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重庆(增订版·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重庆私房菜的祖师爷

私房菜有三大特点,个性强、小规模、价格死贵。

唯其有个性,尤其要搞出别具匠心的菜式设计,所以规模不可能大,所以价格必须贵,不然成本算不拢(算不拢,重庆方言,意思是亏本)。

在重庆,我也吃过不少私房菜,有些还挺有名。吃之前听朋友吹得神乎其神,一入口,却不免失望。现在私房菜,功夫多下在装修和摆盘上,味道却让人吃了就忘——我把这类,称为样子货,所谓银样镴枪头是也。

所以,我建议做私房菜的朋友,学一下咱们重庆做私房菜的祖师爷——黄敬临和他的“姑姑筵”。

◎ 黄敬临其人

黄敬临老爷子的资料,网络上有很多,可惜大多是错的。有些文章,甚至把人家名字都改了,写作“黄晋临”。

《成都市志》《双流县志》都有“黄循传”,《四川近现代人物传·二》也有“黄敬临”小传,算是比较权威的黄敬临介绍。

黄敬临(1875—1941年),本名循,字敬临,华阳人(华阳在现成都市内。当年成都市内,有两个“首县”,即华阳县和成都县,大约是以署袜街一线为界。华阳县府1950年搬出成都,1965年该县合并于双流县,现已不存)。

黄老太爷幼读私塾,后受教于四川五老七贤之一的徐子休,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这是当年培养大清政法口公务员的学校)。据说他喜欢写毛笔字,每天必写小楷数页,是比较标准的传统文人。

很多旧文人都喜欢美食,黄老太爷也如此。他性格豁达幽默,没有臭文人的臭架子,不管在哪里,遇到好吃的,都要厚着脸皮,跑去找大厨刨根问底,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说。问着问着,就由爱好变成了专家。

他还当过射洪、巫溪和荥经县长。

卸任巫溪县长后,他回成都闲居多日,生计日蹙。于是去少城公园(后更名人民公园)开了一家晋龄饭店。朋友见他堂堂县太爷跑来开小馆子,实在跌份,就又给他介绍一个县太爷的差事——去出黑砂器的荥经县当县长。一年多后,黄县长实在干不下去,辞官回家,却发现晋龄饭店的生意,遭他儿子弄垮了。无奈之下,把晋龄饭店打给一个朋友,被改名为“静宁饭店”——所以很多史料上,既有晋龄饭店,又有静宁饭店,经常把人绕糊涂。之后,黄老板去包家巷再开了一家——这一开,就开出了名垂青史的私房菜鼻祖“姑姑筵”。

那为什么又说,黄老太爷还是俺们重庆私房菜的祖师爷呢?

因为他老人家后来搬到了重庆,同时把“姑姑筵”也搬到了重庆。

◎ “姑姑筵”在重庆

1935年12月,蒋介石的首席高参杨永泰,从四川奉调湖北省长。在四川,杨省长的嘴巴已经被黄老太爷养刁了,于是力邀黄敬临把“姑姑筵”开到武汉去,并拍起胸口给老太爷担保,放心,有我在,你生意差不了。能够攀上一省之长,而且可以让“姑姑筵”去武汉大展拳脚,黄老爷子高兴坏了。

1936年,黄启程去武汉。哪晓得,该年10月,刚刚走到重庆的黄敬临,就听说了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的消息。

这下,老太爷只好准备打道回府。没想到,他离开成都来到重庆的消息,被鲜英知道了。已经离开军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鲜英,也是黄老太爷的粉丝,当即邀请黄老太爷干脆留在重庆——从此,黄老太爷的“姑姑筵”,就果真留在了重庆。鲜英很喜欢“姑姑筵”的菜,后来他家的私厨,都是从“姑姑筵”挖来的师傅。

黄敬临留在重庆后的行止,有两种说法。坊间流行较多的,说黄老太爷在中营街警察局旁边(现八一路)开了一家重庆“姑姑筵”。

1939年8月出版的《新重庆》一书介绍,黄敬临来到重庆,将“姑姑筵”开在至诚巷一号(即现在中华路靠近新华路那一段的一旁出小巷,后改名自力巷)。“姑姑筵”在重庆的生意非常好,价格也特别贵。《新重庆》一书说:“在黄敬临未死前,达官富商之宴客,非‘姑姑筵’不足示敬,最简单酒席,每桌非五六十元不可。”

老太爷运气不好。生意刚刚开张,四川大旱,重庆市政府号召节约救灾,禁止全市餐馆售高档菜品,开业不到20天的“姑姑筵”,向来以高档菜闻名,“撞上枪口”,和其他几家高档馆子一起被查封——这种禁售高档菜品的风波,在抗战期间还来过一波。当时著名的留春幄、凯歌归等餐馆都因菜品售价超过规定而被处罚。

有人后来撰文,说是黄老太爷在餐馆门口写了两副讽刺当时税收政策的对联,得罪了当局,以致被查封。其实不然,我查资料,当年重庆市政府多次下文禁售高档菜,包括抗战期间,也有多家知名大餐馆被处罚,并非单单针对“姑姑筵”。

