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圣诞节合围
经过调整,两军新的战场态势如下(12):
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现在战线收缩到布达佩斯以东和以北。当面之敌主要是沃尔勒的德国第8集团军主力(位于布达佩斯东北):蒂曼的德国第17军、勒普克的第29军、匈第1集团军;以及弗雷特尔·皮科的德国第6集团军所辖第4装甲军(军长克勒曼)。布达佩斯城及其东郊的守军,先是由第3装甲军军长布赖特指挥,后由普菲费尔·维尔登布鲁赫的党卫军第9山地军接管,此地还有匈牙利第1军。
马利诺夫斯基的首要任务是由北向西再向南,继续迂回包围布达佩斯。具体进攻路线是:以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7集团军,在第53集团军配合下,从布达佩斯北面的沙希地区出击,攻向凯贝尔库特,然后推进到奈斯梅伊、埃斯泰尔戈姆地区的多瑙河,切断布达佩斯西面的后路。同时,还应以部分兵力牵制住布达佩斯以东的德国守军。
而马利诺夫斯基的北翼集团:第40、27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则将由更北面迂回布达佩斯并突入斯洛伐克境内。
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主力: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部署在巴拉顿湖到布达佩斯之间。面前是“马格里特”防线,此处守军的指挥关系很复杂,按12月初序列,大致隶属于德国第57装甲军军长基希纳的作战集群,以及奥古斯特·施密特的第72军。如前所述,交给布赖特指挥的3个新锐德国装甲师也集中在此。
这段战线对托尔布欣以及苏军的整个作战计划意义重大。苏联人将由此从布达佩斯西南向北展开攻击,与由北面迂回过来的马利诺夫斯基部队会合,最终包围布达佩斯。具体进攻路线是:由韦伦采湖(巴拉顿湖以北)北上向比奇凯攻击前进,进抵与马利诺夫斯基相同的目标:埃斯泰尔戈姆、奈斯梅伊地段的多瑙河岸。包围布达佩斯后,托尔布欣应派部队由比奇凯进攻布达佩斯,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一道攻占该城。托尔布欣还负责在布达佩斯以西及其西南50~60公里处建立包围圈的外层防线。
布达战斗中的苏联火炮小组,1945年2月
托尔布欣左翼的第57集团军,则在巴拉顿湖以南,与前述来自“东南”战区的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第22山地军、第68军)对峙。
为了实施上述作战,苏军集中了大量兵力。其中,乌克兰第2方面军有39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2个机械化军、2个骑兵军、2个筑垒地域、14个罗马尼亚师。
乌克兰第3方面军有31个步兵师、1个海军陆战旅、1个筑垒地域、1个坦克军、2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
为两个方面军提供空中支援的是空军第5、第17集团军。多瑙河区舰队也将参战。
与之对抗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4年12月兵力上升到44万人(德军33万、匈军11万)(13)。虽然总增幅不大,但其中德国部队的兵力增加了近10万人。弗里斯纳的战斗单位有528辆可用战车(加上在修装备,战车总数约1000辆)、219个步兵营、370门重型反坦克炮、353个野战炮连(按编制有1400多门野战炮)。12月中旬,3个新锐装甲师都被集中到巴拉顿湖地区,加上3个独立坦克营等,近4万兵员、400辆战车开入了布达佩斯的西南方(14)。这还不算此地原本就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23装甲师。就这样,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聚拢起一支拥有5个装甲师的令人生畏的装甲重兵军团。南方集团军群另外几个装甲师分布如下:第13装甲师和“统帅堂”师在布达佩斯;第24装甲师被调往布达佩斯以北,在那里还有党卫军第4、18装甲步兵师。
在布达佩斯西南作战的苏军,1945年2月
