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汉法对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针灸和草药一样,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西太平洋地区应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正式通过了指导针灸和草药合理使用的决议。

为实现针灸标准化,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事务处(WHO/WPRO)组织成立了针灸命名标准化工作组。经过10年的努力,关于针灸命名国际标准的提案取得共识。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出版发行了《国际针灸命名推荐标准》(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WHO/WPRO 出版了《针灸命名标准》(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修订版。

然而,据报道,近1/4常用经穴定位在西太平洋地区不同成员国间存在分歧,由此产生了对针灸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怀疑。尽管无人知晓这种分歧何时开始出现,但近几十年来,为满足针灸研究、教育和临床治疗的需要,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化的需求逐渐增加。然而,由于每个成员国均有各自传统的经穴定位方法,因此,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化的开展非常困难。

作为经穴定位标准化的第一步,2003年10月,WHO/WPRO 组织召开了关于制定WHO经穴定位标准的第一次非正式会议。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专家参加了会议,随后WPRO又先后组织召开了10次会议。起初,几乎不可能协调不同参加国之间的意见。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和磋商,增进了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专家们对多数定位有分歧的腧穴逐一达成了共识。经过3年的努力,完成了经穴定位国际标准,为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虽然现代化科技仪器,如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已应用于针灸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重点不在经穴定位标准化方面。因此,参会专家制定了以文献分析、专家临床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经穴定位的原则与方法。专家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果,必将进一步促进经穴定位的科学研究。

我们应铭记参加该项目的专家,不仅为他们为经穴定位标准化所作出的贡献,更为这些传统医学领域中各国学者间的精诚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事务局局长

尾身茂博士