几乎后人描写“姑姑筵”在重庆的书籍、文章,都记载道,后来黄老太爷干脆把“姑姑筵”开在了汪山(现南山公园)。1927年,汪代玺(名医,曾留学法国学五官科,天主教徒)斥资1400银元购得山林,后此地被称为汪山。汪代玺在这里大加经营,广植珍稀树木,开办一家名为“生百世”(即日光浴一词的英文sunbath的音译)的日光浴俱乐部,由于服务好、项目多,名噪一时,往来都是达官贵人,生意非常好。黄敬临看中这点,所以把“姑姑筵”搬到了汪山。

我很奇怪,重庆这地方怎么晒日光浴?冬天没有日光,夏天那日光,躲之唯恐不及,还敢正儿八经去晒?——很多达官贵人,周末经常出没汪山一带,“姑姑筵”的生意,那必须好得不摆了。

1941年秋,侵华日军轰炸重庆,汪山一带紧邻蒋介石住地,是轰炸重点。黄敬临本来胆子就小,“早年成都巷战,每闻炮声,即躲入桌下,上垒被絮,不敢复出”,这回是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弹落如雨,阵仗比军阀混战时的巷战大多了。“黄更惊恐,卧病而亡”。

关于黄敬临之死,一些资料上说:1941年,侵华日军轰炸汪山、黄山一带,弹落如雨。胆小的黄敬临老先生惊恐而死,“姑姑筵”也随之停业。另外一种说法,来自1939年8月出版的《新重庆》一书,此书专门提到了“姑姑筵”。关于黄敬临之死,该书写道:“二十八年(即1939年)一月十五日敌机袭渝,黄因受惊致疾,卧病数日而逝,年六十四岁。”按照《新重庆》的说法,黄敬临并非1941年去世,而是早在1939年1月就去世了。由于《新重庆》出版时间就在1939年,此时离黄老太爷仙逝不到一年,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是最早记录黄敬临之死的公开出版物,也是最有可信度的。

◎ “姑姑筵”为什么这么跩

“姑姑筵”很牛叉,一直都很跩,完全是现在流行的限量版私房菜的老祖宗。

黄敬临有几个规矩,现在那些想玩得高档一点的私房菜老板们可以学学。

黄老太爷很严肃地规定:一是在“姑姑筵”用餐的吃货们,不许喊他黄老板、黄总,更不能喊黄师傅,必须喊黄先生或者黄老太爷;二是必须给他在餐桌上留个位置,但他不一定来坐,这个专门的位置,表示的是对老太爷的尊重——毕竟是文人,还是前县大老爷嘛,必要的架子还是要端起;三是不能自己订菜,只能先预付全款;四是订餐时,要把所请客人的姓名、性别、籍贯、年龄、职务等等个人隐私,都交给他,他根据这些资料安排伙食,黄老太爷亲自给你定吃什么,吃不下也得吃;五是订餐后,说哪天来吃就必须哪天来,不延期,而且必须提前三天预订。当年,刘湘招待来川的张学良,风流少帅说久慕“姑姑筵”大名,能不能一饱口福?刘湘就想去“姑姑筵”临时插个轮次,被黄老太爷婉言拒绝了。刘湘也挺尊重老太爷,没有说派几个丘八带枪上门驱赶客人,而是找荣乐园的蓝光鉴想办法,才加订了一桌正宗豪华川菜请客。

“姑姑筵”这么跩,还粉丝如云,自然有它的道理。

“姑姑筵”对川菜的贡献,不是它如何如何跩,而是它真正完成了川菜的落地。在它之前,川菜走的完全是高端路线。荣乐园为代表的早期川菜,几乎都是鲁菜、淮扬菜的变化、延续。仔细研究黄敬临的菜谱,我们会发现,他应该是第一个把早期高端川菜,和民间川菜进行大规模结合的人。

李劼人说,“‘姑姑筵’基本上是家常味”。据成都美食家车辐回忆,“姑姑筵”的泡菜也特别有名,泡小黄瓜、酱小黄瓜、酱小茄子、甜姜、甜蒜、泡灯笼海椒等,这些泡菜,甚至可以卖到厂板(厂板,四川成都造币厂自造小银币)五角。有人说,这是把泡菜卖出了鱼翅席的价格。

“姑姑筵”的菜品,很多确实就是家常味,如麻辣牛筋(夫妻肺片的前身)、酸辣鱿鱼、青筒鱼(竹筒里面加泡椒,小火煨鱼)、坛子肉、麻辣豆瓣鲫鱼、泡菜黄辣丁等。黄老太爷特别擅长纳须弥于芥子,用低端食材进行精细加工,在不起眼的地方,让你的味觉大吃一惊。

比如现在名气大得不得了的开水白菜,据说就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开水白菜前身,也就是老太爷发明的“白水豆腐”——特制清汤,加上一小片豆腐,几根莴笋叶。然后,把豆腐换成白菜心,就成了开水白菜。