这样的阵容居然让古德里安陶醉起来,吹嘘说这是“东线空前的大型无敌舰队式坦克群”(15)。可这个坦克群的分布极不均衡。如前所述,弗里斯纳手下的7个装甲师,5个放在布达佩斯西南;1个放在布达佩斯;而在北面,只有1个装甲师。糟糕的是,在苏联两个乌克兰方面军开始统一行动之前,马利诺夫斯基恰恰正执拗地持续攻击着脆弱的布达佩斯以北。克拉夫钦科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舒米洛夫的第7近卫集团军继续向德国第6、8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猛攻。处于其攻击矛头上的德军在12月初归第4装甲军指挥。为了增强防御力量,还从斯洛伐克调来了迪莱万格的党卫军旅。读者们或许还记得这个由罪犯(甚至还有些政治犯)组成的旅,镇压华沙和斯洛伐克起义时的作为。因为集中营和监狱里“兵源”充足,所以现在这个旅有6个满编营(16),实力超过很多野战师。可是,过去他们对付游击队和造反的平民虽然还算凑合,现在却很快被证明完全不适合野战,在苏军冲击下不是成群结队地逃跑就是叛变,还些人趁乱打死了自己的上司。12月14日,伊波利萨哥落入苏军之手。
布达佩斯以北战局岌岌可危,迫使弗里斯纳亲临前线视察。他还特别跑到迪莱万格旅以及同样被击败的第357步兵师,想给他们打打气。可所见所闻让弗里斯纳大吃一惊:旅长迪莱万格肩膀上搭着猴子,神闲气定稳坐办公室,可他和他的参谋谁也说不清战况,手下的部队更是一群乌合之众。弗里斯纳给迪莱万格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然后去视察其他部队。当天黄昏,弗里斯纳离开第24装甲师后,又回到迪莱万格旅,却发现迪莱万格和他的手下早就跑光了,弗里斯纳本人差点被冲过来的苏军抓住(17)。
布达佩斯郊区,被炸飞炮塔的德军“黑豹”重型坦克
苏军在布达佩斯以北的攻势让德国人阵脚大乱。部署在巴拉顿湖的第8装甲师被派去进行反击。接着古德里安不断要求弗里斯纳立刻用留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几个装甲师(第1、3、6、23师)就地发动更大规模进攻。对催促感到不耐烦的弗里斯纳于12月18日飞到措森的陆军总部,解释说现在雨水不断,天气虽冷却不足以把地面冻硬,如果现在贸然进攻,就会像过去布赖特的装甲军在切尔卡瑟时那样陷入泥淖,最后丢光所有坦克。古德里安和作战部部长冯·博内似乎被说服了,同意继续等待。
第二天,投入反击的德国第8装甲师被苏联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击败,迪莱万格旅更是兵败如山倒。于是古德里安决定把留在巴拉顿湖的第3、6装甲师也调去增援,而且还下达了一道奇特命令:2个装甲师只能把步兵和指挥部送去对抗布达佩斯以北的苏联坦克集团军,而所有的坦克、强击火炮、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统统都要留在巴拉顿湖地区。古德里安大概已经闻出苏联人将在巴拉顿湖发起进攻的气味,至少要把坦克留下来阻击他们。
在布达佩斯被俘的德国士兵,通过一辆被丢弃的四号70型坦克歼击车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希特勒送给弗里斯纳的3个新锐装甲师的基干兵力,在12月20日前全部都离开了巴拉顿湖以及“马格里特”防线。留在布达佩斯以南至巴拉顿湖之间“马格里特”防线的单位有:
德国第271国民步兵师:总兵力6000人;匈第23预备师:总兵力不详,但与第271国民步兵师合计有3000名步兵
党卫军第8警察团:800名步兵
匈第1轻骑兵师和一个战斗群:总计5000人,包括800名步兵
德国第153野战训练师等:总兵力7000人,含1500名步兵
德国第3、6装甲师装甲群和第1、23装甲师:总计12000人,其中第1装甲师有900名步兵
匈第20步兵师:总兵力4000人,含800名步兵
以上总计有34000人,包括7800名步兵,装备约400辆战车
在这股德军当面,托尔布欣手下的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展开了16个步兵师、第18坦克军(228辆战车)、近卫第2机械化军(82辆战车)、第7机械化军(107辆战车)。
第二天,1944年12月20日上午9时20分,40分钟猛烈炮击后,托尔布欣向“马格里特”防线发起猛攻。苏联步兵打开了5~6公里宽的缺口,德国装甲群——也就是古德里安所谓“无敌舰队式大型坦克群”,立刻发动猛烈反击,一度阻止了苏军的前进。可随后俄国步兵就巧妙地绕开缺少步兵支援的德国装甲群,穿越其遍地森林、淤泥沼泽、沟渠纵横的两翼,渗透到后方。很多德军坦克指挥官对此一无所知,直到燃料耗尽,他们才发现补给通道已经被切断了。古德里安愤怒地质问弗里斯纳,为什么不能用“无敌舰队式大型坦克群”去赢得胜利,弗里斯纳回答说没有步兵支援的坦克是无力的。但弗里斯纳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大部分坦克都放在西南天天等着地面变硬而毫无作为,同时北部却空虚脆弱,被苏联人一突就破,一破就乱,迫使西南面的坦克主力不得不去救援,然后全盘大乱。
