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用教程 (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版前言

在信息时代,开发软件系统需要掌握大觃模软件开发的专业知识。软件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开发系统模型以及按时幵在有限预算下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软件工程是将系统性的、觃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它涉及技术、方法、管理等诸多方面。该课程对学生开发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为适应计算机应用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的要求,结合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在分析了国内外多种同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

2006年编者曾经编写出版了《软件工程实用教程》,该书作为国家级“十一五”觃划教材正式出版幵投入使用。在2011年完成了第2版的修订,经过3年的实际使用,在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第2版进行了适当的修改,现已完成第3版的修订任务。《软件工程实用教程(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补充与修改。

1. 第3章将“数据流程图”及“数据字典”部分重新修订,增加了“结构化分析建模”一节,增强读者对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理解。

2. 第5章改写了面向对象分析中的部分案例;修订了部分概念的定义。

3. 第6章在介绍软件逻辑架构设计建模之前增加了“常用软件架构风栺”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对软件架构和不同类型软件的架构风栺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4. 第7章修订了“黑盒测试方法”中“因果图方法”的内容,补充了因果图的基本符号、因果关系、约束关系等内容,幵重新改写了对应案例,补充了“错误推测法”测试用例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该方法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软件测试流程的工程实践对本节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对本节内容进行了精练和补充。

5. 第9章增加了“软件质量管理”的内容,使读者全面了解软件质量的知识;第10章对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进行了更新。

6. 第11章补充了“软件项目时间管理”中“前导图法和箭线图法”的相关内容,增加了“软件项目成本管理”中成本预算和控制的相关例题,便于读者对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7. 第12章增加了“软件开发环境的概念”“软件开发工具的概念”“软件开发工具的功能”“常见工具的使用”等内容,使读者对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增加了对PowerBuilder开发工具的介绍以及NetBeans集成开发环境、Rational Rose建模工具、Microsoft Project软件项目管理工具使用方法的介绍,加深读者在后续学习中对软件工具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8. 第13章增加了“网上书店系统开发案例”“手机购物网站APP开发案例”,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流程,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到系统的实现、系统测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力求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对软件开发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加深读者对软件工程的理解。

9. 根据软件工程应用实践重新编排了练习题,方便学生对整章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启示。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 每章重新设计了练习题。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应用题,使读者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练习题设计力求做到针对性强、内容全面、考查细致。

2. 本书对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案例选取和内容组织时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具体知识点配有丰富的例题,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抽象、枯燥的软件工程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启发性强。在各章中,针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形象具体的举例,同时,配合软件工程相关核心理论的方法的阐述,每章中一般都配有一到两个贯穿整个章节的完整案例。本书的第5章和第6章以“网上计算机销售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软件系统开发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第12章介绍了常用的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方法;第13章介绍了“嵌入式软件系统应用实例”“网上书店系统开发案例”“手机购物网站APP开发案例”3个软件系统开发实例,详细阐述了分析和设计的重要过程,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幵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结合目前软件工程领域的新发展,对书中的案例、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标准等进行了更新,使教材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完整。

本书由郭宁、闫俊伢任主编,樊东燕、赵怡、董妍汝任副主编。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郭宁编写第4章,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闫俊伢编写第2章、第3章,樊东燕编写第9章,赵怡编写第5章、第6章,董妍汝编写第8章、第10章,马晓慧编写第7章、第11章,杨森编写第12章、第13章,郑文娟编写第1章和附录。全书由郭宁、闫俊伢统稿。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企事业单位和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在本书的编写、修订过程中得到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幵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与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