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康复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什么是灾害?

灾害是指能够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6亿人受到地震、海啸、泥石流、洪水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任何灾害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产生大批的伤员。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灾害发生后,早期紧急医学救援乃医学界的首要任务,但早期短暂的紧急医学救援结束后,漫长的伤员康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骨折、脊髓损伤、挤压伤、创伤性截肢、周围神经损伤及颅脑外伤是最常见的由灾害导致的损伤。无论哪一种损伤,其结局只有两种:一是死亡;一是经过早期紧急医学救援后伤员存活了下来。

存活的伤员无一例外,会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生理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心肺、认知、语言等),心理功能障碍,结构异常,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及社会参与受限等。这些功能障碍必然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必然会影响伤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影响伤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甚至影响家庭与社会的稳定。

所以,对存活的伤员实施康复治疗乃灾后医学界的当务之急。事实上,对于伤员来说,康复治疗与早期紧急医学救援同样重要,不仅决定了伤员的身体功能能否恢复、日常生活能否独立、能否正常回归家庭与社会,而且还是灾后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因此,早期紧急医学救援结束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按照《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要求,针对伤员功能障碍实施综合康复,以促进伤员尽早实现生活独立和回归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基于世界范围的多年医学、人道主义救援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提出现代医疗救援必须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救援特点。显然,中国康复如何有效地参与早期紧急医学救援,如何建立灾害康复救援体系,如何建立灾后伤员康复体系,是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在中国,有规模地组织灾后伤员康复治疗始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灾后早期康复救援则始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除了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及骨科专家组成早期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外,康复医学专业人员也加入了灾后伤员早期康复的行列。在总结汶川大地震救援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2年的芦山地震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灾害康复医学》从备灾、应灾、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强调了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理念,提炼出康复医学针对灾害的早期伤残评估方法、早期康复介入、功能康复训练、辅具使用及心理康复的综合康复特点,对减少并发症、避免或者降低残疾率将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灾害伤员紧急医学救援、灾害伤员物理治疗、灾害伤员作业治疗、灾害护理、灾害心理障碍及康复、灾害伤员的社区康复、灾害康复救援实践、灾害康复研究、灾害康复应急管理体系等,重点介绍了骨折康复、颅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康复及截肢康复等灾后常见损伤的临床思维模式,为灾后伤员康复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学工具。同时,借鉴国际灾害伤员康复的最新理念,介绍了灾害康复实验室的基本概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特别鸣谢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灾难医学学科)资金的支持,真心希望本书的出版对推进中国灾害康复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漏与不当之处难免,真诚欢迎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仁不吝赐教斧正,不胜感激之至!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