进攻布达佩斯的苏军“斯大林-2”坦克
弗里斯纳所担心的泥泞地形却没能阻碍苏联人前进。12月21日,苏军机动部队开始沿着两个狭窄突破口进入战场,然后高速突进。第18坦克军、近卫第2机械化军于12月22日突破韦伦采湖地区。同一天,第7机械化军攻击塞克什白堡。到12月23日,两个狭窄突破口扩大成一个100公里宽的大突破口,突入纵深达27公里。
马利诺夫斯基也在12月20日继续布达佩斯北面的攻势。当天,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推进了35公里,逼近莱维采。从第二天开始,德军在伊佩尔河和赫龙河之间发起了反击,击退近卫第7集团军右翼,德军随即于22日绕到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后方。苏军一面以近卫第4机械化军抗击德军,一面以近卫第5坦克军迅猛南下30公里,反过来迂回到德军反击部队的后方。
弗里斯纳意识到苏军即将包围布达佩斯,请求从城内或南面的第2装甲集团军抽调部队,来迟滞苏联人的推进。可是希特勒既担心会因此而失去匈牙利首都,也害怕南面的油田受到威胁。他和古德里安对弗里斯纳的能力也丧失了信心。12月22日晚上,弗里斯纳和弗雷特尔·皮科分别被撤销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和第6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原来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勒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克装甲兵上将接管第6集团军。
岌岌可危的布达佩斯成了德国统帅部最关注的焦点。希特勒把这一仗和正在进行的西线阿登反击视为一体,和古德里安一起大喊这将决定帝国的命运。古德里安告诉新指挥官,现在只能有一个口号——“进攻!”可沃尔勒和被撤职的弗里斯纳想法差不多,也希望从布达佩斯抽出一个师。古德里安断然拒绝,还强调已经在匈牙利投入了比任何地方都要多的坦克,足够收复失地,他要派人来查清楚这么多坦克为何没有被正确使用。
12月24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打到了埃斯泰尔戈姆以北的多瑙河。南面,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第18坦克军和第31步兵军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推进,一路向东袭往布达地区。包围圈眼看就要合拢。古德里安和希特勒商量后,决定继续死守布达佩斯,但允许沃尔勒从城内抽出2个师,同时还要从其他战区调动更多装甲部队来匈牙利。
12月26日,苏联第18坦克军终于攻到了埃斯泰尔戈姆,与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会合。匈牙利首都以及坚守于此的大量德国和匈牙利部队,陷入包围。此前,他们还在城内闹着过圣诞节。
与此同时,苏联步兵开始建立包围圈的外层防线。北面,马利诺夫斯基中路的近卫第7集团军逐渐逼近赫龙河,右翼的第40、27、53集团军,则与普利耶夫集群和罗马尼亚军队一道,把德国第8集团军赶入斯洛伐克境内。南面,托尔布欣命令近卫第4集团军和近卫第5骑兵军一道前进,推进到塞克什白堡西南,他们将直接封堵住德军救援布达佩斯的道路。一条完整防线逐渐在布达佩斯以西建立起来,进一步隔断了匈牙利首都的对外联系。
布达佩斯要塞指挥官普菲费尔·维尔登布鲁赫
苏联宣称在布达佩斯包围了近19万人(确数18.8万人)的德匈联军。而实际上,被围部队主要属于两个军:德国党卫军第9山地军(军长是党卫军上将普菲费尔·维尔登布鲁赫),以及匈牙利第1军(军长辛迪中将)。
党卫军第9山地军以第13装甲师,“统帅堂”师,党卫军第8、22骑兵师为基干,另有大量独立部队和分队,总计42600人(详见以下表格)。
布达佩斯守军(德国与匈牙利联军)实力构成(12月24—25日)(18)
布达佩斯德国守军(不含匈牙利部队)实力(1944年12月24日)
注:第13装甲师12月15日实力细节(19):5964人、1辆四号、6辆“黑豹”、2辆四号歼击车、3辆强击炮、2辆指挥坦克、3辆高炮坦克、8门重反坦克炮、30门榴弹炮、4门105毫米加农炮。
匈第1军管辖着城内的大部分匈牙利部队,包括第10步兵师,第12预备师,第1装甲师,第1轻骑兵师部分兵力,第1、7、10、13、16、25强击火炮营,6个高炮或探照灯营,5个宪兵营,11个营又25个连的工程技术部队,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独立分队。
