鱼肉挑子,从国民党军手中夺得步枪,立即和红军一起投入战斗,消灭敌人。朱德也从茶亭亲自到笠月亭指挥战斗。

起初,敌人还拼命挣扎,妄图稳住阵脚,后来突然听到侧后枪声大作,后路已被我切断,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在我前后夹击下,敌人的军心完全动摇,垮了下去。这时红28团和暴动队已向龙源口冲了过来,红旗招展,杀声震天,红缨和钢枪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向敌人涌去,敌人像受惊的兔子,顾不上寻路,在稻田里争相逃跑。

红29团和红31团1营各有4名战士冲在最前面,8个人一口气缴获了200多名敌人的枪。随后主力也追下山来,和红28团在龙源口拱桥上会合。新七溪岭之敌除少数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

下午5时左右,战斗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共歼灭左路敌军1个整团,右路敌2个团被击溃逃窜,缴获步枪400多支、重机枪1挺、子弹几万发。红军主力当夜乘胜追击至永新城东十余里处。第二天,毛泽东带领红31团1营进驻永新县城。红28团进驻石灰桥警戒。龙源口大捷后,红29团全部换上了步枪。从此军威大振,“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的红色歌谣传遍四方。

至此,我军胜利地打破了敌人苦心经营的第四次“进剿”。

此次战斗后,红4军第28团进至安福边境,第29团进至莲花,第31团进至吉安境内,分兵发动群众,协助地方党和政府进行建党、建政和建立地方武装等工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六月二十三日龙源口(永新宁冈交界)一战,第四次击破江西敌人之后,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4

龙源口大捷,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反“进剿”战斗。红4军在赤卫队、暴动队的有力配合下,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四次“进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红军在装备武器多为梭镖长矛的劣势情况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压倒强敌,以少胜多,使敌人遭受歼灭性的打击,给我军的后续作战和建设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第一,正确的战争指导是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

首先是正确的战略指导。当时,井冈山根据地正处于初创阶段,四周强敌环伺,敌我实力悬殊。为了保证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消灭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我方实力,进而谋求壮大与发展。1928年6月中旬,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根据湘敌较强、赣敌较弱的情况,在军事上提出了“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这就在战略上为红军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红军才能找准敌军“软肋”,集中力量、击敌弱旅,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辉煌胜利。

其次是正确的作战指导。在龙源口战斗前夕,即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毛泽东把这十六字诀称为“适应当时情况的带有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它正是从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而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在龙源口大捷中,当敌人向我进攻时,我主动自永新后撤,避免与敌进行不利的决战,保存兵力,待机破敌。当敌人进入我根据地之后,地方武装积极游击,袭扰疲惫敌人。这种“扰”,不是乱打蛮干,而是在总的作战方针指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在反“进剿”中,红军对敌人的袭扰主要在湖南方面,不仅起到疲惫消耗敌人的作用,还达到了迷惑牵制敌人、隐蔽作战意图的作用。这次湘敌自始至终不敢轻举妄动,就保障了战役侧后安全,使龙源口方向无后顾之忧,使“扰”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新、老七溪岭两个方向的反击,都是在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受挫的情况下突然发起的,因而比较顺利地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在作战中,我军发挥出了战术灵活的优点,以第28团迂回敌侧后进行攻击,使敌陷入进退两难、到处挨打的窘境。当敌退却时,红军跟踪追击。这时敌人士气低落,建制混乱,指挥不灵,已成惊弓之鸟,我军勇猛追击,获得了较大战果。龙源口的战果主要是在追击中取得的。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我军也是多次以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少胜多、以劣胜优。在龙源口大捷中,十六字诀小试牛刀,初显威力,这次战斗的经验是我军战术形成的一个重要起点,人民军队后来的战略战术,就是在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红军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新、老七溪岭两个方向,都是在敌我双方运动中相遇时发生战斗,属于遭遇战。为了使遭遇战取得胜利,通常应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展开,先敌开火,先敌发起冲击,以便取得有利态势。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实际情况并不尽如所愿,如老七溪岭敌先我占领有利地形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应从全局出发,查明情况,权衡利弊,迅速地下定决心,采取积极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夺取战斗的胜利。红28团当时虽然处于不利态势,但团首长决心大,信心足,针对当时认识不一的情况,很快统一了思想,调整了战斗部署,并从实际出发,组织了冲锋集群,充分发挥我军近战特长,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为取得战斗的全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红29团虽然占领了有利地形,但由于缺乏遭遇战的准备,装备差,火力弱,部队没有展开,战斗开始后伤亡很大,节节后退,并没有完全夺取主动。后来由于展开了较多的兵力,构筑了必要的工事,充分发挥了火力,才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稳定了战局。而后又调整了部署,组织了突击队,充分利用红28团的战果,才迅速打垮了敌人。这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战役战斗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指挥员在作战力量处于有利态势的时候,要不为眼前的有利条件所迷惑,而应积极采取措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点,把胜利的可能,变为胜利的现实。当自己处于不利态势的时候,要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应迅速查明情况,从全局利益出发,积极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

第三,优良的战斗作风、高昂的战斗精神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这次战斗,尽管规模不大,却是红军以劣胜优的一个经典战例。敌人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为3个团,而我迎击敌人的兵力为两个团另一个营,从数量上看敌多我少,从装备上看敌优我劣。在这种情况下,弱小的红军能够战胜强敌,除了战略战术上的正确指挥外,优良的战斗作风和高昂的战斗精神是取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毛泽东亲率部队上前线;朱德亲临火线指挥,手提冲锋枪加入战斗;王尔琢坚定不移地贯彻军委决心;肖劲亲率冲锋集群冲击;彭班长、马奕富舍身夺机枪等,这都是红军指战员优良战斗作风和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战斗是物质的竞赛,更是精神的竞赛。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此次战斗,激战一日,敌我双方甚为疲劳。但红军指战员普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所以红军比白军能够忍受更大的困难。在白军疲惫不堪的情况下,红军越打越勇,士气越打越高,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红军这种忠于革命,团结战斗,不怕牺牲,积极协同,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无论未来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多么先进,作战对手是谁,精神因素对战争的胜负依旧发挥一定作用,现代战争仍然以精神为寄托为支撑,特别是近距离作战,人的勇敢牺牲精神仍直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力冲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仍然能铸造当代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新辉煌。对于我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和战斗精神,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下去。

龙源口大捷,打垮了江西敌人的主力,震动了湖南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红军的扩大,以及对尔后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像座红色的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