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学习
当你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过度的去融入一些其他的因素,那么这件事从本质上就已经变质,比如学习,当你过分的给学习中融入一些功利性。那么便是扭曲了学习的本质。学习要保持相对的纯洁性,才能发现其中的精髓所在。
现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社会,知识储量逐渐膨胀,若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迟早是要被淘汰的。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会爬到食物链的顶端,就是靠的发达的大脑。当大脑都退化了,那就真的是一具行走的肉块了。人之所以为人,全是因为其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只是每天看书识字,生活中的一切新颖的事情,都可以引申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大脑会自然而然的在记忆中枢留下影像,从而为下次遇到相似的事情时提供宝贵的经验。
学习在我的世界里没有有用无用之说,不管你的大脑里面通过五官记忆了什么东西,都会对大脑产生一些影响,进而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当学习不能为人们带来直接的利益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学习是没用的,让自己的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急剧的下降,仅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感官带来的学习经验。每天重复不同的工作,我们能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概率也大大下降。学习不可能是无用的,其作用就好比“蝴蝶效应”一样,也许你通过一个小小的学习举动,就能为你以后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书本和网络只不过是学习活动中最为简单便捷的获得信息的方式而已。通过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说的宝贵经验只限于自然学科这些东西,比如电磁学的发现之类的,然后后人在电磁学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对于主观性比较大的学科,比如哲学,我认为从来不会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到什么,只是完全会束缚自己的思想,将自己抛进前人思想的囹圄之中。比如苏格拉底,比如王阳明。他们的哲学思想绝对不可能是在学习前人的经验得来的,只能说前人的经验是给他们的思想提供了便利。
学习本来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后期由于人的思想的发展,给学习这个行为赋予了许多其他的意义。原来的学习只是简单的学习,进而变成了读书、上网等一切简单获得信息的方式,并且通过读书的行为,赋予了人礼貌、修养之类的东西。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再扩散一下,现在我们所说的素质、修养之类的东西,不都是那些先贤在混沌之中创造出来的吗?这样想想就知道孔子有多么的厉害了,创造了后人一切行为美德的标准。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当世,很难从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更别妄想怎么去改变了,所以孔子老子被称为圣人,也理所应当吧。
在客观的读书时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是读书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的客观只是学习知识,而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就是读完书会产生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便是读书的精髓了,学习不只是单纯的机械的学习,而是通过读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如果不断的吸收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一个内存超大的机器人了吧。其次读书不能掺杂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为了挣钱而看书”,“我为了考证而看书”,这些只能说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