保卫布达佩斯的两个军加在一起,在12月24日共有近10万人(确数97700人)。减去其中1500名德军伤病员,以及17000人的匈牙利军校、警察战斗队、内卫人员等,正规作战部队总数为79000人。装备有125辆战车,489门野战炮,117门重反坦克炮。当包围圈合拢时,守军的物资储备包括:450吨弹药、120立方米燃料,和够食用五天的30万份口粮。不过,据说有很多仓库因为撤退不及时而被苏军控制。
自斯大林格勒战役以来,还是第一次有如此庞大的德国重兵集团被包围在一座城市内。他们的命运不容乐观。12月底,围城苏军分成两股:一支是从东面压迫佩斯地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三个军:第30军、罗第7军、近卫第18独立军;一支是迂回到西面,威胁布达地区的第46集团军所辖第23、75军,以及近卫第2机械化军。两支苏军总计20个师,连同加强部队,在1945年1月1日兵力达177000人。匈牙利历史学者Krisztian Ungvary估计其中有10万步兵(也就是德国标准的“战斗力量”)。可这是把苏联步兵师全部人员都算入的错误结论。真正按德国标准,当时平均4600人的苏联步兵师,每个师的“战斗力量”只有1500人左右(各步兵连平均60人)。也就是说,围攻布达佩斯的近18万苏军中,步兵大概只有3万多人,人数大致与德匈守军(35000名步兵)相当,甚至可能略少一些。与德匈守军的221辆战车相比,围城苏军只有一个实力不强的机械化军(战役开始时有82辆战车)。不过苏军拥有绝对的炮兵优势,特别是有2个炮兵师。
苏军进攻布达佩斯的兵力构成(1945年1月1日)(20)
自11月初苏军兵临城下以来,守军主力一直集中在城东的佩斯地区,城西的布达地区防备薄弱。12月26日,苏联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2机械化军开始攻打布达。但攻势于12月28日突然停止。这天晚上到第二天早晨,苏联人用大功率播音器不断广播说将递交最后通牒。随后,2个方面军都派出了打着白旗的劝降军使。其中一人在驾车靠近德军阵地时,遭到狙击而死亡。另一个进入了德军指挥所,得到了拒绝投降的答复,在返回时也被射杀了。德国人不投降也就罢了,但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枪杀军使的确是件很坏规矩的事情,令苏联人大为震怒。但守军似乎认为这不足为惧,因为他们还相信胜利的前景,相信元首一定会派兵来救他们。同一天,德国空军运送的第一批物资抵达布达佩斯。德国海军也想为布达佩斯提供支援,于12月31日派出一艘补给船搭载着400吨物资,沿多瑙河前进,中途却瘫在浅滩上。
而在城外,希特勒组织的救援作战即将开始。
(1) 《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2页。
(2) 《布达佩斯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百天》(以下简称《布达佩斯之战》),第317页。
(3)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934页。
(4) 《苏军坦克兵》,第298页。
(5) 《救火队:装甲师1943—1945》,第498页。
(6) 《布达佩斯之战》,第8页。
(7) 《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80页。
(8) 《苏德战争》,第556页。
(9) 《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580—581页。
(10) 《第6装甲师1937—1945》,第38页。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174页;卷三,第20、100页;《装甲军团》,第88页。
(12)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935页。
(13) 《当巨人冲突》,第364页。
(14) 《布达佩斯之战》,第26页。
(15) 《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84页。
(16) 《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83页。
(17) 《苏德战争》,第559页。
(18) 《布达佩斯之战》,第322—323页。
(19) 《救火队装甲师1943—1945》,第489页。
(20) 《布达佩斯之战》,第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