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信片(1890's—1940's)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港島中樞

圖一|皇后大道中,約攝於一九二○年。皇后大道是香港開埠後出現的第一條主要街道。路名是因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而得,但早期翻譯不確,誤作「皇后」而非「女皇」。雖然及後發現,但大家都叫慣了,只得將錯就錯。

圖二|大鐘樓,約攝於一九○○年。為了監察中西區及灣仔有沒有失火,一八六二年於畢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興建了一座大鐘樓。但大鐘樓後來阻塞交通,終於一九一三年被拆去。

圖三|雲咸街,約攝於一九二○年。在二十世紀初,這裡是香港首間電影院「比照戲院」的所在。

雲咸街口的日籍牙醫診所招牌。二次大戰時,有些日籍牙醫曾充當日方間諜。

圖四|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廈,建於一八八六年,與舊大會堂相鄰,中間僅隔着一條小街域厘街(Wardley Street),一八六四年匯豐銀行在香港創辦,便是以月租五百元租用街上的獲多利行(Wardley House)。約攝於一九二○年。

圖五|第二代匯豐銀行大廈,由兩座外形迥異的建築物組成。向海的一邊,即現在的德輔道是三層高樓,而向皇后大道中的另一邊則是古典圓頂建築。一九三三年,大廈拆毀重建。約攝於一九○○年。

三十年代中環海旁。

圖六|位於中區的炮台里,約攝於一九二○年。此處百多年來均改變不大,只是早年附近的炮台和軍營已不復見。

圖七|柏拱行,約攝於一九○五年。一八八○年,英商庇利羅士以他敬慕的英國名人柏拱勳爵(Lord Beaconsfield)的名字為他建的商場命名。商場雖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改建,但新大廈仍沿用英文舊稱,只是中文卻從「柏拱行」變成「拱北行」。

圖八|香港舊大會堂,約攝於一九二○年。早期香港的大會堂座落在皇后大道中之始端,於一八六九年開幕,內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及集會廳等。這個供華人和外國人分開使用的文化設施,於一九三三年拆去一半,讓予匯豐銀行擴建之用,條件是年租五百七十六元及為政府提供一萬平方呎之空間,以儲存支持發鈔用的白銀。一九四七年全部拆去後,舊中國銀行大廈才在它的原址興建起來。

大會堂內部。

圖九|二十世紀初,從香港會眺望,前面是填海得來的皇后像廣場。兩幢配對建築物:太子行和皇后行,同是置地公司創辦人遮打的物業,故兩行之間的道路名「遮打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兩幢大廈均拆卸重建,除「太子」之名依舊外,皇后行已改建成文華酒店。圖前橫街是域厘街(Wardley Street)。

圖一○|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德輔道中,建築風格富有殖民地色彩,圖中央是建於一八九八年的太子行,左邊是舊大會堂、右邊是高等法院;單、雙層電車穿梭其中,頗有都市心腹重地的感覺。

兩幀與圖一○相同角度之照片。上圖約攝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下圖約攝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圖一一|德輔道與遮打道交界的亞歷山大行,約攝於一九○五年。亞歷山大行高五層,主要作商業及零售用途,屬置地公司所有。該樓曾長期租用給屈臣氏大藥房,並於一九五二年拆卸重建。

圖一二|英皇大酒店的全名是英皇愛德華七世酒店,約攝於一九○九年。該酒店約建於一九○八年愛德華在位期間,當時中區第一期大規模填海已完成,海岸從德輔道推前至干諾道,英皇大酒店便在新填得的德輔道中的雪廠街興建,以家庭及商務酒店作招徠。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屈臣氏兒童藥品廣告。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屈臣氏化粧品廣告。

圖一三|二十世紀初的香港大酒店。一八六七年香港大酒店在今置地廣場開業。這座原為四層高,後加建至六層高的著名大酒店,時人謂之「高矗青雲」。酒店內設有全港首次使用的升降機,可謂盛極一時。然而酒店不幸於一九二六年元旦遭大火燒至通頂,一九二九年不得不把地皮售與置地公司,改建告羅士打酒店。

圖一四|舊郵政總局,約攝於一九二○年。舊郵政總局是進入中區心臟地帶的重要標誌,建於一九一一年,從前人稱「書信館」,內亦設有電報局。上世紀七十年代始拆卸並改建為今天的環球大廈。

圖一五|位於昃臣道一號的香港會,約攝於一九○○年。香港會是歐洲人最早的社交場所,原設於雲咸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到一八九七年才遷至昃臣道。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所四層高大廈才被新建的香港會取代。

圖一六|高等法院大樓,約攝於一九二○年。高等法院大樓於一九一二年建成,之前是於一八四六年設在皇后大道中,現怡安華人行所在,當時按察司一職由港督兼任。後來,法院於一九八四年遷往金鐘,原有的大樓遂為立法局所用,直至二○一一年,再計劃改建為終審法院(未竣工)。

圖一七|一八九六年揭幕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約攝於一九一○年。在皇后像廣場安放了四十多年後,銅像在日佔時期為日軍取去。和平後雖然送回香港,但已易位到維多利亞公園了。

圖一八|干諾道中,約攝於一九○二年。洋行雲集的皇后行前,是客貨船上落的地方,與左邊遠處香港會旁海面的清閒,截然兩樣。

圖一九|干諾道,約攝於一九二五年。左起是皇后行、聖佐治行、皇帝行及郵政總局。路中泊了多輛當時稱為自由車的汽車。

圖二○|雪廠街,約攝於一九二五年。雪廠街是香港半個世紀以前的金融中心,它的命名,與丟杜公司一八四五年在那裡設立「雪廠」(廣東人習慣稱「冰庫」為「雪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