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地府仙宫 靓影
穿过店里的时候把修监控的事情和店里的人交代了一下就让他们下班了,钻出胡同打了辆车就直奔我住的地方。
一路我都在想人影的事,不一会出租车就拉我到了住的小区,在楼门口停下,给了钱下车上楼。
我住的这小区叫“光华家园”,在BJ南4环边上,这个点路上已经不堵了,所以车开到这里还算是快,按理说这小区算得上高档小区,里面的配套设施也是按照高档小区搭配的,商业网点设施、教育设施一个不缺,边上还有个3甲的医院,交通也方便,小区里面也大,但住的人却不多。
本来这样的小区应该很受青睐,尤其是有配套学校这种,但事与愿违,估计开发这里的开发商也没有考虑能接受这个房价,住在这里的人的心理。
BJ有个老话,叫上风上水,上人上财。
说的就是这BJ这个地界,靠上面的位置,局的风水就会好,所以大的居住区一般都在北城,BJ北边有个叫天通苑的地方,住了80万人,不管是BJ本地的,还是外来务工人员都喜欢往上面住,所以南城相对人住的就稀。
我住的这个小区人就比较少,住在这的大多数是本地回迁户,来这个小区买房子的人很少,我当然也没钱买房子,虽然攒了不少,但离买一套房子还差着不少,我这房子是租的一个回迁到这里的老爷子的。
他儿子在南方做生意发了财,接老人过去享福,房子就空出来了,因为着急租,所以价格也不高。我正好赶上,看我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就租给了我,按老爷子的话说,房子这东西不能空着,需要养,年轻人有活力,适合。
电梯停在12楼,走下去一拐就看到了我家的门,这一层住了4户,不过我倒是符合现代人的风格,另外3家我都没怎么见过,有个几天没回来了,门上边给插了好多的小广告,推门进屋,空气有点泛陈,门口玄关的百合花有点蔫了,拿到洗手间换了水,把蔫的厉害的枝叶顺手扔了,其他的又插回瓶子里。
洗了个澡,把这几天身上的味道都去去,脏衣服让我给塞进洗衣机,任它自己转去,擦干头发,换上睡衣,没有躺上床,而是又坐到电脑前,打开电脑,我检查了一下邮箱,还是没有回复。
现在人影的事查不出个所以,所以我的重点就是信封和钥匙,冯老师的回复可能是一个突破口,走到厨房开冰箱拿了听啤酒,回来的时候电脑屏幕上多了个弹窗,弹窗上显示:您有一封新邮件——来自冯知先。
冯老师回我了。
马上点开老师发来的邮件,邮件上写着:东西我没见过,这样器型的青铜物件很少见,你要是有时间可以来我的研究室找我。
真没想到冯老师这会儿竟然在BJ,能当面问问当然是最好,就和冯老师确认时间,她回答:10点左右都行。
深吸了一口气,和冯老师说了句明天见,我又把那个黑色信封拿了出来,这个东西还真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但最好奇的还是是那个消失的人影,希望明天老师那里可以有收获,定了闹钟就睡下了,这一夜倒是睡的舒服。
睁眼已经7点了,洗漱完成后换了一件白色的帽衫,重新打理了发型,见老师还是要穿的整装一点的,而且“她”可能也在,把黑色信封放进包里带上,顺道把垃圾带下楼,打了辆车就出发了。
BJ是一个神奇的城市,都说上海是魔都,如果你有钱又有时间,你能在上海体验魔幻之都的魅力;而即使你有钱有时间,在BJ也得收着点,这里藏龙卧虎,有句玩笑话说,在BJ一个巴掌拍下去都能拍三个处长一个局长。
从明成祖朱棣宣布定都BJ之后,这里不光是底蕴丰富,更是被挂上了一股浓浓的神秘色彩。
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BJ的叫法都不一样,契丹人用后晋的燕云十六州建立自己的帝国,改国号“辽”,那时这里叫做陪都。金朝这里叫中都,元朝这里是元大都,从明朝开始这里开始叫“BJ”。无论是谁当权,BJ的地位都从未被动摇过,这不光是因为这里是华北平原向东的交通咽喉,更是风水上龙脉汇集之地。
而关于BJ的传说也是五花八门。
有传说当年金人并不是因为这里北依山险、南压中原才在这里修建了皇城,而是当年金人在此地看见坠龙奇景,为了占下此地的龙骨,所以压迫后晋割地,在此地建立城市,目的是炼制仙药,建都只是幌子。
还有传说,当年元朝初建,忽必烈为了避开此地因连年征战汇聚的怨气,让大臣刘秉忠动了此地的风水,从此BJ才能每每大凶之时逢凶化吉。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BJ风水天成,成局自然,古人再厉害也改变不了大自然的馈赠,除非真的有人能搬山驭岭才能做到,不过BJ的风水确实上得天时,下得地势。
从整座城市来看,皇城坐子向午,子为乾星,午为乾卦,水注三海,卯为催官,五诀俱全。
地理上,BJ又座在三大干龙龙脉中最长的北干龙之上,北干龙发于昆仑山中,脉绵延万里至燕山。BJ是山水大会,脉结所在,城中的景山又把伏龙引出,致龙脉之气从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一直贯穿到城内。
这样的风水确实适合做都,但也没有坊间传的那么玄,不过这BJ确实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所以这风水说的可能确实也有它的道理。
一路上没有耽搁什么时间,不到9点就赶到了冯老师的研究室,这里在BJCP区,是离BJ很北边的一处科技园里,地理位置上来说大概是北7环了,我有年头没来过这里了,建筑布局还是和我在这里学习时差不多,一转眼已经离开这里2年了,不由得有些唏嘘。
前台登记了来访,因为整栋大楼都是数字联网,老师应该是昨天就把我加到了来访名单,工作人员也就自然而然的放我进去了,来到5层,老师研究室的挂牌上写着“冯知先古文化研究室”的牌子,想当年这个牌子还是我和几个在冯老师下面学习的同学一起挂上的呢,现在这帮人也都离开了这间研究室,不知道这些人现在身处何地,过得怎么样。
拧了一下门把手。
“咔哒。”
没想到门竟然没锁,索性直接就把门推开了,想看看是不是老师已经来了在等我,谁知道门一推开,出现的不是冯老师,而是在一个熟悉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