“姑姑筵”的汤,据说叫“三骨汤”,绝对是绝活儿。黄家的菜,全靠这汤提鲜调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老太爷的徒弟黄绍清,就用乌龟、仔鸡和猪骨,微火慢熬,调制出一代名汤,完成重要接待工作,受到周恩来、贺龙等高度赞扬。

还有一道豆渣猪头,有说是颐之时的罗国荣发明的,但是,很多人回忆,其实这是黄老太爷的杰作,是罗国荣在“姑姑筵”打工的时候,学过去的。

有粉丝回忆,老太爷家的坛子肉,炖肉的那个大坛子,就用的是装了数十年陈年老黄酒的酒坛。炖煨过程中,酒香慢慢渗透进肉里,这也是黄家一绝。

黄家菜,没有菜谱,没有传承,几乎都是黄老太爷东学西学,东想西想,自己琢磨出来的。老太爷很像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摘叶飞花,皆可伤人。所以,这里的每道菜,都如羚羊挂角天外飞仙,也格外难学,没有相当高的“厨商”(“厨商”一词,是我的发明),以及相当深的文化底蕴,很难模仿。

黄敬临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传统文化,融进了川菜——他的对联,他的仪式感,甚至他本人,无不浸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姑姑筵”,就是在传统文化浸泡中生产出来的一个旧式私房菜。

没有各方面的底蕴,很难做出像样的私房菜来。

◎ “姑姑筵”的传承

黄敬临之后,黄家菜成为绝响。

属于黄系,或者有黄系血统的餐馆,一共有六家,成都四家,重庆两家。

最早的当属晋龄饭店(1925年),这是黄老太爷最早的餐馆,属于典型家常菜。但是一些黄家名菜,如软炸扳指、豆腐鱼、熘填鸭肝等已经出现。后晋龄饭店转给温江人陈锡侯,改名静宁饭店。

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姑姑筵”。“姑姑筵”一共有两个,一个是黄老太爷首创的最老版本“姑姑筵”(1930—1936年)。这个“姑姑筵”应该算前后两阶段,前面阶段是老太爷亲自经营,后面阶段,在他离开成都后,由他二儿子黄霆仲继续经营,迁到新玉沙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倒闭。另一个,就是老太爷在重庆再创的“姑姑筵”(1937—1939年)。

除了老太爷手创的“姑姑筵”,他儿子黄平伯在“姑姑筵”开办不久,也在成都陕西街新开了一家“不醉无归小酒家”,在黄敬临支持下,这家馆子,开得很红火。“不醉无归小酒家”也是家常菜,单单看菜名,都足以让人流口水:红烧舌掌、葱烧鲫鱼、蒜泥肥肠、豌豆、肥肠汤……直到老太爷去世后,黄平伯才解散“不醉无归小酒家”,去重庆继承老爷子的重庆版“姑姑筵”。

老太爷是一个很顾亲情的人,除了支持儿子创业,还支持自己兄弟创业。

兄弟黄保临见哥哥的业务好,把“姑姑筵”的姑字拆开,开了一个“古女菜”——说实话,这个名字实在不怎么样。后来,古女菜搬到总府街旁,改名“哥哥传”——意思是我的手艺,是哥哥传给我的。毕竟是哥哥传下来的手艺,这家餐馆也有好菜,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粉蒸大块鲶鱼”——细长的大鲶鱼(不是鲢鱼),去首尾,中间切两段,码味后粉蒸。上菜时,再撒现舂的辣椒面、熟盐和芫荽,粉嫩微辣,那个好吃哦,无以言表。

不过,允许我继续说实话的话,这黄保临的取名水平,真心太恼火,整个都是沾哥哥的光,太没有性格了。该店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和成都“姑姑筵”同时关门。而黄保临,1949年后,被成都西城区饮食总店聘去当顾问。

重庆“姑姑筵”在老爷子去世后,由他大儿子黄平伯接手。据说黄平伯不喜欢汪山这偏远之地,就把店关了,率全班人马到重庆主城,在民国路(现五一路)开了一家“凯歌归”。

谈到这个“凯歌归”,就有公案了。重庆这边的诸多史料和回忆,都称“凯歌归”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李岳阳,集合一些军官,合股开设,和黄家似乎没有关系。

仔细查资料,李岳阳的“凯歌归”,是1944年所开,黄家的“凯歌归”,则是1939年或者晚一些时候开办,二者之间有近5年空白。

我只能猜,这“凯歌归”当年可能是黄平伯所开,但是要么经营不善,要么图尽快变现,就把股权转给了李岳阳。从后来一些人的回忆看,“凯歌归”的名菜樟茶鸭子、肝膏汤,都是当年“姑姑筵”的名菜,二者的渊源,可见一斑。

在“姑姑筵”工作学习过的大厨,先后有曾青云、杜遐龄、黄绍清、周海秋、罗国荣等。他们或许能够学会某一道、某几道菜,但是,要想重新还原、再现黄家菜的精髓,本人表示很不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